鶴峰網訊(通訊員 謝承珂)鶴峰,峰巒疊嶂、山環水復,素有鄂西林海、鄂西南重要生態屏障之譽。在這萬山叢中,蘊藏著82萬畝野生箬葉資源。近些年來,當地縣委、縣政府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將箬葉資源打造成為“生態美、產業強、百姓富”的主導產業,成功實現了從“綠水青山”到“金山銀山”的價值轉化,走出了一條“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新路子。2024年,鶴峰縣箬葉綜合產值突破5.1億元。
(資料圖)
深山藏得珍寶在,百姓世世代代依綠而生
鶴峰縣山高林密、氣候溫潤,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孕育出的箬葉具有葉寬質柔、清香醇正、耐蒸煮的特質。這片藏于深山的生態珍寶,在物資匱乏的漫長歲月里,是當地賴以生存的重要資源。
那時,人們的生活充滿窘迫。孩子的學費要東家借、西家湊才能勉強湊齊,日常油鹽醬醋的開支全靠從牙縫里省、從布衫上摳,祖祖輩輩延續著“刀耕火種”的生計——春天踩著濕滑山路,在陡峭山坡上用鋤頭一點點刨土播種;秋天頂著寒霜,收割僅夠勉強糊口的微薄收成。
(資料圖)
鄉親們把這份來自大自然的饋贈利用到了極致。有的被當作燒火做飯的柴火,曬干的箬竹枝干堅硬耐燒,箬葉更是易燃火旺,攏起一堆便能煮熱一鍋稀粥、燒暖一盆熱水,為簡陋木屋驅散冬日嚴寒,添上煙火暖意;有的被鋪在屋頂充當遮風擋雨的“上蓋”,葉片層層疊壓,守護著一家人的棲息之所;有的在開墾耕地時被成片割掉燒畬,化作滋養土地的肥料,為播種糧食積蓄肥力;還有的被成捆成捆收集起來,用作燒制布瓦的燃料。
而在無數土家奶奶、苗家阿姨的巧手中,每當糧荒來襲,鮮嫩的箬葉便成了“救命符”,人們摘下葉片包裹少量雜糧或野菜蒸煮,葉片的清香滲入食物,讓難以下咽的粗糧多了份滋味。
天寒地凍時,人們鉆進山林,采摘寬大厚實的箬葉,層層疊鋪在床板上,緊密相連的葉片既能隔絕地面潮氣,又能帶來一絲柔軟,讓寒冬里的睡眠多了份安穩。田間勞作時,收割后的箬葉鋪在竹筐里可防止糧食漏撒,用最樸素的方式助力農事生產。遇到出血、身上腫疼,人們用箬葉清熱止血、解毒消腫,很快就能緩解,成為身邊的天然良藥。
在充滿艱辛的日子里,箬葉成為當地人“凄風冷雨中的傘、寒冬臘月里的火、食不果腹年代里的糧”。它以無聲的姿態,幫助一代又一代人度過了艱難歲月,成為連接過去與現在的珍貴文化符號,持續訴說著這片深山里人與自然共生共榮的動人故事。
(資料圖)
綠色家底同心守,護青山促發展共求金山
20世紀80年代,湖南商人率先看中鶴峰箬葉的優勢,采用“以米換葉”模式進行物物交換,讓世代靠山而生的鶴峰人民首次嘗到“綠葉變糧”的甜頭。
隨著糧食供應逐漸充足,箬葉從“換糧物資”轉變為人們生活尋常物,融入當地飲食文化。包粽子、包粑粑時增香,泡酒時增添獨特風味。
20世紀90年代,鶴峰本地一批有商業頭腦的人敏銳捕捉到箬葉商機,紛紛投身經營領域。收購商隊伍逐步壯大,小型加工坊也隨之興起。村民們只需將采摘的箬葉帶到集鎮售賣,便能讓“綠葉子”變成“金葉子”。盡管曬干打包的箬葉換來的收入有限,人們仍然看到了箬葉的“前景”。
彼時,受多重因素制約,箬葉的經濟價值遠沒有釋放。產業呈現“小、散、弱”格局,加工全靠自然晾曬,陰雨天葉片易發霉變質;交通閉塞推高運輸成本,銷售半徑受限;更有部分農戶為短期利益“大小通采”,直接破壞了野生箬竹資源。
面對野生箬葉資源減少的危機,鶴峰縣于2002年借力國家退耕還林政策東風,率先探索箬葉“野轉家”人工種植,正式開啟“開發與保護并重”的轉型之路。
(資料圖)
鶴峰縣五里鄉紫荊村村民王先富成為首個實踐者,初期試種6000株后僅成活9株。他反復試驗,成功創新“扎堆栽培法”與“箬葉+厚樸”生態套種模式。這一技術不僅將成活率大幅提升,更獲評湖北省重大科技成果獎,為全縣大規模人工種植筑牢了技術根基。
技術突破的同時,科學管護體系同步推進?h委、縣政府組織林業技術人員深入田間地頭,手把手向農戶推廣“采大留小、間隔采收”的可持續采摘方式,從源頭避免資源過度消耗;2014年,縣政府進一步出臺保障制度,明確劃定每年端午至12月為統一采摘期,其余時間全面禁采并實行封山育林,為箬葉資源休養生息提供制度支撐;此外,縣財政每年安排專項資金,對標準化種植戶給予補貼,既守護了箬竹資源,又提高了農戶收入。
隨著政策宣傳與技術普及的深入,“保護資源就是保護飯碗”的理念逐步深入人心,群眾主動參與保護的意識顯著提升。廣大農戶紛紛嚴格遵循采摘規范,不少村民還自發承擔起山林巡護等工作;在人工種植基地,農戶主動落實管護措施,形成“政府監管、群眾自治”的共治格局,為箬葉資源永續利用注入了強勁的力量。
鶴峰縣箬葉產業成功實現從“靠天吃飯”到“人工哺育”的跨越。更令人欣喜的是,通過封山育林與可持續采摘,野生箬葉資源得到有效保護,實現了生態與產業的良性循環。
(資料圖)
生態賦能產業旺,綠水青山育出金山銀山
如今,這枚深山里的葉子,正通過龍頭企業引領、產業鏈綠色延伸、政策保駕護航,走出一條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龍頭企業的“領頭雁”作用,為產業發展注入強勁動能。作為行業“排頭兵”,成立于1999年的長友公司率先探索“合作社+農戶”模式,以保底收購與利潤分紅機制緊密聯結企業與農戶利益,讓農民深度共享產業增值收益。走進其現代化無菌車間,工人嚴格遵循綠色加工標準,過硬的品質讓訂單源源不斷,員工卞冬梅在此工作20余年,月收入達8000元,“日子有盼頭”的心聲道出了從業者的滿滿獲得感。五里鄉發林公司年銷箬葉1500噸,直接帶動600余名村民增收;鑫益佳農業開發公司的車間里,箬葉清香伴著急促的催單電話,產品持續發往江蘇等地,市場熱度居高不下。
(資料圖)
產業鏈的綠色延伸與創新拓展,讓箬葉價值實現倍增。鶴峰縣錨定“綠色轉型”核心,推動產業從單一鮮葉銷售向多元產品開發跨越。太平鎮張應釗創新推出“箬葉粽茶”,將茶與箬葉的清香融合,打造出獨具地域特色的飲品;湖北綠竹新材料公司以箬竹為原料,研發全降解餐盤與環保包裝,積極布局“以竹代塑”新賽道,為綠色低碳發展貢獻力量;屏山景區精心打造仿生“箬葉船”,讓游客在游覽中直觀感受生態發展理念。
(資料圖)
物流與電商的賦能,徹底打破了深山箬葉的銷售壁壘。過去,鮮葉保鮮難題曾制約產業發展,如今冷鏈物流村村通工程讓運輸車直抵村頭,實現“現采現收、現錢結算”,既保住了箬葉品質,又穩住了農戶收益。
(資料圖)
電商興起更讓箬葉插上“互聯網+”的翅膀,五里鄉四季青農產品公司負責人朱美錦感慨:“以前靠線下跑銷路,現在電商訂單遍布全國,‘叮咚一響,綠葉出山’!95后青年劉磊正是這波浪潮中的受益者。他放棄外地工作返鄉經營箬葉網店,2024年銷售額突破30萬元,“守著綠水青山,掙回金山銀山”成為年輕一代的新追求。
政府的政策護航與科學管理,為產業發展筑牢根基。2020年,鶴峰縣成立箬葉產業協會,構建覆蓋種植、加工、銷售全環節的統一綠色管理平臺,推動產業向標準化、低碳化邁進;2023年,“中國野生箬葉之鄉”稱號落地;2024年,“鶴峰箬葉”成功注冊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品牌競爭力顯著提升。截至目前,全縣已培育箬葉企業及合作社60余家,其中規上企業4家,形成資源節約、互利共贏的綠色產業集群。
(資料圖)
箬葉產業為鶴峰百姓筑起了“家門口就業”的民生港灣,尤其為在家帶娃的老人、婦女開辟了靈活增收新路徑。采摘箬葉日均能掙三五百元,清洗箬葉崗位更是門檻低、時間靈活,完美適配農村群體兼顧家庭的需求;且清洗按件計酬,從業者年收入少則超6萬元,多則突破10萬元。如今,全縣已有5萬余人端穩“箬葉飯碗”,無需背井離鄉,在家門口就能兼顧家庭與收入,生態資源已真正轉化為惠及民生的“活資產”。
生態向好與民生改善的雙向奔赴,在鶴峰縣結出豐碩成果。鄔陽鄉護林員鄧斌的轉變頗具代表性,他告訴筆者:“以前砍箬竹燒瓦窯,植被越砍越少;現在大家像保護自己的眼睛一樣守林子,知道好生態才是寶。”
(資料圖)
如今,鶴峰縣箬葉可采摘面積達20萬畝,人工種植規模超5000畝,已出口日本、韓國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2024年實現出口創匯3500萬元。
2018年,鶴峰縣躋身“中國十佳詩意休閑小城”。2025年1—7月,全縣環境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水質達標率均保持100%。
這片深山箬葉,正持續串聯起綠水青山與百姓幸福,奏響生態富民的時代強音。未來,鶴峰縣將錨定箬葉產業高質量發展方向,聚力研發箬葉飲料、保健品、化妝品等高附加值產品,持續延伸產業鏈、提升價值鏈。鶴峰箬葉的華麗蛻變,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在武陵山區的生動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