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創新是引領支點建設的第一動力。
市委十四屆十一次全會提出,要加快建設富有活力的創新城市,努力打造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高地。
武創院聚焦策源能力提升,探索新型研發機制破解創新堵點;華工科技持續深耕創新,營收增長彰顯創新主體活力;鼎龍股份、華星光電等龍頭企業牽頭的產業創新聯合實驗室,加速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一個個鮮活案例,正是武漢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將科教人才優勢轉化為創新發展優勢的生動寫照。
武漢華星光電技術有限公司運行中的t3項目生產線。長江日報記者高勇 攝
企業出題 政府立題 協同破題
超80個項目在產業創新聯合實驗室持續攻關
近日,武漢產業創新發展研究院(以下簡稱武創院)AI綠色農藥研究所建設方案專家咨詢論證會在武漢舉行,云集中國工程院院士柏連陽、李培武及中國科學院院士王梅祥等7位頂尖專家。
武創院是省市重點打造的新型研發機構,啟動運行三年,積極探索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的有效路徑。武創院院長李錫玲介紹,構建“早期撥轉股+中期風險投資+成熟期產業資本介入”的持續助推孵化機制,讓實驗室里的“科技種子”有了扎根產業土壤的“生長路徑”。
如今,武創院首批3家創新樞紐已啟動運營,創新單元總數超90家。
李錫玲表示,武創院要與全會創新導向同頻共振,爭當武漢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高地的“排頭兵”,進一步擴大視野、提升輻射能級,探索科技成果轉化的新路徑、新模式。
武漢將發揮武創院等新型研發機構作用,引導各類創新主體堅持以“用”為導向,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和成果轉化。同時,一批龍頭企業牽頭組建產業創新聯合實驗室,80余個產業化項目正在持續攻關。
武漢產業創新發展研究院。資料圖
在位于車谷的武漢市未來功能材料產業創新聯合實驗室,原子尺度上的攻堅正在進行。牽頭的湖北鼎龍新材料有限公司已在供晶圓芯片拋光關鍵材料拋光液等領域突圍,成功打入國內主流晶圓廠供應鏈。
“聯合武漢理工大學等高校、武漢柔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產業鏈上下游企業,我們的聯合實驗室正加速推進電子光刻膠等關鍵材料的國產化,共同破解國外嚴密保護的一個個‘配方黑匣子’!痹搶嶒炇抑骼砣诵す鹆终f,接下來還要堅持以“用”為導向,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和成果轉化,讓實驗室凝聚的創新成果,更高效地轉化為守護產業鏈自主可控的堅實壁壘。
據了解,我市正在謀劃組建第二批產業創新聯合實驗室,將持續依托“企業出題、政府立題、協同破題”的有組織創新,推動更多科技成果就地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種苗工程”助創新主體枝繁葉茂
500余家企業庫筑基產業協同創新
8月20日,位于光谷的華工科技光電子信息產業研創園及出口基地一期項目正式投產。2027年全面達產后,年產值將超300億元。
一周前,華工科技發布今年上半年業績,公司實現營業收入76.29億元,增長約45%。
“再造一個華工科技!”華工科技黨委書記、董事長馬新強表示,市委全會提出,培育壯大創新主體,為企業發展指明了方向。華工科技從校辦企業成長為中國激光產業的領軍者、全球光電子信息領域的重要力量,未來還將以研創園一期項目投產為新起點,通過顛覆式創新為AI、智能網聯車等提供卓越的解決方案,以自身長足發展帶動產業鏈協同壯大,助力武漢新興產業提升能級水平。
8月21日,華工科技光電子產業研創園的潔凈車間內,高端光模塊產線一派繁忙。長江日報記者高勇 攝
龍頭企業做大做強,在新動能培育中當好“領頭雁”;中小企業鋪天蓋地、將“根”深深扎進產業土壤。
近日,芯擎科技宣布完成整體B輪融資,規模超10億元人民幣。這家專注于高端汽車電子芯片以及整體解決方案的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已成為湖北省人工智能產業鏈鏈主企業,2024年已位居國產智能座艙芯片市場占有率第一。
芯擎科技創始人、董事兼首席執行官汪凱透露,新一代座艙芯片“龍鷹二號Ultra”和“龍鷹二號Lite”系列正在研發中。
“武漢正在大力實施‘種苗工程’,持續培育數量眾多的科技型中小企業和研發型企業,芯擎的同行者越來越多!蓖魟P表示,芯擎科技將繼續保持技術創新和市場拓展的雙重優勢,加大研發投入,并積極探索和布局第二增長曲線,在具身智能、低空經濟、邊緣計算等領域持續深耕,加速技術突破與場景落地。
武漢正聚焦7個新賽道新領域,分層分類、動態建立500余家企業的“幼苗層”“青苗層”“壯苗層”企業庫,更多企業在漢枝繁葉茂,以萬千活力為發展筑牢根基。
把最好的空間留給科技創新
一條“走廊”集聚近2000家企業
近日,國內AR領軍企業杭州靈伴科技有限公司位于江夏區的華中業務總部及武漢研發中心迎來新的產業訪客。如今,這家AI“小龍”企業正持續釋放創新生態輻射效應。
今年,在江夏科投支持下,該企業人才與產業鏈聚合度持續提升。江夏科投運作政府投資基金,帶動社會資本參與,使財政資金放大12.5倍,彰顯科技金融“四兩撥千斤”的效應。
作為政府投資基金管理人,江夏科投探索“投擔貸一體化”服務,今年已累計出具擔保意向函超億元。當下,28只子基金、近千億元資金“活水”正滋養著集成電路、人形機器人等領域企業。
江夏科投黨委書記、董事長韓偉表示,企業積極響應市委全會部署要求,錨定打造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高地這一方向,堅持“以投帶引”,聚焦投早、投小、投硬科技,以“耐心資本”陪跑,當好科技創新的“主投手”、企業服務的“陪跑者”。
建設創新城市是同心共赴的“大合唱”,創新因子正穿透城市肌理。
在武昌區武漢數創大廈,湖北荊楚人形機器人技術創新中心內,丁漢院士團隊的“荊楚”人形機器人產業化項目穩步推進,“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轉化”閉環服務惠及更多創新者。
“荊楚”人形機器人。資料圖
“武昌把最好的空間留給科技創新!蔽錆h濱江數創走廊管委會工作專班負責人賀耀輝介紹,數創大廈是該區首棟稅收過億元的數字經濟專業樓宇,其所在的武漢濱江數創走廊已集聚近2000家企業,去年總營收約802億元,未來還要持續整合科教、空間、場景等要素資源,促進創新樓宇提質增效,增強對高端人才、領軍企業、創投基金的吸引力。
目前,210家備案市級中試平臺、32家概念驗證中心里,生物醫藥、人形機器人等成果正加速進入市場;光谷筑芯科技產業園、車谷智能網聯智造園加速崛起,和覆蓋三鎮的產業園區一道,加速織密創新生態;“武創源”大賽、青桐匯等品牌讓創新文化浸潤全城,“滿城創新”的底色愈發鮮明。
一座近悅遠來的創新創業之城,正以開放包容的姿態、蓬勃向上的活力,吸引著全球人才與資源匯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