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0日上午,黃州區休干所的庭院里透著幾分寧靜。100歲的閆福鎖端坐在藤椅上,盡管歲月在他臉上刻滿皺紋,脊背卻依舊挺得筆直。當工作人員將燙金的“抗日戰爭勝利80周年紀念章”遞到他手中時,老人枯瘦的手指緊緊攥住獎章邊緣,指節微微發白,布滿褶皺的臉頰上,綻開了笑容。
“風在吼,馬在叫,黃河在咆哮……”突然,老人清了清嗓子,用沙啞卻格外有力的山西鄉音唱起《黃河大合唱》。歌聲里,黃河的浪濤仿佛穿越時空——那是他山西故鄉的母親河,也是他曾蹚過刺骨冰水、浴血奮戰的見證者。
烽火歲月——
冰河浸骨志如鋼,彈片穿胸志未改
“我是一個兵,來自老百姓……”《黃河大合唱》的余韻未散,閆福鎖又輕聲哼起了熟悉的軍旅歌謠。一旁的小女兒閆景玲連忙上前,輕輕扶住父親的胳膊,眼神里滿是溫柔。
在閆景玲的記憶里,父親身上的疤痕曾是她童年最“扎眼”的印記:左邊臉頰一道淺疤隱約可見,鎖骨處有塊凸起的硬塊,雙腿更是常年帶著青紫與腫脹。小時候兄妹幾人追問疤痕的來歷,沉默寡言的父親才會偶爾掀開褲腳,指著腿上的印記淡淡說“這是過黃河凍的”,又摸著胸口補充“這是杞縣戰斗留下的”,再多的細節,便不肯多提。
這位1925年出生于山西昔陽的百歲老人,18歲那年告別故土,毅然加入太行軍區,將20載青春熱血都灑在了戰場上。
抗戰時期,閆福鎖所在部隊駐守的太行山,是日軍頻繁掃蕩的重點區域。“那時候缺衣少糧是常事,一場仗打下來,一個班有時只剩一兩人生還!被貞浧甬斈甑膽K烈,老人的神情驟然凝重,聲音也隨之低沉下來。
彼時的野戰部隊沒有運輸車輛,戰士們全靠雙腿行軍。每人要扛著步槍、120發子彈、4枚手榴彈,還要背著行李和米袋,常常需要連夜翻山越嶺,一晚行軍幾十里是家常便飯!昂顾岩路萃噶,就靠體溫烘干了繼續穿。能在石頭上蜷著睡一晚,就已經很滿足了!遍Z福鎖的話語樸實,卻道盡了當年的艱辛。
1947年,兩場生死考驗成了他畢生難忘的記憶。這年春天,部隊解放安徽亳州后,敵軍為阻擋我軍前進,故意挖開老黃河堤壩。為了搶占戰機,閆福鎖和戰友們冒著刺骨寒風,在齊腰深的冰水中跋涉數小時。也就是從那時起,他的雙腿落下了殘疾,如今每到陰寒天氣,都會隱隱作痛。
同年,在解放河南杞縣的戰斗中,一枚彈片穿透了閆福鎖的胸膛。醫生為保住他的性命,不得不切除一根肋骨,殘留的彈片更是成了“老毛病”,每到寒冬,胸口就會疼得讓他直冒冷汗。
“當年那么苦,您憑啥能堅持下來?”記者的問題經由閆景玲湊近父親耳邊重復后,老人的眼神瞬間變得堅定:“為了國家和人民能過上好日子,這點苦算什么!一切都值得!”
從太行山到冀南,從山東到湖北,閆福鎖先后參加了30余次戰斗,親歷邯鄲戰役等關鍵戰事。
1955年,他轉入海軍航空兵部隊,終于告別了風餐露宿的野戰生活。1963年,參軍滿20年的他響應號召轉業到黃州,又把戰場上的拼勁與韌勁,帶到了地方建設的新“戰場”。
初心不改——
躬身建設獻余熱,家風傳承顯本色
“黃州影劇院、地區醫院、汽車站,這些都是當年我們盯著建起來的!闭f起上世紀80年代在黃岡縣物資局擔任副局長的經歷,閆福鎖的眼中瞬間泛起光彩,仿佛又回到了那個熱火朝天的建設年代。
那時他主管大型建設項目的建材分配,為了確保物資用在實處,常常戴著草帽、撐著竹篙,頂著烈日或冒著風雨奔波在各個工地一線!翱帱c累點不算啥,能為黃州的發展打牢基礎,比啥都強!崩先说脑捳Z里,滿是對這片第二故鄉的深情。
1983年離休后,閆福鎖沒有選擇在家安享晚年,反而主動加入黃岡市老兵宣講團。盡管后來聽力逐漸下降,他仍堅持自己準備宣講內容,一次次走進校園、社區,用親身經歷為年輕人講述革命故事,傳承大別山精神!傲暯娇倳浾f要銘記歷史,我們這些老兵更要講好黨的故事,讓年輕人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泵看涡v前,他都會反復琢磨內容,生怕漏了哪個關鍵細節。
在閆景玲兄妹三人心中,父親不僅是嚴厲的長輩,更是一生的榜樣。他常把“勤儉節約、低調做人”掛在嘴邊,用行動給子女們上著最生動的“家風課”。他的床品還是幾十年前的老樣式,邊角磨破了就打個補丁繼續用;經手無數工程物資,家里卻從沒沾過一點“方便”;即便離休后,也從沒有向組織提過任何特殊要求。
“爸總說,公家的東西一分一厘都不能動,做人要憑本事吃飯,別給組織添麻煩!遍Z景玲記得,正是父親的教誨,讓兄妹三人在黃州長大、工作的這些年里,始終堅守本分,成為一身正氣的人。
“爸,您最愛吃的手搟面來了!”午飯時分,閆景玲端著一碗熱氣騰騰的面條走到父親身邊。自1996年退休后,她就成了父親的24小時“保姆”。知道父親念著家鄉味,她便跟著學做山西面食,饅頭、餃子、手搟面輪番上陣,每天變著花樣滿足父親的口味,只為聊慰他的思鄉之情。
這些年,閆景玲還小心翼翼地珍藏著父親獲得的每一枚獎章。在她眼里,父親就是“大英雄”!案赣H這輩子吃了太多苦,我就想好好照顧他,讓他吃好喝好,安享晚年。”這份樸素的心愿,支撐著她在父親床前堅守了近30年。
有趣的是,閆家的小屋里,還藏著三種不同的方言。閆福鎖一口地道的山西話,山東籍的母親說著親切的山東話,生長在黃州的閆景玲兄妹則操著流利的黃州話!靶r候家里說話,就跟‘開方言大會’似的,卻從沒鬧過誤會。”采訪當天,二女兒閆景云正好趁著暑假來看望父親,她掏出手機,給父親播放孫女的視頻。屏幕里,10歲的小姑娘已經考取舞蹈10級,還是學校的領操員,正蹦蹦跳跳地展示著新學的動作。
看著視頻里活潑的身影,聽著女兒用黃州話絮叨著后輩的趣事,閆福鎖瞇起眼睛笑個不停,眼角的皺紋都跟著舒展開來!艾F在吃穿不愁,各級領導還常來看我,真是享了黨和國家的福!”老人的笑容里,滿是歷經滄桑后的滿足與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