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襄陽,你會想到什么?是三國古戰場的金戈鐵馬,還是漢江穿城而過的溫婉靈動?如今,這座有著2800多年建城史的古城,正以另一種姿態驚艷全國——作為全國重要的汽車制造基地,襄陽的車輪不僅承載著歷史的厚重,更驅動著中西部發展的區域性中心城市的未來。
今年1—7月,襄陽新能源整車產量4.63萬輛,同比增長31.72%。這座曾以東風書寫工業傳奇的城市,正以創新引擎驅動新能源賽道,向全球展示“襄陽智造”的硬核實力。
從“一業獨大”到“多點開花”
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襄陽工業抓住三線建設和國家重點項目布局調整機遇,地方工業體系基本形成;70年代末到80年代末,汽車產業借改革開放的東風開始起飛。歷經半個多世紀的沉淀,汽車產業作為襄陽的龍頭產業,依托東風公司發展壯大,已形成以輕型商用車、中高端乘用車整車和發動機動力總成為核心,配套檢驗檢測,形成較為完整的產業鏈條,擁有4000余種關鍵零部件生產能力,是“武襄十隨”國家級汽車產業集群的重要支柱。
現在走進襄陽,你會看到這樣的場景:東風納米的新能源車型在總裝線上緩緩移動,工人師傅們精準地完成每一個裝配動作;襄陽的汽車零部件企業的工廠里,全自動生產線正將一塊塊高性能動力電池打包出廠;不遠處的達安,無人駕駛汽車在模擬城市路況中平穩穿梭……從燃油車到新能源車,從傳統制造到智能網聯,襄陽汽車產業的“朋友圈”越來越大,“含金量”也越來越高。
不止于“制”,更在于“智”
作為國家級車聯網先導區、國家新型工業化(新能源汽車)產業示范基地、國家新能源汽車示范推廣城市、國家智能網聯汽車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國家動力電池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襄陽的底氣不止于“制造”,更在于“智造”。
作為襄陽首個A0級新能源乘用車整車項目,東風納米01自去年初上市以來,便展現出勃勃生機,通過不斷推出新車身顏色、海外版等多樣化車型,不僅牢牢抓住國內新機遇、勇攀新目標,更將視野投向全球,持續開拓海外市場。每一次突破,都彰顯著“襄陽智造”在世界舞臺日益提升的競爭實力與影響力。
襄陽達安汽車檢測中心有限公司則擁有國家汽車質量監督檢驗中心(襄陽)、國家智能網聯汽車質量監督檢驗中心(湖北)等資質,為車企提供了“終極考驗”,日前還與北京理工大學聯合牽頭的《飛行汽車標準體系架構指南》成功納入 CSAE 標準制修訂項目計劃,成為目前CSAE 標準體系中飛行汽車領域首項標準。
總投資約1.5億元的東普雷(襄陽)汽車部件有限公司的乘用車高強鋼穩控熱成型智能化升級生產線項目,新建熱沖壓廠房和物流車間,新增1條熱沖壓生產線和4條激光切割生產線及其他輔助設施,主要生產汽車車身熱沖壓零部件,預計年生產能力為100萬臺套。該項目主要工藝技術方案為落料→加熱→沖壓→切割→焊接,全部采用了國際上自動化程度高,質量可靠的先進生產設備,可確保產品質量與產量,能夠實現節能降耗,提升工作效率。熱沖壓項目的生產工藝和生產的產品均能達到世界領先水平,滿足我國汽車車身輕量化的需求。
而8月的熱浪讓汽車產業更加滾燙。襄陽造--天籟PLUS 工信部公告正式首發“燈”場;湖北隆中實驗室發布3項成果,圍繞新型陶瓷與智能復合材料、新能源汽車用新材料等開展研發創新,突破一批先進車用材料共性關鍵技術和“卡脖子”難題;湖北三環鍛造有限公司參與完成的專利成果“與轉向臂一體化成形的汽車轉向節及其加工工藝”,推動了傳統商用車零部件向新能源乘用車高端制造方向轉型,構建起涵蓋材料、結構、工藝、集成等四大板塊的輕量化技術體系,取得顯著成效。
目前,襄陽集聚了1500家汽車零部件企業,涵蓋動力系統、車橋總成、轉向系統、座椅系統等各類總成,還擁有汽車電子電器、車身及內外飾、通用標準件等4000余種關鍵零部件生產能力,形成了完整的零部件體系。
從掌握發動機核心技術到攻克新能源難題,從參與制定智能網聯行業標準到推動車路協同技術落地,襄陽正從“汽車大市”向“汽車強市”穩步邁進。
汽車與襄陽的“雙向奔赴”
對于襄陽人來說,汽車早已不是冰冷的機器,而是融入生活的伙伴。清晨,上班族開著東風納米穿梭在漢江大橋上;傍晚,9路公交示范線的車尾屏實時顯示前方紅綠燈信息,給后方車輛指引;晚上,人工智能紅綠燈,則像一個個“機器人交警”,守護市民平安回家路。
汽車產業不僅帶動了襄陽人的就業,更塑造了襄陽的城市氣質——既有老工業基地的踏實肯干,又有新興產業的敢闖敢試。正如一位出租車司機所說:“我們襄陽人,就像咱造的車。底盤穩、動力足,往前沖的勁兒從來沒輸過!”
從三國時期的“兵家必爭之地”到“中西部發展的區域性中心城市”的新定位,襄陽的故事始終與“前進”有關。這座千年古城正以汽車為筆,在工業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畫卷上寫下屬于自己的精彩篇章。讓我們一同期待襄陽汽車產業帶來的更多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