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為何都往隨州跑?一盤教科文旅商融合大棋正在演進




近期,隨州成為高校合作的“香餑餑”:與武漢音樂學院簽約推進科教文旅融合;武漢紡織大學贈予“登月”同款國旗傳遞創新精神;武漢理工大學攜手共建國家安全應急產業基地;與華中農業大學共建科研平臺,培育優質菌種,推廣新技術……
為何是隨州?當然得從隨州自身資源稟賦說起,炎帝神農故里、編鐘古樂之鄉,香菇香飄四海、專汽馳騁八方……作為一個同時擁有悠久歷史和現代文明的城市,不得不感嘆一句:隨州,特色資源可太頂了!
翻開隨州這本書,你會發現發展與創新永遠是隨州的現在進行時!從“一季三會四賽”到“一季三會七賽”,從草甸子街開街到白云湖夜游項目啟航……隨州不斷激活地域文化符號,帶動科教文旅商融合發展、齊頭并進,讓更多人感受這座城市的活力與魅力。
資源引路:文化與產業雙輪驅動
隨州的合作吸引力,首先源于其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 —— 既有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又有潛力十足的特色產業,為高??蒲?、教學、實踐提供了廣闊舞臺。
在文化領域,隨州是“炎帝神農故里、編鐘古樂之鄉”,炎帝文化承載著中華民族根脈認同,曾侯乙編鐘改寫世界音樂史,兩大文化 IP 不僅是世界級名片,更是高校開展文化研究、藝術創作的寶貴素材。
武漢音樂學院選擇與隨州簽約,正是看中其獨特的文化資源。根據合作協議,雙方將聯合開展編鐘音樂文化深度研究,打造音樂文化精品項目,推動編鐘文化成果轉化與傳播?!半S州的編鐘文化是中華禮樂文明的瑰寶,高校擁有專業的研究團隊與創作能力,校地合作能讓千年古樂煥發新生?!?武漢音樂學院相關負責人表示,未來還將通過舉辦編鐘主題音樂會、培養專業藝術人才等方式,助力隨州文旅產業升級。
而武漢紡織大學贈予隨州“登月”國旗,更是文化精神與產業發展的巧妙聯結。這面與嫦娥五號月面國旗同款的織物,由武漢紡織大學研制,其背后的航天材料技術突破,與隨州炎帝“治麻為布”的歷史功績遙相呼應?!把椎邸温闉椴肌_啟了華夏紡織文明,如今隨州在紡織材料、綠色建材等領域有產業基礎,高校的技術成果能在這里找到轉化場景。” 武漢紡織大學代表稱,此次贈旗不僅是精神傳承,更是校地探索“文化 + 科技 + 產業”融合路徑的開端。
在產業領域,隨州的特色產業優勢同樣顯著。武漢理工大學選擇與隨州共建國家安全應急產業基地,也正是瞄準其在專用汽車、應急裝備等領域的產業基礎。根據合作計劃,雙方將通過“武漢理工大學未來專用汽車概念驗證中心”,推動 12 個產學研項目落地,涵蓋科創供應鏈服務、成果轉化等領域,助力隨州打造應急產業高地。
融合發展:校地協同破解發展難題
高校紛紛選擇隨州,不僅是因為資源吸引力,更在于隨州主動搭建融合平臺,以“問題導向”推動校地協同,破解文旅、產業發展中的痛點難點,實現互利共贏。
在文旅產業方面,隨州雖有炎帝、編鐘、大洪山等優質文旅資源,但長期面臨 “文化挖掘不深、產品體驗不足” 的問題。高校的加入,正為文旅產業注入“智力活水”。
武漢音樂學院與隨州的合作,將重點解決編鐘文化 “活化” 難題 —— 通過高校的音樂創作團隊,開發編鐘主題沉浸式演出、研學課程等產品,讓游客從“看文物” 變為 “體驗文化”;同時,依托高校的藝術設計專業,優化大洪山、炎帝神農故里等景區的景觀設計、文創產品開發,提升游客體驗感。
在人才培養方面,隨州長期面臨“專業人才短缺”的困境,尤其是文旅策劃、產業技術等領域。校地合作也為人才培養搭建了“橋梁”。武漢音樂學院將在隨州設立實習基地,培養編鐘演奏、文旅管理等專業人才;武漢理工大學將通過 “訂單式培養”,為隨州應急產業輸送技術工人、研發人才;同時,高校還將為隨州干部、企業員工提供培訓,提升其文旅運營、產業管理能力。
從文化傳承到產業升級,從人才培養到區域協同,隨州與高校的合作正從“點對點”的幫扶,走向“全方位”的共生。這座千年古城,正以教科文旅商融合為筆,繪制高質量發展的新圖景!
(長江云新聞記者 雷少軍 張燃 通訊員 張杰 聶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