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劉振雄 通訊員 郭占軍 吳彬
在全省多項經濟指標上半年超全國平均水平的大勢下,武穴多項指標跑贏了全省大盤。
76歲老黨員賈明舜為此賦詩:“大別云濤匯此津,當年烽火渡千軍。而今吊塔摩霄立,漫卷長風出楚門。”
賈明舜說,武穴在大別山區,但它是港口、碼頭,無論革命戰爭,還是改革開放,它的表現都與其他老區有很大不同。
近日,湖北日報全媒記者走訪武穴,探尋當地干群如何深挖紅色資源,匯集發展動能,以“不同的方式”踐行弘揚大別山精神,奮力當好全省支點建設黃岡排頭兵。
對黨忠誠 不忘來時路
賈明舜家在田家鎮錢爐村,緊鄰長江馬口段,江面寬僅560米,又稱楚江鎖鑰。一座“紅色渡口”紀念碑矗立江邊,碑名是王震將軍親筆題寫的。
賈明舜有三大榮譽:2023年度“中國好人”、2023年“全國最美家庭”、2025年“全國文明家庭”。他說這是大伯教育出來的,大伯賈士超是當年紅色渡口的艄公隊長。
黨史記載,彭德懷1930年在此渡江,組建紅十五軍;王震1945年在此渡江,突破日寇封鎖;1949年2月四野在此渡江演練備戰渡江戰役,1949年7月在此渡江赴江西剿匪。這四次渡江,均有賈士超率鄉親們奮力搖槳。1938年武漢會戰,鄉親們拆門板修工事、冒死送糧,被日寇炸死300多人;渡江支前,船工3天籌船200多艘,婦女“百雙布鞋送大軍”。
賈明舜說:“我爺爺是中醫,秘密救治傷員,遇敵人搜查,大伯就把傷員轉上船,搖進江邊蘆葦里藏起來!
這樣的“紅軍地下醫院”,武穴有很多。大金鎮蘇垴社區“紅軍洞”保存至今,社區書記宋國政說,1941年張體學打日寇負重傷,村民將他藏入地洞,捐棉被和炭火暖和他,自己睡干草。老中醫宋哲文在洞中壘石成臺為張體學做手術,用南瓜瓤蘸鹽消炎……從死神手中搶回了他。
余川鎮干仕村支部書記干衛政說,武穴是前線,更是大后方。1930年紅十五軍在余川鎮誕生,花橋鎮立即成立鄂東地下聯絡站傳遞情報,轉運傷員。革命年代“武穴將軍”并不多,但武穴“山山埋忠骨”,載冊革命烈士2176人,居老區前列。武穴人用鮮血詮釋了“革命不只將星璀璨,萬民心間紅星長明”,如今港城崛起,是對先烈最好的告慰。
眾人拾柴 踏上振興路
大別山精神16個字,干衛政用自己的話說,堅守信念就是永遠跟黨走,胸懷全局就是甘當螺絲釘,團結奮進就是大家一起干,勇當前鋒就是永遠跑第一。
干衛政家“三代軍人”,妻子的曾祖父是紅軍赤衛隊員、祖父參加過抗美援朝、父親當了5年汽車兵,“我沒當兵,但我傳承軍人精神”。他2019年當選村支部書記,發誓要讓全村富起來。
19個小組、27個自然塆,蓮藕基地帶動就業1100人次,村民增收11萬元。蝦稻基地帶動就業1800人次,村民增收18萬元!拔覀兗t色資源豐富,每年游客2萬多人!迸f空房修葺如舊,室內粉刷一新,改造成先烈事跡博物館。村路由青石板鋪成,青石板不是買的,是干衛政率村民從十幾里外關停的石材廠往返十幾趟撿來的。
干仕村的迎賓樹是水杉。水杉是植物學家干鐸1941年抗日期間在利川發現的,干鐸就是干仕村人。自此,水杉就成了干仕村的精神標志,村民們廣栽水杉。干衛政指著水杉對記者說,每一棵都昂揚向上,這就是大別山精神。
“紅軍洞”所在地蘇垴社區的建設規格堪比4A級景區,1/3投入由村里能人捐贈。社區副書記陳菊珍的兒子宋文在河南內鄉經營石材,賬目上他捐款4萬,但村口近一層樓高的迎賓巨石也是他捐的,陳菊珍說兒子沒說值多少錢,就沒入賬。
“紅軍街”在花橋鎮藍杰村,核心區20多戶家家都有紅十五軍紀念展陳。70歲老人陳菊娥三間房,兩間改成紀念館,她住偏屋,“兒子打工去了,我就騰出空房,讓游客們看我父輩們的年輕時候”。
老人會說普通話,小孩更會說。附近張河口小學五年級學生蘭灝辰11歲,是小有名氣的紅領巾解說員,他會講陳康、藍僑等開國將軍如何勇敢,還會對戰役進行沙盤推演。
校長吳文標說:“我校每年培訓15名紅色解說員,5人登臺10人候補,我們把紅色基因融入辦學血脈,以鮮活的方式跨時空接力傳承!
花橋有支義務文藝輕騎隊,隊長吳燕兵2011年查出乳腺癌,她以陽光方式配合治療,哥們姐們自組表演隊,將一部謳歌紅十五軍的情景劇《蘆花白蘆花紅》學熟,經常來紅軍街為游客義務表演……突然有一天,醫生說“你的癌細胞好像不見了”。
此行未遇吳燕兵,陳菊娥奶奶對記者說“你要見見她,俏佳兒30來歲,又漂亮又能干”。老人家不知,吳燕兵1975年出生,50歲了。
放眼四海 開拓奮進路
在武穴,紅色旋律融入城市血脈,“七一”舉辦的“弘揚大別山精神 我唱紅歌感黨恩”活動,超10萬人次參加。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尹凡說,我們唱紅歌,是干部唱給群眾聽、政府唱給企業聽、商家唱給顧客聽……以大別山精神凝心聚力,匯集高質量發展澎湃動能。
大別山武穴港多式聯運工程建管部負責人何滿生說,我們也唱了,紅歌雖是耳熟能詳的老歌,一合唱仍會“熱淚盈眶,內心干凈”。
“我們中鐵集團轉型為現代建筑企業,還是鐵道兵基因。”何滿生說,他對武穴顧全大局、團結奮進的大別山精神感懷至深,“征地拆遷這里零上訪,誕生了‘陽光征遷’省級標準。有個叫張桂英的村民發抖音說當年送兒參軍是保家衛國,今日讓地搬遷是為子孫開路……看著令人眼眶一熱。”
正是這股精神的激勵,武穴欣欣向榮,一派繁忙。
武穴港多式聯運工程已交工驗收,中化學新祥云新材料產業園、多式聯運智慧物流產業園加快推進,文旅標桿項目“大話嘻游”鉚足干勁戰高溫,全力推進再提速。
武穴市委書記、市長查俊說,我們以大別山精神為魂,以全省支點戰略為指引,立足“長江深水良港”資源稟賦,著力貫通長江黃金水道和京九鐵路大動脈,為打造鄂東水港樞紐、武漢都市圈港產城融合發展示范區,當好全省支點建設黃岡排頭兵貢獻更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