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條鋼鐵“巨腿”伸入湛藍波濤中,如同力大無比的搬運工,8月3日,由中船集團武漢船機總包建造的兩座新一代淺吃水自航自升式海上作業支持平臺,從青島啟航發往沙特,執行深海作業任務。
武漢船機建造的新一代淺吃水自航自升式海上作業支持平臺。 通訊員彭華欣 攝
該型平臺被形象地稱為“海上高腳屋”,能夠在復雜海況下完成起升、貨物起重和自航等任務,作為專為海上油田服務設計的新一代裝備,集成多項自主核心技術,標志著我國此類平臺的設計與建造能力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2014年,武漢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獲工信部批復并授牌。它是我國第五個、內陸地區唯一的國家級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示范基地。11年來,武漢不斷發揮深海領域人才、科研、產業基礎等優勢,一批面向深海的“武漢造”研發成功并投入使用,武漢正努力以海洋科技自主創新引領產業創新。
“武漢造”助力“蛟龍號”深潛海底7000米
在世界海洋裝備建設中,武漢已成為中國“出!钡闹髁姟
世界首艘7000米級載人潛水器支持母船“深海一號”由中船集團武昌造船建造,它不僅作為“蛟龍”號的母船,更實現了潛水器收放等核心技術的重大突破。
世界首艘7000米級載人潛水器支持母船“深海一號”。 通訊員周建仁 攝
“深海一號”于2018年12月8日在武昌下水,2021年8月3日執行首個大洋綜合調查航次。同年,“蛟龍”號搭乘該船來到馬里亞納海溝,完成7000米級深潛試驗。截至2024年9月,“深海一號”搭載“蛟龍號”已在西太平洋多處海山和海盆開展18次下潛作業,為中外科學家提供了大量深海數據。”
作為國際先進的載人潛水器支持母船,“深海一號”顯著提升了我國大洋資源探索與海洋權益維護能力,對提升我國精細探索大洋資源環境能力與維護我國海洋權益具有重要意義。
該船總工藝師、武昌造船正高級工程師安志杰介紹,團隊通過集成優化充排壓載與深海樣品處理流程,建成高效作業“流水線”,并攻克船舶水下輻射噪聲控制難題,首次實現全頻段滿足的嚴苛指標。此后,武昌造船又交付綜合作業能力更強的“深達號”,持續支持我國深海搶險與工程作業。
邁向深海不僅為了探索未知,也為了創造價值。
2017年6月3日,由武昌造船為挪威薩爾瑪集團建造的世界首座大型半潛式智能漁場“海洋漁場1號”交付使用。這座全球規模最大、自動化水平最高的深海養殖裝備,集先進養殖技術、環保理念與頂尖海工技術于一體,實現了智能養殖的重大突破,填補了多項國內外技術空白。
“該漁場可實現高度自動化生產,被國際養殖業譽為深遠海養殖的‘新紀元’”,武昌造船“海洋漁場1號”項目總監陳海勇表示,該項目在研發與建造過程中,完成多項技術創新,為行業提供了寶貴經驗。
世界首座大型半潛式智能漁場“海洋漁場1號”。 通訊員周建仁 攝
這一項目的成功交付,也讓中國躋身國際高端深海養殖裝備的第一梯隊。
造“國之重器”挺進深遠海
海底越潛越深,海面越走越遠。近年來,“武漢造”裝備朝著深遠海不斷拓展著廣度和深度。
2023年8月28日,由武漢船機牽頭建造的新一代1800噸自升式風電安裝平臺“港航平5”交付使用,標志著我國海上風電建設從近海邁入深遠海。
最新一代風電安裝作業船——“港航平5”1800噸自升式風電安裝平臺(鳥瞰圖)。 記者汪文漢 攝
我國深遠海風能資源豐富,技術可開發量達27.8億千瓦,目前利用率不足1.1%。未來九成以上的海上風電項目將位于深遠海,對施工裝備提出更高要求。
武漢船機平臺建造項目經理董誠介紹,“港航平5”歷時兩年研發建造,作為推動我國海上發電向深遠海邁進的“大國重器”,該平臺通過技術攻關,解決了深遠海水下深度過深、大風機起吊等一系列難題,達到了可滿足26兆瓦風機的施工作業要求。平臺最大起重能力1800噸,最大作業水深超過70米,作業范圍可達離岸3000海里。
“港航平5” 將遠航作業。 通訊員彭華欣 攝
中國水運建設行業協會秘書長張巧梅指出,該平臺將推動我國從“近!★L機”時代跨入“深遠海—大風機”時代,對能源轉型、海洋經濟發展及“雙碳”目標實現具有重要意義。
在深海采礦領域,武漢船機參與水面支持系統研制,其布放回收系統、伸縮補償裝置等關鍵設備已通過東海與南海實船驗證。
2024年,“海葵一號”“;枴眱纱笱b備入選年度“央企十大國之重器”!昂;枴笔俏覈鬃300米水深遠海固定式平臺。武漢船機為兩者提供核心裝備,包括潛液泵系統與多臺海工吊機,體現了公司在高端海工裝備的全面配套能力。
圖為“?惶枴,其中關鍵部件也是武漢船機制造的。(受訪單位供圖)
武漢船機技術中心趙彬表示,這些成果加快了我國船海工程核心設備國產化進程,為我國深海開發貢獻了力量。
“小巧智能”海底精細作業大顯身手
在深海精細作業與極端環境適應領域,“武漢造”的創新體現在“小巧”與“智能”。
由中國船舶719所研制的全球首臺深海爬游混合型無人潛水器“麒麟”號,下潛深度1000米,待機超10小時,具備游泳、潛水和海底爬行能力,可滿足復雜海底環境的精確觀測與輔助作業需求。2021年8月,該項目通過綜合績效評價,進入產業化階段。
719所首席專家陳功表示,“麒麟”號將為海洋資源勘探、環境監測與應急搜救提供新手段。華中科技大學、海王機電等本地單位參與研制,標志著湖北在高端海洋裝備產業化方面邁出關鍵一步。
同樣體現“小而精”特色的,還有武漢理工大學學子研發的“仿生水蛇式海底管道檢測機器人”。該作品在第十四屆全國海洋航行器設計與制作大賽中獲得一等獎。
武漢理工大學參賽學生制作的用于水下管道排查的蛇形機器人。 記者汪洋 攝
團隊負責人劉軒睿介紹,機器人采用模塊化仿生設計,模擬水蛇運動姿態,可靈活穿梭于深海管道,并能分體進入狹窄區域,有效解決傳統設備適應性差、檢測盲區多的問題。隨著海洋油氣管道規模擴大,該類裝備對保障管道安全運行具有重要意義。
武漢“深海實力”的背后,是雄厚產業基礎與集群優勢。
市經信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武漢作為中國內陸唯一擁有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的城市,船舶研發、設計、制造、配套等產業鏈較為齊全,鏈上企業機構超100家。目前,武漢以武昌區、新洲區為重點,分別加快建設綠色智能船舶設計和建造集聚區,構建綠色智能船舶新型產業鏈。同時,以武漢理工大學等高校為依托,重點承載交通航運行業技術創新策源和科技成果轉化功能。719所、武船等“國家隊”正在與高校形成“基礎研究—技術攻關—產業轉化”的創新閉環。
一條貫穿科技創新、技術轉化與產業集群的發展路徑日益清晰,一批體量龐大與精巧智能并重的深海裝備不斷涌現,武漢這座內陸城市正憑借雄厚的科技實力與產業抱負,正在將“武漢造”的旗幟插向深海。
(長江日報記者汪文漢 通訊員彭華欣 周建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