2024年8月13日,在第二個全國生態日前夕,習近平總書記給湖北十堰丹江口庫區的環保志愿者回信:“南水北調工程事關戰略全局、長遠發展和人民福祉,保護好水源地生態環境,確!汇逅览m北上’,需要人人盡責、久久為功!
深情的囑托、悉心的關懷,如春風化雨般滋潤心田。
一年來,我市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湖北重要講話和重要回信精神,堅持把守水護水節水擺在全局工作的首要位置,全面提升服務國家戰略能力,統籌推進高水平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丹江口水庫水質常年保持在國家Ⅱ類及以上標準,十堰連續兩年在全省污染防治攻堅戰成效和長江大保護目標任務考核中位居第一。今年上半年,十堰市GDP同比增長7.4%,增速居全省第一。
山 疊翠流金文旅興
在十堰這片2.36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孕育出廣袤的綠色版圖——林地面積2915.87萬畝,森林面積2556.33萬畝,森林覆蓋率達72.01%,森林蓄積量達1.22億立方米。
圍繞“山”字做文章,我市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推動產業綠色轉型。
保護是發展的前提和基礎。通過植樹造林、封山育林、退耕還林、林地管護等措施,近年來我市科學治理水土流失,實現水土流失面積和強度“雙下降”,全面踐行了“人不負青山”的鏗鏘誓言。
在丹江口市石鼓鎮,造林人30年接力“石頭縫里種樹”,摸索出“挖窩、移土、砌石”方法,讓8000余畝“不毛之地”披上綠裝,昔日“火焰山”變身植被覆蓋率達70%的“國家石漠化治理示范區”。
如何處理生態保護與產業發展的關系?我市以新質生產力引領產業轉型升級,做好林業文章,深化林權改革,發展林下經濟,提升森林質量,推動從林業大市向林業強市轉變。
“黃連之鄉”竹溪縣豐溪鎮依托54萬畝山林資源,發展林下中藥材種植超100種,涵蓋林藥、林蜜、林菌等模式,近七成農戶投身相關產業,通過“上、中、下”立體發展模式提高林地利用率,帶動農戶戶均年增收1.2萬元。
我市各縣(市、區)結合各自優勢,形成林藥、林茶、森林康養等特色經營模式。目前,全市林下經濟經營面積達752萬畝,占森林總面積的29.5%,年總產值過百億元,成為推動鄉村振興的“綠色引擎”。
當前,我市正加快編制《十堰市促進湖北建成中部地區崛起重要戰略支點加快林下經濟高質量發展規劃(2025-2035年)》,出臺相關實施意見,擬新增600萬畝林下經濟產業,逐步形成“一縣一特、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發展格局。
連綿青山,也為發展旅游產業創造了優越條件。
今年7月,“神武峽”國際生態文化旅游線路在武當山正式發布,該線路串聯7處世界級地標,9個國家5A級景區,將進一步釋放武當山獨特的文旅價值,成為驅動武當山文旅轉型升級的有力引擎。
念好“山字經”,“一山”帶“群山”。近年來,我市搶抓“湖北旅游、武當突破”戰略機遇,深度挖掘武當山文化底蘊,以武當山為“龍頭”,構建全域旅游發展新格局,著力打造千億級生態文旅康養產業集群,加快建設世界文化旅游目的地。上半年,武當山景區接待游客798萬人次,同比增長37.35%。
“碳林貸”、碳匯等新型產業加速崛起。鄖陽區推出全國農行系統和湖北金融系統首筆“碳林貸”,竹溪縣掛牌全市首家“兩山銀行”,全市綠色貸款余額達617.1億元。測算顯示,全市年均可開發CCER造林碳匯約900萬噸,按市場價可產生收益7億元以上。
擦亮“綠水青山”金字招牌,加快“金山銀山”成果轉化,實現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雙豐收”,這正是“山文章”的核心價值所在。
水 一庫碧波映初心
“荊楚楷!笔Y德新和“小水滴”志愿者一起清漂。記者閔波攝
8月10日清晨,丹江口市黃家港水文碼頭的薄霧還未散盡,守水護水志愿者蔣德新解開纜繩,一聲“開船啦”劃破寧靜。船頭犁開的漣漪里,藏著十堰人守護一庫碧水的日常。
在丹江口水庫及漢江沿岸,這樣的護水場景每天都會出現。我市33萬名志愿者組成2000多支服務隊,常年穿梭在山水間,用腳步丈量岸線的每一寸肌理。丹江口市“小水滴”志愿者袁慧今年4月走進國新辦記者會時,一句“一滴水聚成江河便有無窮力量”,道出全民護水的密碼。7月下旬,16支環保志愿服務隊從北京團城湖出發,沿南水北調中線跨越五省市,與沿線40余個青年組織攜手巡查水源、宣講環!叩谋K芭笥讶Α闭刂斔删不斷擴容。
清澈水質背后,是制度與智慧織就的防護網。丹江口庫區水質安全保障指揮中心連同10個縣級分中心,構建起“1336”智慧監測體系,將全市水域納入一張無形的保護網。六大前端感知系統化身“千里眼”“順風耳”,24小時緊盯斷面水質、衛星影像和企業排污口,在守水前沿筑起智能防線。今年以來,我市27個國省控水質考核斷面持續保持100%達標、100%優良,數據里藏著科技守護的篤定。
護水責任被細化為可觸摸的指標:縣級生態環境局局長異地交叉任職打破“人情網”,四級河湖長與支溝包干制讓每段水域都有了“貼身管家”,領導干部離任前必須算清“生態賬”。7部地方環保法規構筑剛性約束,生態環境警察支隊與“四長”(生態環境局長、警長、檢察長、法院院長)協作機制形成執法合力,“一支隊伍管庫區”的改革探索讓監管更精準。綠色 GDP考核體系下,每年3300萬元流域橫向生態補償資金,成為水質保護的“穩定器”。
十堰用生態好水激活“經濟活水”,2024年水經濟綜合產值突破400億元。記者張建波攝
我市主動牽手水源區“三省五市”(湖北省十堰市,陜西省安康市、漢中市、商洛市,河南省南陽市),常態化開展聯合監測、信息共享與協同執法,讓聯防聯控成為共識。流入丹江口水庫的12條十堰境內一級支流水質全部達標,筑牢了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第一道生態屏障。
治水更要算好“系統賬”。我市實施水質穩定達標與碧水守護行動,整治千余個排污口,建成2700多公里城鎮污水管網、119座污水處理廠和2500余處農村污水處理設施,中心城區污水集中收集率攀升至96%。與此同時,三分之一國土被劃入生態紅線,372萬畝新造林構筑綠色長城,1.4萬畝生態修復工程讓山川換顏,山水林田湖草的生命共同體愈發強健。
當守水、護水、節水、愛水成為刻進骨子里的習慣,十堰人用日復一日的堅守,讓丹江口水庫的清波持續北流。這汪清水穿越千山萬水,不僅滋養著北方大地,更流淌著一座城市對生態文明的深刻注解。
車 向新提質動能勁
東風商用車有限公司車身智能制造升級項目實現焊接、涂裝兩大核心環節100%自動化。通訊員劉鴻飛攝
“解決了這些關鍵工序的難點、痛點問題,產業向‘新’向‘綠’轉型之路一定會越走越寬!7月10日,來自華工科技產業股份有限公司的專家團隊走進十堰經開區20多家企業,通過“現場診斷+技術問診+方案定制”模式,助力企業突破智能制造“卡脖子”技術,為十堰汽車產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注入強勁科技動能。
十堰因車而建、因車而興,汽車產業自始至終都是城市的主導產業。近年來,新一輪科技革命和汽車產業變革加速演進,新能源和智能網聯汽車成為產業發展風口。2023年,我市明確提出做大做強新能源和智能網聯汽車“一主”產業,構建“一主四優多支撐”現代產業體系,匯聚合力推動綠色低碳發展,將產業轉型作為換道領跑的關鍵一招,全力推進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
走進位于十堰經開區的易捷特新能源汽車有限公司,總裝車間的生產線忙而有序,每兩分半鐘就有一臺純電動乘用車下線。位于張灣區的遠景動力零碳智能電池產業園生產車間內,儲能電池自動化生產線各工序飛速運轉,新能源電芯陸續下線。2023年底,遠景動力十堰基地產線全部投產,今年一季度實現產值30億元。
作為十堰目前在建的最大工業投資項目,東風商用車有限公司車身智能制造升級項目已進入試生產階段,即將正式投產。該項目是東風商用車第六代整車平臺D600的重要組成部分,涵蓋重型傳統能源、中型傳統能源、新能源三個子平臺,包括50款基礎車型和200款以上的拓展車型,項目投產后,預計年產高端商用車車身超26萬臺套。
我市積極組建專用汽車行業協會,以應急裝備為主攻方向籌建專用車研究中心,協調整專企業開展全方位合作,推進供應鏈協同發展,促進企業抱團成長。同時,出臺獎勵政策激勵企業做大做強,先后建成馳田智慧工廠、正和高端重卡車身、智能裝備產業園等一批數字車間和數字工廠。以專精特新為引領,推動零部件產品從“結構件”向“功能件”再向“系統件”轉型,制造環節從“機加”向數字化、智能化轉型。此外,我市深度參與長江汽車產業供應鏈平臺建設,著力搭建供應鏈、重構產業鏈、提升價值鏈。
在加快汽車及零部件、裝備制造等傳統產業綠色化、智能化轉型的同時,我市還大力推廣清潔生產技術和資源循環利用技術。在漢十高速公路打造華中首條新能源車輛應用示范線,在沿線服務區增建充電樁、換電站、加氣站和加氫站,構建立體化新能源車補給網絡。目前,全市綠色出行比例達67.5%,新能源(清潔能源)公交車和出租車占比分別達到90%和96%,為城市綠色低碳發展增添強勁動力。
城 文明花開滿目春
暴雨初歇,四方山生態公園南廣場地面干爽依舊,奧秘隱匿于地下。直徑30米的巨型“儲水碗”與1200多米長的 U形渠共同構成雨水收集系統,每年回收利用雨水達1700立方米,不僅滋養園內花木、激活靈動噴泉,更成為消防應急水源。
這精妙設計,是我市踐行海綿城市理念的生動寫照。從北京路透水綠道到武當山機場下沉式綠地,整座城市正編織一張會呼吸的生態網絡。在茅箭區朝陽南路的非機動車道上,新型砂基透水磚與透水混凝土路面憑借“微孔呼吸”結構迅速吸納雨水,讓雨天路面無積水,保障行人車輛暢行。
一場關乎城市“動脈”的革新在地下穩步推進。作為全國首批地下綜合管廊建設試點城市,十堰已建成總長53.3公里的地下綜合管廊。它宛如一條地下巨龍,將電力、通信、給排水等各類管線有序收納其中。這項宏大工程,克服重重困難,穿山跨河攻克硬巖山地技術難題,誕生30多項新工藝,其中16項獲國家專利。地下綜合管廊的建成,有效解決了“馬路拉鏈”與“空中蛛網”等城市頑疾,為山地城市集約建設樹立典范。
尤為可貴的是,為守護丹江口水庫的澄澈水質,建設者巧妙借用地勢規劃14公里污水管道,靠天然重力高效輸送污水,默默守護一泓清水源源不斷北上。
地上地下,十堰以水為墨繪就生態答卷;人心向上,則為這份答卷注入持久亮色。
竹山縣“十星級文明農戶”評選中,“守水護水”成為新標尺。從“柴改氣”“旱改廁”到生態壩、脫氮溝,綠色低碳生活方式漸成鄉村新風尚。昔日田園變公園,農旅融合讓美麗經濟蓬勃興起,帶動村民走上致富路。
全市6342個新時代文明實踐站點與2000多支志愿服務隊伍,如同繁星照亮2489條大小河流。超百萬人次踴躍投身“潔美家園”“河流‘啄木鳥’”等環保行動。鄖陽小草義工隊隊長凌祖宏作為十堰“最美守井人”,心中懷揣著質樸愿望:讓志愿精神代代傳承,守護家鄉碧水長流。
“‘文明河流’建設取得的豐碩成果,是習近平文化思想與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在基層落地生根的生動體現!笔呤形麄鞑扛辈块L吳芳深刻闡釋其內核。今年5月,十堰“文明河流”建設成功入選中宣部城市文明建設優秀案例。我市以人的文明滋養河流文明,推動精神文明與生態文明比翼齊飛,向著更廣闊的未來振翅翱翔。
從天上落下的雨水,到地下縱橫交錯的管網,再到地上百萬雙手的守護,我市在天地間書寫的,不僅是城市發展篇章,更是綠水青山與人心向美相互成就的深刻啟示錄。
農 美麗鄉村展新姿
“以前種地靠天收,現在守著青山綠水就能掙錢,日子有奔頭!”在鄖陽區柳陂鎮月亮湖農業示范園,61歲的李澤勇夫婦通過土地流轉和園區務工,年收入超6萬元。作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核心水源區,十堰既用智慧筑牢“大水缸”的生態屏障,更讓綠水青山持續流淌出民生暖意,種出了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金山銀山”。
在茅箭區茅塔河的脫氮溝里,礫石、鋸末混著生物菌劑,悄然把硝態氮變成無害氮氣!坝衩追N在上面,凈化躲在地下,一畝地減氮20公斤!边@種“藏治于耕”的智慧,讓2500多套農村污水處理設施與農田“無縫銜接”。如今,十堰已成為湖北首個農村環境整治全覆蓋的市州,污水治理率達77%。
要讓生態保護行穩致遠,制度護航必不可少。《十堰市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條例》出臺后,60個化肥減量示范區相繼落地,測土配方覆蓋率達91.6%,主要農作物綠色防控、糧食作物統防統治覆蓋率分別達57.4%、46.85%,化肥農藥使用量連續多年下降。166處廢棄地膜回收點高效運轉,回收處置率達88.7%,秸稈綜合利用形成閉環,從源頭守住了生態底線。
在筑牢生態基底的同時,我市積極推動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鄖陽區南化塘鎮鄭家村的200畝桑葚田園綜合體里,曾在外務工的黃如華成了管理員,月入3000元還能照顧家人:“桑葚果、桑葚酒、采摘游‘一產變三產’,日子越來越甜!睏钕佹1700畝石漠化荒山經生態修復,變身“東方橄欖園”,橄欖油年產值達5000萬元,帶動周邊農戶戶均年增收3萬元。
生態產業的提質增效,離不開科技賦能。在鄖西縣河夾鎮“數智漁場”里,鄧志松的手機跳動著25個魚池的實時數據,水溫、溶氧量精準調控,讓水產養殖從“看天吃飯”變“數據當家”,單池年產值輕松突破百萬元。金錢湖的“漁光互補”模式更顯智慧:光伏板架在水面,底下魚蝦歡騰,“一水兩用”讓綜合收益增長40%,陽光和清水共同釀成雙份財富。
科技為產業注入動能,全鏈條發展讓生態產業成色更足。我市把好山好水作為天然賣點,做強食用菌、中藥材、茶葉等生態低碳產業,“武當山茶”“丹江鲌”等區域公用品牌聲名鵲起。“水稻+”“豬—沼—茶”等種養循環模式,以及食用菌產業的“農業廢棄物—菌渣—肥料”循環鏈,開拓出節本增效的新路徑。
2024年,我市新改建農村公路1397公里,“致富路”串起一個個和美鄉村。垃圾、污水、廁所“三大革命”持續推進:403個村垃圾分類達標,1.54萬戶農廁改造,各縣市區每年專門列支費用保障污水設施運轉。鄖西縣土門鎮家竹村投入2800萬元建脫氮溝、人工濕地,既成了“三無”生態標桿,又帶動香菇等產業“起飛”,2024年村集體增收超30萬元。
清水長流,民生向好。從守護生態底線到激活發展動能,十堰用實踐生動證明:守護生態就是守護幸福,綠水青山終會成為百姓最堅實的“幸?可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