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模能級是一個地區綜合實力的重要標識,是發展主動權、資源配置權、市場話語權的關鍵因素。
市委十四屆十一次全會強調,要堅定不移推進轉型發展,不斷提升城市能級和核心競爭力。
以現代化產業體系筑牢能級提升的基礎,以全面綠色轉型擦亮高質量發展底色,因地制宜探索各區差異化轉型路徑……
武漢以轉型發展的堅定實踐匯聚能級躍升的強大動力,全力以新時代武漢之“重”支撐全省加快建成支點。
光谷東智人形機器人生產車間,光谷東智員工正在組裝、調試優化人形機器人。 長江日報記者高勇 攝
產業向新——
“武漢造”出圈
近日舉行的首屆世界人形機器人運動會上,9臺光谷東智生產的“光子”人形機器人與舞者共舞《秦俑魂》,以92.54分奪得金牌!拔錆h造”在科技前沿領域驚艷亮相。
走進光谷東智人形機器人工廠,工程師為組裝好的人形機器人裝上“大腦”——錄入程序算法后,經過關節靈活度、視覺、聽覺等十余項功能測試,工程師再為它們“穿”上印有黃鶴樓圖案的外殼,裝箱后運送給客戶。
這條產線年內可生產300臺人形機器人。本月,工廠已接到不少訂單。
光谷東智人形機器人生產車間,光谷東智員工正在調試優化人形機器人。 長江日報記者高勇 攝
“作為未來產業的一員,我們將把落實全會精神與企業發展緊密結合!惫夤葨|智副總經理樓凱齊說,公司將持續攻關人形機器人核心技術,推動人工智能、智能制造與光電子信息等深度融合,積極探索與汽車、文旅、教育、醫療等行業的跨界應用。
產業轉型是武漢能級跨越提升的關鍵支撐,也是支點建設的堅實底盤。
武漢低空經濟加速騰躍。在漢南,市民搭乘“空中巴士”,便捷前往十堰武當山機場;在漢口北低空港,載重5噸的無人貨運飛機迅速將貨物運往鄂州花湖機場;在硚口,無人機高效運送“救命血”;在光谷,低空共享無人機活躍于城市治理與公共服務……目前,全市已匯聚170余家低空經濟代表性企業,獲批32條低空商業試點航線,低空經濟核心產業規模同比增長20%以上。
北斗產業跑出“武漢速度”。武漢已集聚北斗相關企業超300家,年底規模有望突破800億元,覆蓋“芯片研發—終端制造—場景應用—數據服務”全鏈條。在武漢,客運班車、旅游包車等營運車輛北斗終端已實現全覆蓋,52萬輛共享單車配備北斗定位系統,城市精細化管理水平大幅提升。
腦機接口納入13個未來產業重點發展方向。在位于光谷的衷華腦機融合科技發展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衷華腦機),6例長期植入腦機的臨床試驗即將啟動。衷華腦機正聯合多家醫院設立腦機接口聯合實驗室,聚焦神經調控與腦疾病干預的臨床關鍵問題研究。
衷華腦機研制的65536通道雙向植入式腦機接口系統微針陣列。長江日報記者高勇攝
在武漢,傳統產業“老樹發新芽”。
武鋼“一米七”老廠區變身綠色超級工廠,高等級無取向硅鋼可供應全國1/3新能源汽車。
東風嵐圖累計生產新能源汽車20萬輛,產值超500億元,月產穩定超1萬輛,汽車產業在轉型中破局。
武漢產業轉型背后,是產業向新開拓,是業態以新布局。武漢將持續推動傳統產業煥新、支柱產業塑新、新興產業育新、未來產業儲新,打造以光電子信息為代表的世界級產業集群,構建具有武漢特色和優勢的現代化產業體系。
發展向綠——
城市的鮮明底色
綠色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市委全會強調,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
聽不到鋼卷轟鳴,40余臺智能小車高效穿梭,“鋼卷不落地”有序運行。8月20日,隨著首批鋼卷裝車駛出廠區,武漢鋼鐵有限公司硅鋼部新能源無取向硅鋼分廠正式投產運營。
“從工藝裝備到物流系統,再到生產流程設計,全部是武鋼自主研發!痹搹S廠長唐爽充滿自信。這座新工廠采用全球首創的10余項核心技術,構建起“5G+智慧管控平臺”,讓整座工廠實現全流程綠色化生產,每年可減少碳排放400萬噸,相當于36萬公頃森林的年吸碳量。
武漢鋼鐵有限公司硅鋼部新能源無取向硅鋼分廠“鋼卷不落地”的現代物流模式有序運行。 長江日報記者肖僖 攝
自動機器交錯穿梭,上百只機械手臂晝夜不!赥CL華星武漢基地,綠色低碳體現在生產的每個細節。
基地監控室內,技術人員盯著電腦屏幕,認真觀察每個數字跳動!斑@里建立了一套智慧能源管理系統,每一臺設備、每一段時間的能耗水平、碳排放數據都可實時監控,碳排放管理就在每時每刻!痹谏a環節,通過提高可再生材料比重、利用數智化技術縮短工藝流程等方式,實現生產減碳。
材料新、工藝新、管理新。在武漢,制造業企業正在修煉硬核實力,形成“用綠色造綠色”的低碳生產范式。
在格林美武漢園區,廢舊電器堆砌的“城市礦山博物館”講述著循環經濟故事!拔覀儗⒊浞职盐瘴錆h發展機遇,在動力電池循環利用、城市礦產交易、綠色投融資平臺建設方面與武漢相關單位加強合作,形成更多標志性成果,為武漢經濟社會發展作出更大貢獻!备窳置拦煞萦邢薰径麻L許開華表示。
“我最近又攢了261千克碳減排量,累計獲得了614千克!笔忻窆扔昴闷鹗謾C翻看自己的減碳成果。在武漢,綠色低碳不是口號,它既是市民積漸而成的生活方式,也是市民手機里可量化、能兌換的“個人資產”。
在武漢,像谷雨這樣的“低碳達人”已有182萬人。他們手機里都裝著“環保管家”——“武碳江湖”小程序。這個武漢市個人碳生活平臺正悄然改變著市民的生活方式。
數據顯示,平臺上線2年來,已記錄武漢市民1220萬次減排行為,累計減碳3.46萬噸。
我市正大力實施綠色低碳發展促進行動,以綠色發展理念重塑發展方式、以低碳循環發展提升生態品質,讓綠色低碳成為我市高質量發展的鮮明底色。
市生態環境局表示,下一步,將積極貫徹落實全會部署,加快推動生產生活方式綠色低碳轉型,充分發揮“中碳登”作用,持續優化產業結構、能源結構、交通運輸結構,培育壯大節能環保、新型儲能、新能源裝備等新增長點,大力發展綠色低碳產業,加快推動生態資源優勢轉化為綠色發展優勢。
城區向上——
因地制宜各揚所長
8月20日,漢宜高速上,一輛輛氫能重卡呼嘯而過。這些“巨無霸”僅需10分鐘加氫便可續航400公里,全程零碳排——它們搭載的燃料電池,全部來自武漢經開區。
作為全省氫能核心區,到2030年,武漢經開區將引進氫能企業30家,推動3家企業上市,投放3000輛氫能車,沖刺500億元產值。
從一輛重卡的創新到一個產業的崛起,武漢經開區正以氫能為突破口,聚力培育新質生產力。
城區是城市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單元。武漢各城區結合實際,正在探索走出各具特色的轉型之路。
潔凈車間里,450kg雞蛋清投入設備后,在一體化產線經過6道工序后,變為了35kg的乳白色粉末。8月20日,在江岸區湖北農發集團旗下武漢市米來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實驗室,由雞蛋中提取“白蛋白肽”的技術取得新進展,得率由原來的60%提升至85%以上,遠超業內平均水平。
從雞蛋中提取的營養物質。長江日報記者秦璟 攝
米來生物科技所在的省糧油進出口集團冷鏈產業園,原為圍繞出口貨物建設的萬噸標準冷庫及配套中轉場。今年,園區歷經改造,致力于打造武漢市“米面油、河海鮮、肉蛋奶”城市服務保障基地。
江岸區經濟信息化和科技創新局主要負責人說,將認真落實全會精神,進一步提升本領、實干擔當,大力推進綠色都市工業發展,盤活轄區內老舊工業廠房,導入高端裝備制造等產業,打造高附加值、低環境影響的都市工業新業態。
江夏區的一片稻田里,武漢核子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王井章一邊察看水稻長勢,一邊向來訪者介紹:“公司研發的這批功能型水稻在江夏共種植300余畝,預計‘十一’后就能成熟上市!
這個功能型水稻研發基地,一眼望去,生機盎然。
2023年,該公司在江夏區鄭店街道建成了集科研實驗、產品加工、冷鏈倉儲與產品展示功能于一體的全產業鏈綜合平臺。同時在武漢江夏、湖北鄂州、海南陵水建設功能稻研發基地,持續開展功能稻品種研發創新。
在武漢,開發區(功能區)正聚力培育壯大新質生產力,擔當全市高質量發展主引擎。
中心城區正大力發展都市工業,加快數字經濟與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提升產業競爭力。
新城區則在加快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大力發展現代都市農業和先進制造業。
各區發展好,武漢才能發展好。因地制宜,才能各揚所長;錨定轉型,才能行穩致遠。
(采寫:長江日報記者覃柳瑋 徐丹 楊曉雨 金文兵 汪麗婷 通訊員蔣秋雨 黃莉媛 統稿:張維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