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將基層糾紛消弭于萌芽、化解在源頭,筑牢社會和諧的第一道防線?
襄陽的生動實踐深刻呼應了新時代“楓橋經驗”的核心要義。通過織密“前哨網”早預警,匯聚“多元力”巧化解,做實“代辦制”除隱患,形成了一套“防范早、化解小”、務實高效的矛盾調處機制。
這些扎根基層的“小制度”、“微實踐”,既是對“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的生動詮釋,更打造出基層治理現代化的“襄陽樣本”,讓新時代“楓橋經驗”在這片土地上綻放新彩。
天朗氣清襄陽城(資料圖)
織密“前哨網”
矛盾早發現
歐廟鎮柳林村推進村民“屋場自治”(資料圖)
矛盾要化解,首先得發現。基層干部深知“坐在辦公室里等不來和諧”,必須主動邁開步子、沉下身子,將“巡訪問事”作為基本功。
柳林村干部到田間地頭調解村民地界糾紛
每天上午,襄城區歐廟鎮柳林村治保主任沈立便帶著網格員進行“拉網式”排查。田間地頭、房前屋后,都是他們的辦公室。去年以來,這張“前哨網”成功捕捉并調處46個“微矛盾”,有效防止了“小事拖大、大事拖炸”的悲劇上演。沈立說:“這些矛盾有的是兩家爭地邊,有的是幾句閑話引發的誤會,早點發現、介入,就能及時化解。”
宜城市雷河鎮民主村則巧妙地將“問事”搬到了線上。他們開辟網上議事渠道,與線下走訪同步進行,讓那些不便當面說或者想匿名反映的問題有了出口。線上平臺開通以來,已收集各類建議500余件,成功解決問題近200個。線上線下雙軌并行,織就了一張疏而不漏的“民情信息網”。
匯聚“多元力”
“疙瘩”巧化解
南漳縣李廟鎮全家灣村通過“紅色屋場”會由群眾共建的同心亭(資料圖)
發現矛盾只是第一步,如何高效、妥善地化解才是關鍵;鶎又卫碚邆冝饤墶皢未颡毝贰,善于借勢借力,整合多方資源,創新方法“解事”。
南漳縣李廟鎮全家灣村創新推出“紅色屋場”解紛工作法。利用村民熟悉的屋場(院落)作為陣地,老黨員、老干部、鄉賢能人化身“和事佬”,在輕松熟悉的氛圍中擺事實、講道理、話鄉情。這套接地氣的方法已成功化解各類糾紛80余起,讓矛盾在“家門口”煙消云散。
谷城縣冷集鎮塔灣村村醫吳宋濤的調解別具一格。他深諳鄰里、家庭矛盾往往“爭的就是一口氣”,于是,他巧妙地將自己的中醫專業知識融入調解:“老哥,你看這‘氣’堵在心里,傷肝傷脾啊,血壓容易上來……”他先耐心講解慪氣對身體的危害,把當事人的“情緒火”降下來,再心平氣和地談實際問題。這套“先治情緒再解問題”的“中醫式調解法”,成功化解了多起鄰里和家庭矛盾。
高新區紫貞街道萬達社區作為城市社區,新業態多、人員構成復雜、流動性強,管理難度更大。他們的法寶是做實做細“社區、網格、小區、樓棟/單元”四級服務體系,健全五級包保責任制,明確各級責任人,將服務管理的觸角延伸到末梢。干部責任落到人頭,信息渠道暢通無阻,問題響應及時高效。這套精密運轉的機制,成為社區和諧的基石,實現了連續6年“零上訪”的佳績。
主動送服務
源頭消隱患
最有效的化解,是讓矛盾根本無從產生;鶎痈刹坎粌H解決問題,更主動向前一步,通過暖心服務,從源頭上消除可能引發矛盾的“燃點”——這就是“代辦和事”的力量。
宜城市南營街道官莊村村干部上門走訪“治未病”(資料圖)
宜城市南營街道官莊村村干部在走訪中敏銳地捕捉到村民郭陳單身患重疾、面臨巨額醫療費用的困境。這不僅是個人不幸,更是潛在的“因貧致訪、因困上訪”的重大隱患。村干部沒有絲毫拖延,立即啟動“幫辦代辦”服務。他們跑部門、填表格、遞材料,高效地為郭陳單完成了“監測戶”認定,并成功申請到臨時救助和最低生活保障。這一系列主動幫扶,不僅解了郭家的燃眉之急,更將一起可能引發的社會矛盾隱患消弭于無形。這“靠前一步”的溫暖,勝過事后十倍的補救。
襄陽的實踐生動證明:矛盾糾紛并非洪水猛獸,關鍵在于是否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防早化小”機制。正是這些扎根基層、務實創新的“小”制度、“微”實踐,如同精巧的“減壓閥”和“穩定器”,在日復一日的運行中,匯聚成維護一方和諧穩定的磅礴力量。這不僅生動詮釋了“楓橋經驗”在襄陽大地的創新發展,為推進基層治理現代化提供了寶貴的“襄陽樣本”,更筑牢了社會和諧穩定的第一道防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