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劉路 通訊員 謝雪娥 實習生劉湘韻
在宜昌高新區白洋園區,占地6092畝的宜昌邦普全鏈條一體化產業園正加速崛起。
2021年10月簽約落戶宜昌,2022年9月,第一批廢舊磷酸鐵鋰電池循環利用產線試產;今年1月,追加投資50億元,45萬噸新一代磷酸鐵鋰項目年底即將投產。
作為邦普循環和寧德時代在國內布局的投資最大、綜合性最強、產品最全的一體化工廠,邦普宜昌基地目前年產值已突破百億元。
一塊電池的循環之旅
廢舊電池被“吃干榨盡”
宜昌邦普全鏈條一體化產業園邦普循環廠區。(受訪人供圖)
8月4日,宜昌邦普全鏈條一體化產業園邦普循環放電車間,一塊塊板磚模樣的廢舊電池在生產線上流動,完成放電程序后,它們將依次進入破碎車間、浸出除雜車間和合成車間,開啟“變廢為寶”的循環之旅。
200米外的倉庫里,形似面粉的磷酸鐵已打包裝車,即將發給客戶。
宜昌邦普全鏈條一體化產業園公共關系部經理陳兆哲介紹,回收廢舊電池產出的磷酸鐵和碳酸鋰,是生產磷酸鐵鋰的主要原料,可再次用于生產新的電池。
2021年,總投資320億元的宜昌邦普全鏈條一體化項目落戶宜昌,建設覆蓋新能源電池全生命周期的集約化基地,由邦普循環、邦普宜化和邦普時代三個項目構成。
“上個生產環節產出的廢渣,可以成為下個環節需要的原材料!标愓渍苷f,宜昌邦普全鏈條一體化產業園內實現所有原材料管道運輸和化學原材料的自產自用。
通過邦普研發的DRT定向循環技術,可支撐從生產、回收再到生產,從原料、廢料再回到原料,最終形成電池生產-使用-梯次利用-資源再生的產業閉環,實現鋰回收率93.8%、鎳鈷錳回收率99.6%。
形似面粉的磷酸鐵粉體。(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劉路 實習生 劉湘韻 攝)
2024年,邦普循環在磷酸鐵鋰電池回收難題上取得技術突破,實現了短程提取磷酸鐵鋰中的磷、鐵、鋰等元素,成功制備磷酸鐵,在全球范圍內首次實現磷酸鐵再生材料產業化并取得經濟效益,贏得產業鏈上下游高度關注。
目前,宜昌邦普循環每年可回收廢舊動力電池15萬噸,生產出6萬噸磷酸鐵、1.5萬噸碳酸鋰和1.5萬噸再生石墨,相當于處理60萬輛報廢新能源汽車。預計全部項目投產后,產業園可實現年回收30萬噸廢舊動力電池。
據測算,每回收10萬噸廢舊動力電池,相當于減少原礦開采進口150萬噸。
車間單體產能全國最大
鏈式布局搶占行業制高點
廢舊電池在生產線上放電。(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劉路 實習生 劉湘韻 攝)
廢舊電池回收,只是宜昌邦普循環經濟的一部分。
8月4日,宜昌邦普全鏈條一體化產業園內,邦普時代45萬噸新一代磷酸鐵鋰項目雛形已現。
“1月簽約、2月開工,預計12月底投產!表椖拷ㄔO負責人王鳳龍介紹,該項目主要采用行業領先的新一代磷酸鐵鋰技術,計劃建設3個國內單體產能最大的磷酸鐵鋰車間。
與傳統磷酸鐵鋰產品相比,新一代磷酸鐵鋰的壓實密度更高,以其作為正極材料的新能源動力電池,充電速度更快、容量更大,能更好滿足新能源汽車快充、長續航的市場需求。
45萬噸新一代磷酸鐵鋰項目,將邦普在宜昌布局產業鏈進一步向下延伸。
陳兆哲介紹,宜昌邦普全鏈條一體化產業園預計2028年全面建成,實現滿產后,每年能為超過400萬輛新能源汽車配套電池正極材料,實現400億元產值。產業園將打通磷酸鐵鋰材料制造的關鍵環節,實現資源-材料-回收的循環發展模式,完成全鏈條閉環。
邦普循環作為全球領先的電池定向循環企業,2024年鋰電池及廢料回收量全球市占率達16.1%,排名全球第一。其生產的三元材料、再生三元前驅體材料、再生三元正極材料、再生磷鐵前驅體材料及再生磷酸鐵鋰正極材料2024年全球市占率也均排名第一,分別為13%、38.8%、27.6%、50%及20%。
“今年是宜昌邦普由建設為主切換至運營爬坡為主的關鍵年! 陳兆哲說,未來公司將繼續牽手湖北、深耕宜昌,為支點建設貢獻企業力量。
近年來,在邦普的磁吸效應下,山東?、廣州天賜等一批上下游關聯企業在宜昌相繼落戶,宜昌新能源電池材料正從單一結構走向聚鏈成群,向打造世界級動力電池產業集群和核心基地邁進。
倉庫中打包好的碳酸鋰成品。(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劉路 實習生 劉湘韻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