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鄂陜邊界的秦巴山深處,有一個曾因閉塞貧困而鮮為人知的小山村——湖北省鄖西縣湖北口回族鄉小新川村。
如今,這里產業興旺、村容整潔,紅色文化與綠色生態交相輝映。這一切變化的背后,離不開村黨支部書記翁新強11年的堅守與實干。
01
8月14日,陽光炙烤著秦巴山,海拔1799米的小新川村卻透著幾分清涼。中藥材基地里,五味子藤蔓在微風中輕搖,翁新強正湊上去查看果實長勢,手指拂過葉片時,褲腳沾著的泥土簌簌落下。“今年這旱情雖猛,但咱們修的蓄水池頂用,果子保住了不少! 他抬頭對身邊的村民笑著說,聲音里帶著幾分欣慰。
這個皮膚黝黑、總愛往田間地頭跑的村支書,已經在這片深山里扎根超過十年。2014年,27歲的翁新強做出了一個讓許多人不解的選擇:放棄大城市年收入27萬元的高薪職位和發展機遇,不顧家人反對,回到海拔1800米、窮困偏遠的家鄉小新川村。2015年,他成為了一名大學生村官。
彼時的村莊,因為偏遠、貧困,鄉親們的日子并不輕松。第一次和村“兩委”干部坐下來商議工作時,翁新強就默默拿起了筆記本——這是他到村后寫下的第一份工作記錄。走訪中,他帶著1200份調查問卷,走遍全村18.9平方公里的山坳,踏遍7個村民小組,和56名黨員、群眾代表促膝長談,170余條發展建議漸漸勾勒出村莊的痛點:大家最愁的是掙錢沒門路,最苦的是山路難行,最怕的是生病看不起,最憂的是孩子讀書負擔重,最急的是危房住得不踏實。
“我們來不是想做什么,而是父老鄉親需要什么。” 翁新強把這些“心頭事”一條條記在筆記本上,“掙錢難、出行難、看病難、讀書貴、住房!边@“民生五問”,從此成了他靶向攻堅的坐標?恐@份扎根基層的誠意,村黨支部漸漸成了群眾信得過的“主心骨”。
02
產業是鄉村振興的根基。翁新強結合小新川村海拔高、溫差大的特點,盯上了五味子種植。為學技術,他專程跑到黑龍江省鐵力市,在田間地頭埋頭學了一個半月,把選種、浸種、催芽等細節摸得門清。回村后,他最怕群眾“怕風險、怕虧本”,于是定下“保價收購 + 免費培訓”的規矩:給308戶貧困戶免費送種苗,請專家到地里手把手教技術。
過去十年間,翁新強靠這些“五味子”,累計帶動湖北口回族鄉以及周邊地區,兩省三縣60多個村,1043余戶群眾發展五味子基地5000余畝,帶動700余戶群眾脫貧致富,戶均增收1.2萬元。但今年的連月干旱,讓“五味子”減產一大半。緊急關頭,翁新強帶領村民開鑿蓄水池,啟動河道綜合治理工程。眼下,新筑的堤壩已初具雛形。
如今,村集體經濟從零提升至30.8萬元,人均收入翻番,達1.97萬元。
03
“路難走、水難喝”曾是小新川村的痛點。翁新強帶著村“兩委”跑項目、爭資金,3000余萬元投入讓36公里村組公路從土路變成水泥路,農產品運得出去了,鄉親們出門方便了;100余萬元改造的供水管網和8座蓄水池,讓全村人都喝上了“放心水”。
村里的“一老一小”更是他的牽掛。500余萬元教育資金注入后,新川中心小學建起了新教學樓、食堂,280 名留守兒童實現“家門口上學”;村級養老照料中心升級后,22名獨居老人每天能吃上熱乎飯,有人貼心照料。他還想出“文明家庭積分制”,把垃圾分類、環境整治納入評分,讓18個柴火間變整齊了,47處亂堆點成了小花壇,村民從“要我參與”變成“我要參與”。
更令人稱道的是,翁新強擦亮了村莊的“紅色名片”。他帶著黨員群眾義務修繕中共鄂豫陜省委舊址,建起“中原突圍小新川會議舊址紀念館”和5公里紅色文化長廊,讓小新川村成了“全國紅色美麗村莊”試點。三條紅色研學線路串起綠色產業,游客來此看紅色遺址、吃農家菜、帶山貨走,紅色基因活了,村民腰包也更鼓了。
11年過去,翁新強先后榮獲“全國扶貧先進個人”“全國向上向善好青年” 等稱號,而小新川村早已從“窮山溝”蛻變為“產業興、百姓富、生態美、風氣正”的先進村。
正如翁新強所說:“只要鄉親們覺得我們干了實事,就夠了。”
這份扎根深山的堅守,正是一名共產黨員對“為民初心”最生動的詮釋。
(長江云新聞記者 胡禹 張龍 編輯 桂亮 美編 王子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