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日報調研組
清晨,江漢關鐘樓的北斗原子鐘嘀嗒跳動;白天,武漢街頭無人駕駛出租車自如穿梭;入夜,長江江面無人機穿透夜幕監控航道……這些場景,是武漢“人工智能+北斗”產業生態鏈的縮影。
2025年上半年,武漢北斗產業規模突破339億元,同比增長31%,成為中部最大北斗產業集聚區。
這座“北斗之城”如何將技術優勢轉化為產業勝勢?近日,長江日報調研組(以下簡稱調研組)深入北斗產業園、重點企業及應用場景,解碼武漢以創新鏈激活產業鏈,打造北斗產業高地,變“天上的北斗”為“身邊的北斗”。
8月27日,在光谷未來科技城北斗大廈夢芯科技的無塵實驗室內,一枚比指甲蓋還小的北斗芯片正在經歷極限測試。
透過觀察窗看到,工程師將芯片置于-40℃至85℃的試驗箱中,反復驗證其穩定性。
“這是我們自主研發的新一代AI融合定位芯片,相比同類產品尺寸降低50%,功耗降低40%,而信號捕獲速度提升20倍。”夢芯科技董事長韓紹偉手持樣品介紹說,這款逐夢系列芯片在強電磁干擾下仍保持厘米級定位,可廣泛應用在無人機、智能駕駛等領域。
這款全球最小全系統全頻點北斗芯片,可支持全球6大衛星導航系統。中國工程院院士劉經南評價:這標志著中國北斗芯片技術邁入2.0時代,過去需要搭載其他衛星定位系統的歷史就此終結。
武漢的創新優勢不僅體現在芯片上。中國科學院精密測量院成功自主研發“湖北造”北斗衛星“心臟”——星載原子鐘,已有45顆服役北斗三號衛星;九峰山實驗室實現無人20米高空微波無線充電;華測衛星研發國內首套純國產化長距高精度激光雷達。
調研組發現,技術突圍的背后是持續全鏈條科研攻關。武漢大學衛星導航定位技術研究中心主任姜衛平展示了一組數據:近三年武漢科研團隊在“北斗+AI”領域突破10余項“卡脖子”技術,其中北斗星地協同增強定位技術等成果達到國際領先水平,應用于南水北調、雅萬高鐵等國內外重大工程。
武漢擁有地球空間信息領域唯一的國家級實驗室、全國1/4的北斗領域院士,這些資源正通過機制創新轉化為技術突破。
中研普華統計顯示,截至目前,武漢北斗相關專利授權量超5600件,國際專利申請量同比增長35%。其中,70%涉及人工智能技術。
8月28日,調研組走進位于光谷的依迅北斗技術研發中心。北斗高精度智能網聯終端,一款搭載AI視覺識別的北斗農機導航儀能自動識別作物長勢,結合北斗定位生成施肥處方圖,每畝農田可減少化肥使用量20%。
“厘米級定位讓單塊模組可監管百畝耕地,北斗正成為農業‘新農具’!痹撈髽I品牌總監徐丁介紹。
在鳴飛偉業技術有限公司車間里,工程師向調研組對比演示傳統無人機與加裝北斗模塊的設備。據介紹,有了夜視功能加北斗技術,無論是黑夜還是雨霧天氣,定位都能達到厘米級。
“目前,這套設備已經應用在長江沿線荊州到重慶的多個站點!兵Q飛偉業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趙夢奎說,今年上半年,該企業營收同比增長了16%。
調研組一行看到,北斗“鏈主”企業的虹吸效應日益凸顯。光谷北斗產業園已集聚企業200余家,覆蓋芯片研發、終端制造、位置服務全鏈條;在新洲“星谷”,一條“星箭研產—地面設備—應用服務”的航天產業鏈已然成型;在投資3.8億元的珞珈創新港產業園,北斗與通信技術融合的花園式科創小鎮初現雛形,目標是吸引百家上下游企業。
“從單點突破到全鏈布局,武漢已集聚300余家北斗企業,其中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22家、上市企業5家,形成芯片、終端、服務的完整生態鏈!笔斜倍樊a業專班相關負責人表示,2024年北斗產業規模達640億元、同比增長14.3%,今年產業規模有望突破800億元,明年將沖刺千億元規模。
市發展改革委相關負責人介紹,北斗作為時空智能的關鍵基礎設施,能與AI大模型算法、5G、高精度室內定位等融合;未來,武漢還要謀劃推動80個北斗產業應用項目,賦能工業制造升級。
從物理距離看,北斗遠在天邊;從心理距離看,北斗就在身邊。
在武漢,已有數百臺常態化自動駕駛測試及商業化運營的出租車、小巴、配送車,在北斗精準的車道級定位導航下,安全平穩地跑在路上。
武漢基于北斗高精度定位的智能網聯測試道路里程超3379公里,開放道路里程與覆蓋面積均居全國首位。
這樣的“智慧觸角”正延伸至城市每個角落:在中心城區,10余條無人機物流航線,讓漢正街商戶從漢口北調貨僅需20分鐘;在光谷廣場建成“自適應信號燈系統”,早高峰通行效率提升40%;在黃陂區永旺智慧農場,無人播種機精準控制行距和深度,每畝水稻增產近二成……
轉變的不僅是技術,更是思維。8月22日,武漢“空天智鏈云”平臺上線,標志著北斗生態進入“云端時代”。
“過去是‘北斗+技術’找場景,現在是‘+北斗’需求牽引!敝袊茖W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德仁表示,隨著“北斗+高精度室內定位”“北斗+5G”發展,時空智能將賦能萬物互聯,創造多個萬億級新質生產力產業。
調研組梳理,聚焦打造千億產業集群,目前國內各區域競逐加劇!2024中國北斗產業發展指數報告》顯示,我國北斗產業已進入規模應用新階段,以武漢、鄭州和長沙為核心的華中地區是北斗產業發展的5個熱點區域之一。
從技術研發到場景落地,武漢的實踐揭示了一條清晰路徑:以國家戰略需求為導向,打通“產學研用”鏈條,讓北斗與人工智能在千行百業中深度融合。
這座“北斗之城”的雄心不止于此。隨著低空經濟、元宇宙等新賽道崛起,“AI+北斗”的想象空間正在打開。
正如中國工程院院士劉經南所言:“武漢有望成為全球時空智能創新的策源地。”在這場面向未來的產業競逐中,武漢已錨定航向,全速前行。
(長江日報記者陳永權 李佳 馮雪 執筆:陳永權 制圖:張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