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漢風報道:8月13日,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王忠林來到洪湖,乘船進入湖中調研時強調,要注重原生態保護,堅持“一切天成”的理念,著力打造魚游淺底、飛鳥翔集、充滿野趣的洪湖濕地畫卷,努力復現“水清岸綠浪打浪”的生態美景。
俯瞰洪湖西岸,水質清澈,濕地植被繁茂,呈現出一幅美麗的生態畫卷。(通訊員 唐蜜 攝)
盛夏洪湖,荷葉飄香。
萬畝荷塘翻涌千重翠浪,粉荷承露似玉盞擎天,白鷺振翅掠過新壘的生態堤岸……這方“接天蓮葉無窮碧”的盛景,正以最磅礴的姿態,重現在天地之間。
作為湖北第一大淡水湖、江漢平原重要生態屏障、長江中游水源涵養關鍵樞紐,洪湖的水質好壞,直接關系民生福祉,關系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成色。
近年來,637萬荊州兒女踐行初心和擔當,將習近平總書記“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殷殷囑托轉化為攻堅克難的生動實踐,將洪湖流域綜合治理作為踐行“兩山”理念的關鍵戰場,錨定“兩年見成效、五年大變化”“近期穩住、中期提升、遠期轉型”目標,打響生態翻身仗,不折不扣完成立行立改任務,洪湖水質持續改善,生態紅利不斷顯現。
清波為墨,荷藕作筆。一湖碧水,終成精神與生機的壯美答卷。
現象
引爆“紅綠經濟”雙引擎
這個暑假,洪湖熱浪與熱潮共舞。7月12日,瞿家灣鎮洪湖生態旅游區內,翠葉輕擺,粉花搖曳,處處洋溢著歡騰的氣氛——2025洪湖生態旅游區第四屆荷花季盛大開幕,吸引眾多游客的目光。
36℃的高溫,擋不住游客的熱情。漢服少女的油紙傘在荷塘棧道流轉成彩色溪流,悠然穿梭于接天的蓮葉與映日的荷花間,定格美麗瞬間。
“荷花季將持續至8月底,預計吸引游客超10萬人次!本皡^負責人興奮地說。
火熱的不只是文旅。
洪湖市峰口鎮的洪湖蓮藕科創園,湖北華貴食品有限公司萬畝蓮藕高產高效標準化種植基地內,連綿的荷塘在烈日下鋪展,荷葉如撐開的綠傘層層疊疊,鋪滿整個水面。
這片壯美景象,只是洪湖市眾多萬畝蓮藕種植基地之一。
近年來,有著“面積產量、加工產值、市場份額”三個“全國第一”的洪湖蓮藕,錨定“產量最大、品質最優、品牌最強”目標,全面落實省“藕七條”,著力把“洪湖蓮藕”打造成全省建設新時代“魚米之鄉”的樣板產業。
2024年,洪湖全市接待游客830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58.62億元。蓮藕產業綜合產值突破90億元,實現了蓮藕全產業鏈的均衡發展。
飲水思源,緣木思本。
當遠道而來的游客在荷塘邊感嘆“湖水變清了”,當千里之外各大城市的餐桌上,享用著來自洪湖的蓮藕制品,監測數據給出印證:
今年元至7月,洪湖水質均值為Ⅳ類,總磷濃度均值為0.079mg/L,環比下降33.1%,已連續8個月達到Ⅳ類,為2016年國家對洪湖水質正式考核以來最好水平。
從“湖水浪打浪”的生態美景到“蓮葉何田田”的產業振興,離不開洪湖流域綜合治理的生態成效。
洪湖用一泓清波昭示真理:護好綠水青山,自有金山銀山。
攻堅
重塑“人水共生”新格局
洪湖之上,一片方圓80畝的試驗區如明珠般鑲嵌于浩渺主湖。
步入其中,兩道圍埂圈出的水域清澈如揭紗,水下世界一覽無余——這“驚為天人”的透明度,正是“底泥洗脫”技術給予的生態修復答案。
“目前試驗區主體工作已完成,效果顯著!表椖控撠熑诵老驳亟榻B:“水質改善肉眼可見,試驗區水質主要指標已穩定提升,總體達到或接近Ⅲ類水質標準,沉水植物覆蓋率更已超過80%!
洪湖之“痛”,痛在深處。
水質反復波動、治理成效難固,是壓在荊州乃至湖北心頭的一塊巨石。
痛定思痛。荊州市委、市政府將洪湖流域綜合治理提升為捍衛“兩個確立”、做到“兩個維護”的政治檢驗,一套打破常規、刮骨療毒的治理體系加速構建。
系統治理,在于攥指成拳,破解“九龍治水”。
市、縣、鄉、村四級聯動,多部門擰成一股繩,堅持“排查、整改、問責、監管”四維發力?缈h市行政區設立7000萬元生態補償基金,水質考核斷面優劣直接“真金白銀”說話。全市243個直排口每月監測“排座次”,前三位重獎200萬元,后三位重罰100萬元,末位由市里提級整治。問責利劍高懸,全市共立辦涉湖案件53件,183人次受處理。
系統治理,在于精準溯源,揪出“污染元兇”。
根據洪湖污染溯源數據顯示,洪湖流域的污染內源污染占23%,外源污染占77%,在外源中,農業面源污染占比達82%,城鎮生活污染占比約18%,這為科學開展控污、截污和減污工作指明了方向。
系統治理,在于重構脈絡,實現“三污同治”——
從源頭上“控”,雨污分流改造基本覆蓋城區888家機關單位、1164個老舊小區。沿線工業園區945家企業開展專項整治。4093家養殖場動態監管,“水改旱、散改集”加速。
從通道上“截”,深入開展“清潔家園”“清渠潔岸”行動,發動群眾投工投勞40.2萬人次,清理河渠12290.2公里,清理生活垃圾18.7萬噸,完成改廁11.2萬戶。
從末端上“減”,今年累計通過鹽卡、白柳、半路堤三個補水通道生態調水18億立方米。持續曬湖育草,加快推進湖內生態修復項目,洪湖濕地植被覆蓋面積由2023年的13.7%提升到30%,增加10.1萬畝、增幅119%。
一系列舉措,悄然實現了生態修復與民生保障的“雙贏”。
“以前每畝產100多斤螃蟹,現在水質改善后每畝產200多斤,相比以往每畝增收1500至2000元,尾水治理讓我們實實在在嘗到了甜頭!甭萆芥偦▓@村養殖戶彭本忠開心地說。
變革
迎接“綠色發展”大時代
洪湖之“痛”,表在湖水,根在岸上。傳統產業路徑依賴形成的“黑色GDP”,如同附骨之疽,曾是污染難除的深層次根源。
荊州清醒認識到,沒有產業的綠色涅槃,湖水的長久清澈便是無源之水。
產業轉型的陣痛與新生,注定是洪湖流域治理中最深刻也最具挑戰性的篇章。
產業轉型,項目為王。
荊州敏銳搶抓國家“十五五”規劃窗口期,將洪湖治理與區域發展戰略深度融合,做實洪湖流域綜合治理項目儲備、爭取、調度“三張清單”。其中,儲備清單共有項目260個、總投資602.1億元,爭取清單項目126個、總投資225.3億元,調度清單項目99個、總投資130億元,今年已累計完成投資38.26億元。
對存量經濟中的“涉水大戶”,荊州并非簡單關停了事,而是以支持其技改升級促企業“煥新顏”。元至7月,全市石化、有色、造紙、紡織、食品等五大行業重復用水率較上年分別實現1.7%、8.9%、19.3%、29.3%、38%的躍升。對涉磷企業全部建立“磷臺賬”,實行分類監管。
轉型的突破口,被堅定地鎖定在生態價值轉化與文旅融合上。洪湖正錨定“打造全國知名紅色文化旅游目的地”目標,全力推進紅色文化、綠色生態與旅游產業的深度融合。7月底通車的瞿家灣宦子口大橋、完成80%的環洪湖馬拉松賽道,不僅是基礎設施的提質升級,更擦亮了“洪湖水、浪打浪”金字招牌,其長遠目標在于激活“美麗經濟”,讓游客能在此“見景、見人、見精神”,使生態保護的紅利真正惠及百姓,形成綠色發展的內生動力。
道阻且長,行穩致遠。
當前,洪湖流域綜合治理已進入“提標提速”期。荊州將進一步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以“頭拱地”的決心和釘釘子精神,推進源頭治理、系統治理、科學治理,確保今年洪湖水質穩定實現Ⅳ類,加快打造統籌高水平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典范。
“洪湖之變”,變的不僅是水質類別,更是對“人與自然如何共生”的時代應答。
這份答卷,荊州執筆不輟。這場戰斗,荊州不勝不休。
(記者:馬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