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前,中華民族以血肉之軀筑起鋼鐵長城,在抗日戰爭的壯闊史詩中鐫刻下永不磨滅的精神豐碑。
湖北,這片英雄的土地,承載著沉甸甸的國家記憶——這里,曾是全面抗戰初期的全國抗戰中心,是黨領導敵后抗戰的重要戰略區,更是拱衛西南大后方的堅強前哨!吨c周刊》推出特別報道《抗戰烽火 荊楚壯歌》,一起循著時間脈絡,回望湖北大地上的抗戰故事,感受歷久彌新的抗戰精神。
戰火燃起——抗日先遣隊揮師北上
1931年9月18日,這是一個讓中國人不能忘記的日子。日本帝國主義蓄意制造九一八事變,悍然發動侵華戰爭。當時,由于南京國民政府采取不抵抗政策,近20萬東北軍不戰而退,震驚全國!
就在兩天后的9月20日,中共中央發表宣言,明確提出“反對日本帝國主義強占東三省”,率先表明抗日的鮮明立場。激憤的抗戰情緒在荊楚大地洶涌而起。
中國工農紅軍也扛起了抗日大旗——北上抗日,成為紅軍長征的政治旗幟和政治宣言。
記者 秦婧:這里是“砥柱中流”湖北抗戰檔案文獻展,在這張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圖上,這條由紅色虛線標注,從大別山區延伸而出的就是紅二十五軍,也就是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隊的長征路線。這支部隊以“娃娃軍”著稱,大多數人的年齡在13歲到18歲之間,現在來看也就是初中生、高中生的年紀,但這群娃娃卻是第一支抵達陜北的紅軍主力。1935年1月17日,紅二十五軍派出的“先遣隊”抵達了鄖西縣關防鄉二天門村,隨后,紅二十五軍大部隊抵達鄖西縣大新川、小新川,成立了蘇維埃政權,成功開創了鄂豫陜第一塊革命根據地。隨后在不到四個月的時間里,以鄖西為中心的鄂豫陜根據地基本形成。之后,革命的火種、抗日的熱情在這里熊熊燃燒,例如在關防鄉二天門這個小村莊里,78戶人家就有76人參加紅軍,可見中國工農紅軍在人們心目中的影響力有多深,而紅二十五軍也成為了長征途中唯一一支人數增加的隊伍。
全面爆發——武漢八路軍辦事處成為華中地區抗日指揮地
1937年7月7日,一聲炮響撕裂宛平城的夜空,日軍制造盧溝橋事變,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在這危難時刻,中國共產黨毅然舉起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旗幟,推動國共兩黨再度攜手,凝聚起民族救亡的磅礴力量。北方的紅軍主力整編為八路軍,南方的紅軍游擊隊集結成新四軍,同年十二月,中共中央長江局在武漢宣告成立,新四軍軍部也于漢口正式設立。中國共產黨在國統區建立公開辦事機構,武漢,這座英雄之城,成為全國唯一同時設立八路軍辦事處與新四軍軍部的城市。
記者 趙黎黎:我現在是在八路軍辦事處舊址紀念館,武漢人親切稱這個地方為“八辦”,這座建筑本身也見證了歷史的變遷,1937年9月上旬,董必武來到武漢開始籌建“八辦”。我手中這張照片就是它曾經的模樣,1937年底至1938年10月,中共領導人就是在這里領導長江局和八路軍武漢辦事處的工作。
進到這個院落里,80年前,周恩來、董必武等老一輩革命家就是在這里,指揮著華中地區的抗日斗爭。這個房間是電臺室,曾經夜以繼日地發送出各種重要情報;這邊是接待室,當年來自全國各地的880名愛國青年就是在這里報名奔赴延安,我們所熟知的白求恩醫生就是經“八辦”安排轉赴延安,支援中國的抗戰事業。
現在我手中的這枚直徑3.2厘米、編號259的黃銅證章,是國家一級文物,也是紀念館的“鎮館之寶”。它的主人叫張明秀,是當年“八辦”的一名工作人員,也是八路軍副總參謀長羅炳輝的妻子,當年每一個“八辦”的工作人員都會佩戴這樣一枚證章,可以說,這枚證章就是中國共產黨人的身份標識。
武漢“八辦”在漢口雖僅有不到一年時間,但它在抗日戰爭初期卻發揮了關鍵作用,這里的一磚一瓦、一件件文物依然訴說著永不褪色的信念!
保衛大武漢——長空碧血 陳懷民對撞敵機以身殉國
1937年歲末,上海淪陷,南京失守,中華民族走到了生死存亡的關頭。國民政府西遷武漢,日寇集結三十五萬大軍,自南北兩路撲向武漢。1938年6月到10月進行的武漢大會戰,是抗日戰爭時期中日雙方投入兵力最多、戰線最長、時間最久、規模最大的一次戰役,也是中國軍隊殲滅日軍人數最多的一次戰役。那一年,保衛大武漢的戰斗,首先在天空打響。
1938年1月,蘇聯志愿航空隊一百多人駕駛飛機抵達武漢,年輕的中國空軍與蘇聯航空隊密切配合,取得了“429”“531”等多次空戰勝利。照片中間這位叫吳鼎臣,中國第一代抗日飛行員。1938年的空戰也是他一生不能磨滅的記憶。
中國第一代抗日飛行員 吳鼎臣:4月29日這天是日本天皇的生日,那天我跟陳懷民兩個人都是跟著大隊長,當大隊長的僚機,子彈一槍打中了油箱,油箱轟的一下整個起火,我臉都被燒了,一看飛機起火了不對頭了,我就把這個飛機駕駛桿往前面一推,這個飛機忽然往下一栽,人往上一個離心力(我)就甩出來了。陳懷民怎么犧牲的呢?地面人員就望遠鏡一看,一個中國的飛機跟那個日本飛機撞了,俄羅斯(蘇聯)的人死了一個傷了一個,我們(中蘇聯合航空隊)就是兩死兩傷的代價,換。ù虻簦┧麄儯ㄈ毡荆21架飛機的紀錄。
陳懷民侄子 陳德:這個日記本就是陳懷民隨身帶的日記本,里面還有血跡,里面寫得非常清楚,可能就很難回來了,陳懷民在世的時候也跟我父親經常說,如果我死了,希望哥哥姐姐弟弟妹妹繼續參加抗日,直到把日本軍國主義趕出中國。
陳懷民侄子 陳德:每次到陳懷民路,看到人們的生活安寧,我也在沉思,為這個國家做的貢獻,人民永遠不會忘記你,藍天白云唱英雄,萬里山河蕩回聲,中華英烈傳千古,丹心碧血映長空。
獻金運動——50萬民眾排起長隊獻金救國
英雄城市,熱血鑄就。全民抗戰,人人都是英雄。為最大限度地動員社會各界參加抗日救亡運動,1938年,周恩來、郭沫若等發起抗日獻金運動,這就是中國抗戰史上最具影響力、也最為公眾熟知的“七七獻金”運動。
湖北省檔案館檔案開發利用處處長 黃敏:翻開這個《獻金征信錄》,我們看到了密密麻麻的名字,1938年7月7日正是“七七”事變一周年,當時在武漢的街頭,50萬民眾排起了長隊,大家紛紛把家里的法幣、銀元、銅錢都拿到了捐獻臺的箱子里捐贈。
7月7日一大早,在漢口江漢關、武昌司門口、漢陽東門輪渡碼頭等三鎮繁華地段設立的6座獻金臺前,人潮不斷涌來,演講者在高臺上大聲疾呼。除了愛國志士的演說之外,獻金臺旁,一支娃娃“宣講團”也格外引人注目。
抗日兒童團體“孩子劇團”成員、原武漢市古田路中學校長葉偉才:我們孩子劇團凡是街頭宣傳的時候,第一首歌都是《義勇軍進行曲》,起來,不愿做奴隸的人們,在街上扯了一個大被單拉著,周圍老百姓往被單里面投錢,擦皮鞋的小朋友都跑到獻金臺,把一天擦鞋的收入都獻出來,有位上海老太太看到了,很感動地說,孩子們都這么明白,中國是不會亡的。
7月9日下午,一輛掛著“中國共產黨獻金團”橫幅的卡車來到了江漢關獻金臺,周恩來、董必武、鄧穎超等人捐出了當月月薪,李克農代表八路軍全體將士捐獻出了從伙食費中節約下來的1000元。因為民眾熱情實在太高漲,獻金運動延期了兩天,捐款總金額超百萬元,而當時武漢市區的總人口不過100萬人。這些募捐到的現金和實物,部分直接送到前線,為長期抗戰補充了經費。
敵后作戰——新四軍第五師牢牢牽制華中日軍主力
1938年10月25日深夜,日軍的鐵蹄踏入漢口城區,武漢淪陷,山河破碎,哀鴻遍野。在蔣介石的“焦土抗戰”政策下,武漢陷入熊熊烈火,整整燃燒了兩天兩夜。然而,黑暗從未能獨占這片土地。中國共產黨毅然開辟敵后戰場,扛起抗戰大旗。被稱為“鐵軍”的新四軍第五師,屢次在強弱懸殊中,立下戰功。
1939年1月,李先念率新四軍獨立游擊大隊160余人南下鄂中,開創敵后抗日根據地。新四軍推行減租減息、發展生產等政策,切實維護農民利益,越來越多的老百姓加入到抗日隊伍中來。
侏儒山戰役是新四軍在湖北的最大戰役,共殲滅日偽軍五千余人。今年72歲的付建橋是時任新四軍第五師15旅偵察參謀傅玉和之子,他一手創辦的侏儒山戰役博物館,珍藏著很多父親曾口述的“英雄故事”。
武漢市侏儒山戰役博物館館長、新四軍第五師15旅偵察參謀傅玉和之子 付建橋:當時我們主力部隊撤離戰場的時候,有一位副旅長叫朱立文,他當時選出了一個阻擊陣地,動員村子里面的老百姓盡快撤離,老百姓不知道戰爭的殘酷性,都舍不得離開自己的家,(新四軍)就放棄了這個最有利的陣地,主動后撤在一條河(旁邊)有一部分蘆葦蕩,剛渡到河中間的時候,被日本人的機槍掃射,(朱立文)犧牲在索子長河,這一批戰士安全脫險。
短短幾年間,新四軍第五師迅速發展壯大,創建了一塊以湖北為主體跨連五省,擁有5萬主力部隊、30萬地方武裝和民兵、9萬平方公里國土的抗日民主根據地,牢牢牽制住華中日軍主力,形成了對盤踞武漢日軍的戰略包圍,一直堅持到日本投降、抗戰勝利。
勝利之光—— 每座受降城市都有一條勝利街
在堅強不屈的抗爭中,中國人民迎來曙光。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全國16個受降區陸續接受128萬日軍投降。
9月2日,日本代表在東京灣美國“密蘇里”號戰艦上簽署投降書,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終于結束。
9月3日被定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
9月18日,中國第六戰區司令長官孫蔚如上將在漢口中山公園張公祠舉行受降儀式,共接受日軍官兵202335人。
如今,漢口中山公園的張公祠已經改名為“受降堂”,成為抗日重要文物保護單位。重返故地,今天的我們又能聽到怎樣的回響?
記者 向昊:我現在就是在位于武漢市中山公園的國民政府第六戰區受降堂舊址。陽光穿透門口的這排法桐,靜靜地撒在這座建筑之上。現在,讓我們把時間穿越回80年前,那個悶熱的初秋午后。
記者 向昊:一進來,就可看到這樣一塊漢白玉石碑,石碑上的碑文清晰可見:“中華民國三十四年九月十八日,蔚如奉命接受日本第六方面軍司令官岡部直三郎大將率屬二十一萬簽降于此”。文中的蔚如,正是當時的國民政府第六戰區司令長官孫蔚如將軍。
中山公園講解員 方嬌:在當日下午三時,孫蔚如將軍宣布了受降開始,副司令長官郭懺宣讀了對日軍第六方面軍的受降文書。隨后,岡部直三郎就在受降文書上簽字,并交出了軍刀,宣布部隊撤銷編制。雖然整個會議只進行了短短的十幾分鐘,卻成為了我們武漢抗戰史上永恒的一瞬。隨后,中山公園外人潮涌動,爆竹連天,武漢全市張燈結彩,慶?箲饎倮。
記者 向昊:日本投降,十四年抗戰終獲勝利。這里是武漢漢口的“勝利街”,它是1946年,武漢將原本英、德、俄、法、日五國租界所在的六條街道,連同三條由英烈命名的街道整合更名而來。今年春晚的“武漢8分鐘”亮相中,演員們正是跑過三條英烈命名的郝夢齡路、張自忠路、陳懷民路,抵達了終點——勝利街。如今,每一座當年受降的城市,都有一條勝利街。這是歷史的巧合,也是盛世的昭示:從偉大勝利,到如今的偉大復興,中華民族這份百折不撓的必勝信念,正指引我們在新征程上繼續奮勇前行!
致敬英雄——誰敢侵犯我們 堅決打它不留情
抗戰老兵 阮觀啟:我是一個兵,來自老百姓,誰敢侵犯我們,堅決打它不留情。日本人經常來掃蕩,老百姓沒辦法,沒有日子過,一捆稻草一鋪,鋪好了躲在稻草里睡。
抗戰老兵 徐友白:行軍打仗,每天都在鍛煉,一天不停,所以現在這個腿,它還蠻好的。
抗戰老兵 雷用香:革命是要吃點苦的,現在我們國家富強,強大了,什么都是現代化,你們年輕人思想一定要跟著黨,一輩子跟著黨走。
抗戰老兵 張克:現在的發展,我感覺很好,不怕累,要團結。
抗戰老兵張立忠:國家發展到現在,是經過千千萬萬人的犧牲流血才換來的,要了解歷史,把我們國家建設得更強大。
不朽豐碑——從偉大抗戰精神中汲取磅礴力量
抗戰精神,是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在全民族抗戰中,中國共產黨發揮了中流砥柱作用,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沒有戰勝不了的敵人。今天,我們回望抗戰的壯闊篇章,就是要從偉大抗戰精神中汲取磅礴力量,激勵我們向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目標,勇毅前行!
(記者:趙黎黎 向昊 秦婧 余霄 龐棟 楊康 華磊王磊 朱哲鋆 李慕文 阮翔 張振港 尹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