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一瓶水傾倒在青山江灘的透水磚上,水流眨眼間消失不見——9月5日,央視新聞客戶端播出《青山江灘:“紅鋼城”蝶變為城市“綠肺”》專題節目,記者用這個小實驗,形象提示了武漢生態修復的多變魔法。網友驚嘆:“水泥地也能‘喝水’!”
央視報道↑↑↑
前不久,“活力中國調研行”百余名央媒記者調研青山江灘,親眼見證這里從銹跡斑斑的工業碼頭到人們愜意休閑的濕地花境。武漢生態修復的經驗做法,受到媒體記者的高度關注。
砂石碼頭變“會呼吸”的生態綠廊
“這江灘啊,就是一本記錄了我家幾代人生活變遷的老相冊!”在青山江灘的生態緩坡上,80歲的胡昇老人用手機拍攝江景,他身后銹紅色的龍門吊藝術裝置,與綠意盎然的生態草溪形成奇妙對話。
胡昇老人在青山江灘5號碼頭前合影留念。(資料圖) 記者何曉剛 攝
這位武鋼建設者的后代,見證了青山江灘的魔幻轉身:“68年前,我隨參加武鋼建設的父輩來到這里,當時,江邊全是砂石碼頭,砂石堆得比三層樓還高,F在每天晨練,江風里都是草木香!
青山區水務局的數據印證著變化:7.5公里江灘岸線化身“海綿江灘”,地下藏著三層“濾網”——透水鋪裝收集雨水,生態草溪沉淀雜質,由香蒲、蘆葦等濕地植物完成凈化,“處理過的雨水既能灌溉植被,又能反哺長江”。
更讓建設者驕傲的是,這條“岸上見江、江上見灘、灘上復綠、青山綠水藍天再現”的生態綠廊,綠化率飆升至80%,每年增加碳匯量723.8噸,釋放氧氣2400噸,相當于20萬棵大樹的造氧能力。
青山江灘。 青山區融媒體中心 供圖
30公里外的江夏靈山,“爆破聲變成了鳥叫聲”。9月7日,生態修復項目經理王潮感慨。
6年生態修復,江夏靈山植被覆蓋率從12%躍升至82%,曾經的采石場裸巖披上“綠毯”,巖縫里鉆出30多種植物,36種野生動物回歸,各種鳥類紛紛回歸。靈山生態價值(GEP)升至2.58億元,比修復前翻了一番。
青山江灘植入文旅基因,老碼頭變身婚紗攝影基地;靈山礦坑變成一泓清澈的“天空之眼”,被游客親切稱為武漢的“稻城亞丁”;武鋼一號高爐改造成工業遺址博物館,鐵水奔流場景用VR重現,這些武漢生態修復新模式,昭示著武漢的生態修復已從“簡單復綠”轉向“功能再生”。
“柔性修復”讓漲渡湖水清岸美
漲渡湖“水上森林”巡護棧道。 新洲區融媒體中心 供圖
漲渡湖濕地位于新洲區南端,因“漲水為渡,落水為湖”而得名。濕地中的一片池杉林,形成了獨特的“水上森林”景觀,被譽為武漢的“綠野仙蹤”。
(資料圖) 新洲區融媒體中心 供圖
曾經,這里采用圍欄圍網和投肥養殖,導致污染底泥大量淤積,水生植被逐漸縮減,生物多樣性受損。
從“對抗”到“共生”,2022年12月,漲渡湖使用柔性的“自然療法”,對水體進行修復。
一種由城市生活污泥高溫燒制的凈水陶粒,鋪在水岸之間,用以“柔化”岸坡,攔截面源污染,削減水浪沖刷;這種陶粒鋪在水底,有效抑制了底泥中氮磷污染物的釋放,大幅提高了挺水、浮葉植物成活率。
作為亞太地區及中國中部鳥類遷徙通道的重要中轉站,這里每年吸引數萬只水鳥前來越冬。尤其在每年6、7月的鷺鳥繁殖季,小白鷺、夜鷺、池鷺等水鳥在此筑巢育雛。2023年,漲渡湖入選全國第一批陸生野生動物重要棲息地,主要保護物種包括東方白鸛、鶚和黑冠鵑隼等珍稀鳥類。
經過專業測算,漲渡湖生態價值(GEP)為23億元。其濕地價值主要體現在涵養水源、物種保育、調蓄洪水等功能上。
生態補償令沉湖濕地成“候鳥天堂”
沉湖濕地萬鳥齊翔。(資料圖) 記者史偉 通訊員王科 攝
“沉湖濕地水質逐年變好,從劣Ⅴ類提升至Ⅲ類,不僅檢測數據在說話,鳥兒也在點贊!比涨,蔡甸區沉湖濕地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工程師馮江,在介紹沉湖濕地生態蝶變故事時,對鳥兒充滿感情。
2008年,馮江和同事剛到沉湖濕地自然保護區工作,村民指著正在農田里啃食莊稼的鳥兒討要說法。
“鳥兒要保護,農民的莊稼也不能糟蹋呀!”隨后,政府部門明確提出實施生態補償政策,通俗地說就是政府掏錢請鳥兒“吃飯”,既保住了候鳥食堂,又讓農民端上“生態飯碗”。
之后,沉湖又啟動退養還湖工作,拆除養殖圍網、攔網和網箱等“三網”共3.2萬畝,核心區和緩沖區7.8萬畝區域內的生產經營活動全部有序退出,并通過流域綜合治理、污水集中收集處理等措施,積極改善沉湖的水質。
監測數據顯示,自2013年列入國際重要濕地以來,12年間,沉湖記錄到的鳥類種數從169種增加到301種,數量更是從2萬多只增至高峰期的10萬只,白鶴、東方白鸛等極危物種紛紛落戶。2009年,馮江在沉湖濕地發現2只白鶴。以后,白鶴每年如約而至,數量最多時觀測到52只。
“除了保護和修復沉湖濕地,我們還想方設法支持周邊地區產業轉型發展!比缃瘢數氐挠筒嘶ê、觀鳥民宿,成了武漢鄉村游的爆款。
當地各部門聯合起來,引導農民探索生態養殖、種植和采摘、農事體驗、鄉村休閑游等產業模式,形成蔡甸蓮藕、消泗油菜花、沉湖鳙魚等本土生態品牌。馮江介紹,隨著當地老百姓收入逐年增長,他們真切感受到,綠水青山變成了看得見、摸得著的金山銀山。
(長江日報記者金文兵 實習生吳瑩 石雯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