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9日清晨,天門市第一人民醫院產科病房內,來自楊林街道沙灘村的29歲產婦小官,收到了護士送來的一束鮮花。頭天晚上10點42分,她迎來了自己的第一個孩子。
在天門,每位產婦分娩后都會在第一時間收到醫院準備的鮮花。“好開心,這是我人生中收到的第一束花!毙」佥p聲說道,語氣里滿是感動與喜悅。
公開數據顯示,2024年,天門出生人口同比增長17%,實現八年來首次由降轉增:
2023年,天門市新生兒數量為6168個,其中一孩2937個,二孩2782個,多孩(三孩及以上)449個。2024年,天門新生兒數量增至7217個,一孩3564個,二孩3017個,多孩636個。據此計算,兩年間,天門新生兒數量總體增長17%,三孩增幅已超過整體增幅。
2025年上半年,新生兒3756人,同比再增5.6%。
這座小城,突然因為“敢生孩子”站到了聚光燈下,剛剛過去的幾個月里,全國有上百個城市趕往天門交流經驗。
天門究竟靠什么,能讓育齡婦女想生、能生、敢生、愿生?財政補貼鼓勵生育的方式是不是可持續?長江云新聞記者帶著疑問,走進了這座江漢平原上的小城。
答案,遠不止是一紙補貼清單那么簡單。
01
“敢生”的勇氣:居有所安
擺在生育面前的第一道題,是結婚。而日益增長的婚嫁成本,已成為一個重要的考量因素。
在湖北天門,一項政策正試圖撬動這道難題。當地規定,只要辦理結婚登記,便可獲得6萬元的“結婚登記購房券”。它還能與鼓勵生育購房補貼(二孩家庭6萬元、三孩家庭12萬元)以及教職員工、醫務人員、進城農民、引進人才、產業工人等5類職業購房補貼疊加。不少夫妻“上午領證、下午買房”。
(6萬元購房券)
今年5月6日,天門彭市鎮的28歲年輕人小李帶著未婚妻,走進天門市民政局婚姻登記處。領完結婚證,他們還拿到一張六萬元的購房認購券。當天下午,兩人就來到城區某樓盤,買下一套140多平方米的新房。小李是農村戶口,又符合“農村人口進城購房補貼”的條件,再減6萬元。兩張券,一共抵掉12萬元。
天門市區房價不高,新建商品房每平方米均價在4000至5000元之間,因此,12萬元的購房券為小李夫婦減輕不小的壓力。
同樣的政策福利在生育二孩、三孩的家庭里,力度更加明顯。天門市漁薪鎮泉湖村34歲的寶媽張佩,一胎是男孩,去年年底生下了二胎雙胞胎女孩,直接享受了二孩6萬元、三孩12萬元購房補貼,疊加進城農民的6萬元購房補貼,總價40多萬元的房子一共減少了24萬元。剛好有換房打算的她,年初花了20多萬元,全款買了一套110平方米的電梯房。
各項獎補中,單項金額最大的就是購房認購券,惠及群體也相對廣泛。
長江云新聞記者了解到,天門市出臺的綜合性民生支持政策,帶動商品房銷售近萬套,帶動建設商住用地1600余畝,實現收益30億元;隨之而來的,是裝修、家電等一系列下游消費需求的增長。僅房屋交易一項,預計就能為地方帶來超過5億元的稅收。
這筆收入,反過來又為持續實施生育獎補政策提供了財力保障。
02
“敢生”的底氣:真金白銀
說到底,鼓勵生育最直接的一步,還得是真金白銀的支持。
天門市衛健委黨組成員汪會兵向長江云新聞記者透露,政策出臺前,他們曾依托鄉鎮衛健辦和醫院,用半個月時間摸排了近17萬個49歲以下、已有一孩或二孩的家庭。調查發現,若有明確獎補,約5%的家庭愿意再生。
回應這些訴求,天門推出了多項獎補:除了購房券,還為二孩、三孩家庭提供了基因篩查減免、一次性生育獎勵、分娩補助、產假補助(行政、事業、國企單位女職工除外)以及按月發放的育兒補貼——二孩每月800元,三孩1000元,發到孩子三周歲為止。
值得一提的是,政策專門為非公職人員設計了產假補助(二孩4200元、三孩4800元),有效彌補了這部分人群無薪產假的困境。
算下來,生育二孩理論上最高能拿到獎補21.63萬元,生育三孩最高可獲獎補28.51萬元。
這么好的政策,到底怎么落實?
(天門市第一人民醫院“鼓勵生育一站式服務”工作站)
天門把兌現流程做了優化,在市內三家定點醫院專門設立了“鼓勵生育一站式服務”工作站,把衛生健康、公安、醫保部門和銀行的工作人員都請進來,集中辦公。
8月19日上午,在天門市第一人民醫院的“一站式服務”工作站,產婦小彭的丈夫前來辦理手續。從提交材料到全部辦結,他只用了35分鐘,就一次性辦妥了五件事:拿到了出生醫學證明、上好了戶口、領到了生育紅包、拿到了購房認購券,還辦好了補貼發放的銀行卡。
據天門市衛健委黨組成員汪會兵介紹,孕婦生產前幾個月,村(社區)組織便會提前收集所需材料,并統一提交至相關部門進行預審。老百姓過去要跑多個部門、耗時數日才能辦完的事,如今在出院前的一個窗口、一張桌前就能全部解決。
這一高效服務的背后,是幾個部門打破行政壁壘、數據互通、協同辦公的實效;是天門各部門“一把手”帶頭,抓生育這件“頭等大事”的有效探索。
03
“敢生”的信心:企業擔當
鼓勵生育真正取得成效,僅靠政府的獎補政策還遠遠不夠。真金白銀能緩解一時的壓力,卻難以消除育齡女性對長遠發展的隱憂。
一個現實的問題擺在面前:企業會對育齡女性設置隱形門檻嗎?會因生育而影響晉升嗎?這些是大部分職場女性正在面對的困境。
值得肯定的是,天門市沒有回避這一痛點,而是推出了一系列針對性舉措:舉辦女性專場招聘會,為中斷就業的女性提供免費技能培訓和職業介紹;對生育二孩、三孩且子女落戶本地的家庭,優先職稱評聘和職級晉升;引導七千多家企業廣泛采用“彈性工作制”,讓女性可以自主安排工時,兼顧工作與家庭。
當然,這類政策能否真正落地生根、能否從更深層次上推動育兒責任由家庭共擔,進而扭轉職場文化——企業的態度,尤為關鍵。
(莊品健公司的員工工作場景)
在長江云新聞記者的走訪中,天門一家主營農產品的企業“莊品健公司”讓人印象深刻,早在2022年,天門市鼓勵生育政策還沒有出臺時,這家公司就已經開展了對女性員工的現金補貼政策。
企業總經理吳志雄告訴記者,公司女員工生育,不論第幾孩,一歲以內每月發放1000元,一歲至六歲每月發放700元,六歲至十四歲每月發放500元,并且不限孩數。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公司的政策覆蓋男性員工,但補貼直接打入孩子媽媽的賬戶。這個有著小巧思的設計,蘊含深意:既承認女性在育兒中的額外付出,又巧妙引導家庭共同承擔養育責任。
補貼金額又是如何得出?吳志雄說,他是按照不同年齡段孩子一個月的生活費計算的,“不滿一歲的小孩,一個月吃奶粉,穿尿不濕,1000塊基本上夠了。孩子越大花在專屬嬰幼食品上的錢越少,員工相對應的工作收入也在遞增!
這家公司的人事經理董琴有兩個孩子,大的4歲,小的才9個月,F在,她一個月能拿到公司直補1700元,天門市的二孩補貼800元,合計2500元。
7月份,該公司就已經為101個孩子發放了補貼,總計59500元。那么,這筆開銷負擔大嗎?
吳志雄算了一筆賬,2022年至2024年,公司為此花了110萬元。2025年開始,每個月大約6萬元。
在他看來,這項投入不僅減輕了員工的養育壓力,更提升了員工的工作積極性。“我們不能只看支出,”吳志雄強調,“更重要的是,我收獲了一支穩定性高、凝聚力強的隊伍!
像莊品建公司這樣,天門不少企業都在積極響應“生育友好環境”建設,推出一系列暖心舉措。例如,部分崗位實施彈性工作制和居家辦公選項,設立“生育友好崗”;為新生兒家庭發放包含母嬰用品、育兒券等實用物資的生育“大禮包”,提供實實在在的支持。
04
“敢生”的思考:能持續可推廣嗎?
(天門市北湖夜市)
華燈初上,天門北湖夜市人聲鼎沸。三百多個攤位香氣繚繞,叫賣聲此起彼伏,勾勒出一幅生動的市井畫卷。然而,比夜市更引人注目的,是穿梭其間的一個個“多孩家庭”——年輕父母們一手牽著蹦跳的幼兒,懷里抱著咿呀的嬰兒,身后還跟著半大孩子。
如此煙火氣的背后,是湖北天門經濟活力與人口政策相互作用下的真實縮影。
為什么大家愿意回天門?
經濟活力足。數據顯示,2024年天門GDP總量為785.40億元,同比增長6.3%。2025年上半年天門GDP增速達7.2%,位居湖北第三。這其中,服裝電商產業網絡交易額突破300億元,同比增長30%以上。
產業根基穩。長期以來,紡織服裝產業是天門的支柱產業。2024年,約有8萬在外務工的天門人返鄉,天門順應沿海地區服裝產業轉移趨勢,大力發展服裝電商產業,提供了大量就業崗位,為天門實施鼓勵生育政策提供經濟基礎,并由此獲得可持續的人力資源支撐。
與此同時,為了提供宜居環境,天門把城區當作景區規劃建設,打造生態宜居片區。公開數據顯示,天門的人口凈流出由2021年的47.5萬人減少到了2023年的45.7萬人,常住人口連續兩年實現凈增長。
(天門市街頭隨處可見的標識“人多多,福多多”)
鼓勵生育的“3個億”,夠不夠花?
相關報道稱,天門為了鼓勵生娃,政府將在3年內投入3個多億。有網友在社交平臺上提出疑問,天門拿3個億來鼓勵生育,那其他民生支出如何平衡?
長江云新聞記者從天門市委、市政府了解到,據測算,2024年至2026年,天門市預計投入超過3億元用于鼓勵生育,全市有望因此多出生3000多個孩子。從經濟發展角度看,一個孩子未來可能帶動幾十年的持續消費。從財政可承受能力來看,2024年全市兌現生育支持政策所需資金,僅占當年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的比例不到2%,整體處于可承受范圍內。
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黨委書記、院長黃漢權認為,短期內,天門市以“真金白銀”方式鼓勵生育,將直接刺激相關消費增長——從孕期、分娩到嬰幼兒成長階段,家庭在母嬰用品、照護服務乃至住房、汽車等方面的支出,將有效帶動多個產業鏈發展。長期而言,建設生育友好型城市不僅有助于提升生育水平,更是對女性、青年和家庭的有力支持。這種友好形象還將形成顯著的城市品牌效應,有助于吸引更多人口、勞動力和人才流入,為城市發展注入持續動力。
天門“作業”,各地能不能“抄”?
中國人口學會副會長、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經濟學院院長石智雷認為,天門這一做法,代表著財政支出從過去側重于“物的投資”,逐步轉向關注“人的投資”。這種做法值得其他地區借鑒參考,但政策的長期效果有待時間檢驗。其他城市在制定政策時,還得結合自身發展階段、地方文化、財政實力以及社會接受度等因素,因地制宜地選擇適合本地的方式,不能簡單照搬。
“敢生”不是結局,天門的故事才剛剛開始。如何讓這些孩子在天門成長、扎根,讓返鄉的年輕人真正“回得來、留得住、過得好”,才是這座小城未來更長久的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