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日晴熱,熾熱陽光下,位于東湖高新區高新大道旁的中建三局總部辦公樓內部涼爽宜人。然而此時,大樓空調用電卻并非取自電網,而來自光伏發出的綠色電能。
中建三局總部辦公樓成為國內首個大型既有建筑零碳建筑改造示范。 記者范芃 攝
近日,由在漢央企中建三局開發的中建科技產業園H地塊總部辦公樓榮獲中國建筑節能協會頒發的“零碳建筑”稱號,成為國內首個大型既有建筑零碳建筑改造示范。
這座大樓如何做到“零碳”?8月28日,長江日報記者來到這里,實地“解碼”一座建筑如何綠色轉型。
樓頂發電樓旁儲能,年提供200萬度“綠電”
中建三局辦公樓樓頂、連廊上安裝了光伏板,平均每年可發“綠電”200萬度。 記者范芃 攝
在中建科技產業園,一組由連廊連接的方正造型辦公樓群雄偉氣派,中建三局總部大樓位于連廊中央,它建成于2017年,共20層,建筑面積達11.7萬平方米。
“作為一家建筑企業,我們從自身改起,就地試驗”,中建三局數字工程有限公司數字能源事業部總監劉鋒告訴記者,零碳建筑是我國推進“雙碳”目標中的新興產物,它要求相比同類建筑在運行上降低碳排放量45%以上,具有負荷調節能力,并實現全電氣化。目前我國已有25座新建、待建零碳建筑。中建三局總部辦公大樓就地改造,填補了我國既有建筑零碳建筑改造的空白。
將一座建成投用已7年的大樓零碳改造,無疑是個復雜工程,劉鋒形容:“就如同再造一副人體系統,打通全身器官。”
高空俯瞰,中建三局辦公樓樓頂、連廊上,1.4萬平方米單晶硅光伏板在陽光下熠熠生輝。陽光充足時,它們每小時可產生2000度電,平均每年可發“綠電”200萬度。
單晶硅光伏板布滿大樓樓頂及連廊。 記者范芃攝
然而,光伏發電受天氣影響大,如何讓“綠電”穩定供能?中建三局總部辦公樓一側,記者找到答案——只見5個2米多高的方形箱柜上指示燈閃爍,這里是總部大樓建筑儲能設備。
劉鋒介紹,儲能設備就像一組大型充電寶,能將日間多余的光伏發電存儲起來,在用電高峰時段供電,既能削峰填谷,又能彌補光伏發電不持續、不穩定的缺點。這組儲能設備充滿最大蓄電1000千瓦時!白罱B續晴天,光伏發電量大,每天為大樓提供1萬多度的‘綠電’供給,相當于降碳5.4噸!
夏季制冷冬季供暖,污水處理廠尾水變成能源
“零碳建筑”不僅要提升自身“綠”的含量,還要物盡其用、能用盡用。本是處理達標后直排入江的尾水,如今也被大樓當作了節能降碳的“寶貝”。
中建產業園綜合能源站是中部地區首個以污水熱能回收為主的綜合能源站。 記者宋磊 攝
中建產業園綜合能源站位于該園區一角地下空間,記者來到這里,只見泵機轟鳴,粗大的鋼管縱橫其間,如同一個生產車間,這里連通周邊的豹澥污水處理廠的尾水,是中部地區首個以污水熱能回收為主的綜合能源站。
尾水如何再利用?“從水溫差中提取能量”,中建三局數字工程有限公司光谷之星能源改造項目經理柯偉解釋,大樓目前使用水源熱泵為空調、供暖設備等供能,其原冷卻水系統夏季溫度為30~34℃,污水處理廠尾水夏季溫度一般為20~26℃,原冷卻水通過與尾水換熱,降低了6~10℃溫度,減少了空調所需電能。同理,冬季也可從溫度更高的尾水中提取熱量供暖,減少能耗。
“那些尾水沒有白白排江,而是通過余熱再利用轉化成了新的能源!笨聜フf,這座能源站如同“零碳大樓”的心臟,每日可將6萬噸尾水轉化為無形的能源,夏季制冷功率達1.44萬千瓦,冬季制熱功率達1.59萬千瓦。
“AI能源管家”讓園區、機關、醫院也能變“零碳”
在中建三局總部大樓北側的中國建筑科技館四樓,一間寬敞的大廳內,巨大的電子屏幕上數據實時躍動,工作人員正專注監控著各項能源動態。
中建三局自主研發的“零碳智慧運營平臺”正全面應用于其總部大樓的自動化能源管理。 記者宋磊 攝
這里是中建三局自主研發的“零碳智慧運營平臺”的中樞,該平臺是一款適用于大樓、園區、醫院、學校等多類場景的綜合能源運營管理系統,目前正全面應用于中建三局總部大樓的自動化能源管理。正如中建三局天工云碳事業部總經理楊秋昊所說:“它就像一位聰明的能源管家,精準調度每一度電、每一份冷熱!
工作人員正在監測中建三局總部大樓能源運用情況。 記者宋磊 攝
楊秋昊介紹,為實現高效能源管控,大樓內安裝了3000個傳感器,對1.5萬個點位進行實時監測,實現“秒級采集、分鐘級預警、小時級調控”;趥鞲衅鱾骰氐臄祿,平臺借助AI算法預測未來時段的能源供需,自動生成最優運行策略,指揮各類供能與用能設備。例如,通過分析天氣狀況與歷史能耗,系統可預測未來24小時建筑對電、冷、熱的需求,提前制定能源調度計劃。這一策略在不影響室內舒適度的前提下,能將整體能效提升15%—20%。在辦公區域,系統還能依據自然光照與人員活動情況,自動調節燈光開關和亮度,相比傳統照明,節能超過35%。
大樓還完成了一系列節能改造:新風系統加裝熱回收裝置,在夏季通過室內外空氣熱交換減輕中央空調負荷;電梯新增勢能回收設備,將下行時產生的勢能回收儲存,并按需轉化為電能再次利用。這些技術改造帶來整體節能25%,年節電量約14萬度。
據權威機構測算,中建三局總部大樓通過“零碳智慧運營平臺”與配套改造,綜合碳排放降低約45%,年均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2200噸。
“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指出,著力建設綠色低碳的美麗城市,這為我們明確了目標和路徑!敝薪ㄈ殖鞘型顿Y運營公司綜合能源事業部總監施飛表示,中建三局將積極聯動相關企業與單位,推動“零碳智慧運營平臺”從零碳建筑走向更豐富的應用場景,打造“零碳園區”“零碳機關”“零碳醫院”“零碳酒店”,使其在全國落地、廣泛生根。
(長江日報記者宋磊 金濤 通訊員汪緒普 鄧浩 視頻:記者范芃 熊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