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5日,第二屆長江文化藝術季新聞發布會上,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廳黨組成員、副廳長余萍介紹,藝術季新增主體活動“璀璨長江”文博系列展,將在九、十月陸續推出。該系列展包括三個重磅展覽,分別是“簡‘讀’中國——中國出土簡牘展”“東周時期考古成果展”和“江流萬古——長江流域古代文明瑰寶展”,全面系統展現長江流域考古發掘和研究成果,以重要的實物生動展示長江文明起源、發展的歷史脈絡和長江文明的燦爛成就,彰顯長江文明對中華文明、世界文明的重大貢獻。
發布會現場
“江流萬古——長江流域古代文明瑰寶展”于9月23日開展,由盤龍城遺址博物院主辦。展覽精選湖北省博物館、湖南博物院、浙江省博物館等長江流域近40家文博單位館藏的160件/套文物精品,以玉器、漆木器、青銅器、金銀器、陶瓷器五大門類為主線,結合文化、工藝等維度進行綜合展示,系統串聯長江流域從新石器時代至明清時期的文明發展歷程、器作工藝特色與藝術成就,呈現長江文明在中華文明發展進程中的重要地位。其中,湖北荊州楚墓出土的戰國時期豬形酒具盒,是楚國漆器的典范之作。江蘇南京江寧將軍山出土的明代鑲紅寶石金冠,體現了明代高超的金器制作技藝。
發布會現場
“東周時期考古成果展”于10月15日開展,聯動長江流域及泛楚文化區域的文博、考古單位和高校、社科機構,在荊州紀南生態文化旅游區鳳翎館舉辦。東周時期長江流域的考古成果實證了長江文明是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格局的重要組成部分。楚文化的傳播、吳越的技術創新、巴蜀的地域特色以及礦冶與手工業的突破,共同構建了長江文明的獨特面貌。展覽以東周時期長江流域最大的城市遺址——紀南城考古為切入點,全面展示近年來長江流域考古和研究的成果,彰顯湖北在長江文明研究中的重要地位。
“簡‘讀’中國——中國出土簡牘展”于10月28日開展,由湖北省博物館主辦,甘肅省博物館、湖南省考古院等10余家文博單位參展。簡牘是我國古代重要的文獻載體,具有極高的歷史、文化和科學價值,是中華文明綿延不斷的重要見證。湖北是簡牘出土大省,出土戰國楚簡、秦漢至六朝簡牘2.5萬余枚,隨州曾侯乙墓竹簡是迄今所見年代最早的簡冊,荊門郭店楚墓發現年代最早的《老子》抄本,云夢睡虎地秦簡是首次發現的秦代簡牘等。此次展覽共展出近170組簡牘,除湖北出土簡牘外,還展出全國各地出土簡牘珍品,如里耶秦簡、甘肅肩水金關漢簡、武威漢簡《儀禮》簡等,以物證史、簡“讀”中國。配合展覽將舉辦系列講座、學術研討會等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