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州新聞網訊(通訊員胡文潔、沈雪嬌)“進門是沙發、綠植,辦事能喝茶,娃還能在旁邊看書——這哪是服務中心,分明是自家客廳!”小東門社區居民李阿姨笑著描述黨群服務中心的新面貌。這個曾因空間封閉、功能單一被居民調侃為“辦事像闖關”的地方,如今已成為4千余位居民心中暖意融融的“鄰里客廳”。
作為典型的城鄉結合部社區,小東門社區服務著4756名居民,其中移民占比達26.3%,常住人口老齡化率超30%。面對居民結構特殊、需求多元的情況,如何讓社區服務更貼心?一場以“服務最大化、辦公最小化”為核心的“破墻”改造應運而生。
空間“瘦身”,服務升級:辦事更快捷
“改造前,70%的空間是辦公室,長長的柜臺如同“隔閡墻”。社區支部書記陳強介紹,改造首先“拿行政空間開刀”——拆除長柜臺,打通隔斷辦公室,將行政區域壓縮至原面積的30%,騰出近200平方米打造開放式服務區。
如今,“一站式綜合服務臺”成為大廳核心,整合民政、社保、醫保等12類高頻業務,5名“全科”工作人員輪班值守。居民辦理社保繳納、醫保報銷等業務“一窗搞定”,平均辦事時間縮短18分鐘,效率提升超40%。騰出的空間“變廢為寶”,改造成可容納50人的居民議事廳、多功能培訓室,空間利用率提升80%,每月平均舉辦五、六場居民活動。
需求導向,“滴灌”服務:回應更精準
“改造絕不是‘我們想怎么改就怎么改’,居民需要什么,我們就重點建什么!标悘姀娬{。改造前,社區志愿者耗時一個月,通過線上問卷、入戶走訪、廣場座談等多種方式,累計收集到536條居民訴求,最終梳理出“醫療、托幼、就業、養老”四大核心需求,并以此為導向精準推進服務。
面對社區超過30%的老齡化率,社區聯合鎮衛生院打造了“老年健康驛站”,定期邀請醫生坐診,免費為老人測量血壓、血糖;老年活動室內配備棋牌桌、健康監測儀等設施,并定期開設書法課和養生講座,月均服務達320人次。72歲的劉大爺滿意地表示:“每天來測測血壓,跟老伙計下下棋,比在家悶著舒服多了!”此外,針對占比26.3%的移民群體,社區還量身推出“就業賦能計劃”,通過對接家政公司、電商平臺,開設家政服務、直播帶貨等技能培訓課程,已累計培訓126人次,成功帶動39人實現就業。
全齡友好,“客廳”更暖:社區更歡樂
下午5點,兒童樂園里回蕩著孩子們的歡聲笑語。這個約15平方米的彩色小天地,不僅配有兒童桌椅、繪本架,還裝點著充滿童趣的畫作,每天還有志愿者值班看護,成了居民信賴的“帶娃好去處”。隔壁,老年書法課上翰墨飄香,圖書室中500余本書籍靜候讀者,培訓室里藏著實用的“致富經”,整個社區真正成了能吸引全家人的樂園。
“以前社區更像‘干部的辦公陣地’,現在才真正成了‘居民之家’!标悘姼锌。在鎮黨委政府的統籌指導和資源支持下,這場“破墻”改造順利落地,改變的不只是空間格局,更是基層治理的“溫度”。如今的小東門社區黨群服務中心,辦事的居民、休閑的老人、玩耍的孩子、議事的鄰里其樂融融——這個曾經的“行政窗口”,早已蛻變為居民暖到心坎里的“鄰里客廳”。而這場親民化改造形成的良好示范,正逐步從社區向周邊延伸,已有更多村與社區主動加入“破墻”行動,讓基層服務空間的“煙火氣”與“人情味”惠及更多群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