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洛哥當地時間8月23日下午2時30分,2025年中國恩施州大宗茶出海暨第七屆湖北鶴峰茶商大會在摩洛哥卡薩布蘭卡舉行。
三輪簽約后,鶴峰縣拿下2400萬美元訂單。大會上,摩中友好交流協會授予恩施州“友好合作地區”稱號,并授予鶴峰縣、宣恩縣“摩洛哥優質茶葉產區”稱號。當天,中國恩施茶葉公共海外倉在卡薩布蘭卡揭牌啟用。
鶴峰茶為何將海外拓展的核心支點選在摩洛哥?從市場需求的天然契合到供應鏈布局的戰略考量,這場跨越1.2萬公里的“茶緣”,藏著中國地方特色農產品融入全球貿易網絡的發展路徑。
摩洛哥的“茶葉基因”:從日常飲用到戰略合作
在卡薩布蘭卡政府官員的致辭中,一個數據足以說明茶葉在摩洛哥的特殊地位:這個北非國家每年消耗6萬噸中國綠茶,是中國綠茶出口的全球第一大市場。自17世紀茶葉隨海上絲綢之路傳入后,“摩洛哥威士忌”(薄荷茶的戲稱)已成為國民飲品,從家庭餐桌到外交場合,滲透進社會生活的每一個場景。
外商品鑒鶴峰茶。
卡薩布蘭卡作為摩洛哥經濟中心,集中了全國70%的現代工業、55%的企業和一半以上的投資,其港口更是茶葉進口的主通道。這座擁有近千萬人口的城市,不僅是消費終端,更是輻射北非、南歐的戰略節點。正如摩洛哥咖啡與茶葉協會會長默罕默德·阿斯泰所言:“每一個摩洛哥人都是在茶香中長大的,這種文化認同是任何貿易協議都無法替代的基礎!
更具吸引力的是兩國在“一帶一路”框架下的深入合作。作為最早與中國簽署“一帶一路”倡議的北非國家,摩洛哥已成為中資企業進入非洲的門戶。2024年卡薩布蘭卡經貿代表團訪問武漢、湖北企業多次赴摩考察的互動軌跡,為茶葉貿易搭建了政策溝通的快車道。
鶴峰茶的“出海剛需”:從產能優勢到全球布局
在鶴峰縣39.5萬畝的茶園里,每年產出的4.1萬噸茶葉中,95%屬于單價每公斤50元以下的大宗茶。這個占全縣農民收入半壁江山的產業,早已不滿足于國內市場的消化能力。
鶴峰木耳山茶園。
數據顯示,湖北省近40%的茶葉出口來自鶴峰。2024年,鶴峰茶出口量同比增長30%,達1.3萬噸,創匯4621萬美元,增幅達21%。1.3萬噸茶葉中,有1萬噸以上出口到摩洛哥。這組數據背后,是當地政府“全域有機”戰略的深耕:10.9萬畝有機茶園認證面積、33萬畝綠色食品原料基地,以及每年2萬畝低產茶園改造的持續投入,為大宗茶出海奠定了品質根基。
真正推動鶴峰茶“走出去”的深層動力,來自產業鏈升級的迫切需求。鶴峰縣委書記向子明在大會推介中提到,當地1100余家茶葉加工企業中,僅15家擁有自營出口權。多數企業因信息壁壘、渠道缺失、溝通障礙等,不得不放棄利潤空間與外貿自主權。這種“有產能缺渠道”的困境,讓建立自主海外平臺成為破局關鍵。
海外倉的“破局價值”:從物流節點到生態平臺
在湖北青翠源茶業有限公司董事長劉玨看來,中國恩施茶葉公共海外倉的建立“標志著單打獨斗時代的結束”。這個集加工、包裝、銷售于一體的海外樞紐,將實現三重突破:
成本革命:通過貨物前置存儲與本地化分撥,每噸茶葉物流成本可降低15%至20%,交貨周期從45天縮短至72小時以內。鶴峰縣凱榮實業發展有限公司實踐證明,借助鐵海聯運等模式,每個集裝箱可節省2500元。
抱團出海:這是恩施州茶產業國際化戰略邁出的關鍵一步,標志著結束了以往單打獨斗、分散出口的模式,正式建立起一個共享、集約、高效的海外橋頭堡。為全州眾多茶企,尤其是中小茶企,搭建了一個低成本、高效率、低風險的出海平臺。
標準輸出:依托海外倉實施的“統一標準、統一品牌、統一渠道”策略,正在將“恩施硒茶”的品質優勢轉化為國際話語權。穆罕默德・阿斯泰獲得“中國恩施硒茶國際推廣大使”稱號,正是這種標準認同的具象化。
湖北青翠源茶業有限公司在摩洛哥的工廠生產車間。
從鶴峰茶園到卡薩布蘭卡的茶桌,這段跨越山海的旅程,既是市場規律的必然選擇,也是“一帶一路”倡議下民心相通的生動注腳。
當首批通過海外倉分裝的鶴峰茶擺上摩洛哥超市貨架時,一個更清晰的答案已然浮現:選擇摩洛哥,不僅因為其巨大的市場潛力,更因為這個國家是連接東方茶香與非洲市場的最佳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