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如母,孕育萬物。在湖北襄陽,農民以敬畏之心照料土地,科技以精準之力賦能農業,一場從夏收到秋收的豐收畫卷正緩緩展開,詮釋著“人不虧地皮,地皮不虧肚皮”的千年智慧。
近期,電視劇《生萬物》熱播,劇中封二臨終前的話語令人動容:“世上七十二行,咱是打莊戶的。打莊戶是干啥的呢?是侍弄地的,是種莊稼的。老輩人都說:十年讀個探花,十年學不精莊稼。打莊戶真是不容易呵!蚯f戶第一條,你要好好地敬地。除了敬,還要養,人不虧地皮,地皮才不虧肚皮……’”
圖片來源電視劇《生萬物》
這一番話,道出了農民對土地的敬畏與深情,也讓土地這一厚重的主題再次引發大眾的關注與思考。
土地,從來都不只是單純的生產資料。在中國的農耕文明中,它承載著數千年的歷史沉淀,是生存的根基,是情感的寄托,更是一種深入骨髓的文化基因。
從社稷壇的虔誠祭祀,到“安土重遷”的鄉土情結;從“有土斯有糧”的務實認知,到“落葉歸根”的精神向往,土地的意義早已超越了物質層面,成為連接著過去、現在與未來的精神紐帶。
在湖北襄陽,這片廣袤而富饒的土地上,人們對土地的熱愛與敬畏同樣熾熱而深沉,并且通過實際行動,在每一個農忙時節演繹著“生萬物”的動人篇章。
秋意漸濃,襄陽市廣袤田野稻谷飄香、玉米金黃,秋收工作正有序推進。農戶們搶抓晴好天氣,借助機械化作業,確保糧食顆粒歸倉,為全年糧食豐收寫下扎實注腳。
在樊城區,全區秋收糧食作物面積達21.2萬畝,預計總產量約11.73萬噸,其中水稻12.85萬畝、玉米8.31萬畝、大豆400畝。油料作物種植面積2.8萬畝,包括花生1.92萬畝和芝麻0.88萬畝,呈現糧食與經濟作物協同發展的良好態勢。
在襄城區,千畝訂單水稻正在收獲。“以前最怕收稻時遇連陰雨,稻谷曬不干容易壞,曬太干又影響米質!毕宄菂^臥龍鎮的水稻種植大戶胡大兵坦言,“現在濕稻1.3元/斤保底價,曬干能賣1.6元/斤,米廠直接拉去烘干,省事又踏實!
訂單農業的模式正在這里推廣開來。玉皇農機專業合作社流轉3000畝稻田,憑借曾為米廠的行業優勢,提前與仙桃、湖南等地米廠簽訂訂單,實現“收割-裝車-運輸”無縫銜接。
襄陽以科技賦能農業,推動機械化、智能化水平顯著提升。今年秋收期間,投入3.4萬臺稻麥聯合收割機參與作業,機收率達99.5%以上。
在襄州區古驛鎮,連片兩千多畝的高粱地里,幾臺全喂入式聯合收割機正在作業,收割、脫粒、清選、秸稈粉碎還田一套流程行云流水。
鄂襄豪森合作社理事長張寶銀介紹:“目前裝機容量是兩條生產線,一條烘干機日產達到300多噸,還有一條獨立的500噸大塔,24小時日產量達到600來噸!痹摵献魃绮粌H有機耕車隊,還有飛防隊,從種到收提供一條龍服務。
智能農機的應用也在加速落地。部分合作社配備農機智慧平臺,可實時調度農機、監控作業軌跡與割臺高度,有效控制機收損失率。
秋收并非總是一帆風順。在谷城縣石花鎮,部分地區遭遇陰雨天氣,給田間搶收帶來挑戰。農戶與時間賽跑,收割機轟鳴穿梭加速搶收,烘干設備全速運轉“吞吐”稻谷。
蔡家營村的種植戶蔡洪先種了100多畝水稻,平均產量在1500斤以上,比去年高兩到三百斤。受近期強對流天氣影響,部分水稻出現倒伏現象,增加了收獲難度。
“我們緊抓降雨間歇的寶貴窗口期,組織機械加緊搶收!辈毯橄日f道。
為最大限度降低不利天氣對秋收的影響,谷城縣農業農村部門通過多頻次、多渠道精準發布天氣預警,科學指導農戶搶抓降雨間隙“雨中奪糧”。
回顧今年襄陽的夏收,同樣是一幅緊張有序、充滿干勁的畫面。襄陽作為全省夏糧主產區,536萬畝小麥陸續進入成熟期時,各地積極行動,搶抓晴好天氣開鐮收割。
2025年夏收期間,當地小麥品質與產量表現亮眼,宜城市等地小麥畝產可達1100-1200斤,自育小麥品種“楚襄40”經測產畝產突破642公斤,在遭遇持續高溫干旱的情況下仍實現理想產量。
襄陽小麥種植面積占湖北省小麥總產量的50%左右,是區域糧食安全的重要支柱。截至5月下旬,湖北全省小麥收獲進度過九成,襄陽夏糧收獲同步推進。
為保障跨區作業農機手順利開展工作,襄陽推出“全域開放”服務模式,構建全方位保障體系。政府機關、派出所、加油站、農機站等單位敞開大門,提供免費停車、熱水供應、住宿淋浴等服務,打造溫馨“麥客之家”。
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逐步把永久基本農田全部建成高標準農田至關重要。據悉,自2011年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以來,全市共實施項目482個,建成高標準農田654萬畝,占永久基本農田846萬畝的77.3%。高于全省7個百分點。2025年,我市爭取高標準農田建設任務21.8萬畝、資金6億元。
在土地資源的利用上,襄陽各地立足資源優勢,以生態為依托、以產業為支柱、以富民增收為目標,不斷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強科學技術指導,大力發展特色產業。
襄陽起草并印發了《襄陽市十大重點農業產業鏈考核方案》和《襄陽市十大重點農業產業鏈建設2024年工作要點》,明確各牽頭單位重點抓好項目建設、招商引資、爭取資金,常態化開展產銷對接、銀企對接、產學研對接等工作。今年以來,市農業農村局認真落實“項目建設年”工作要求,扎實推進重點農業產業鏈建設,全市重點農業產業鏈建設取得階段性成效。今年上半年,十大重點農業產業鏈簽約項目192個,總投資783.56億元。襄陽魯花、香園食品成功晉級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全市國家級龍頭企業達到9家、省級龍頭企業145家,省級以上龍頭企業數量穩居全省第一,新進規企業38家,規上工業企業總數達到850家,新進規數和總數在全市“6+2”產業體系中位居第一。今年1-8月,全市農產品加工業實現產值648億元,產業規模在全市“6+2”產業體系中位居第二,同比增長3.7%,成功由負轉正。
從一個貧窮落后的小山村發展成為湖北旅游名村、國家4A級旅游景區、全國生態文化村、全國綠色示范村、中國最美休閑鄉村…… 綠色成為堰河村最亮麗的底色和發展主基調,農文旅融合的鄉村旅游異軍突起,咖啡館、書畫室等一應俱全。
發展茶園1200畝、經濟林3000多畝,森林覆蓋率達81%……30多年來,堰河村扎實走好綠色發展之路,從管山護水到整治人居環境,從茶葉興村到茶旅融合,闖出了一條生態富民之路,全面提升了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如今,堰河村固定資產達到2.02億元,村集體經濟純收入達到320萬元,農民年人均純收入超過3.8萬元。
今年1月,省財政廳公布2024年和美鄉村示范片建設試點縣名單,老河口市成功入選,至此,襄陽市成為全省唯一的縣(市、區)和美鄉村示范片建設試點全覆蓋市州。
圖片來源電視劇《生萬物》
正如《生萬物》所揭示的那樣,土地具有無窮的創造力與包容力,它如母親一般,以仁厚無私的懷抱承載一切耕耘,滋養萬物生長。在襄陽,人們對土地的敬畏與熱愛,不僅僅體現在每一次的播種與收獲中,更體現在對土地資源的珍視與保護、對農業發展的積極探索與努力中。這種對土地的深情厚誼,是襄陽農業持續發展的動力源泉,也是襄陽人民在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創造美好生活的堅實根基。
在當今時代,盡管工業化、信息化浪潮洶涌澎湃,但土地依然是我們應對風浪的“壓艙石”,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維系民族生存發展的重要基石。襄陽的實踐為我們提供了一個生動的范例,讓我們看到了在新時代如何傳承和弘揚對土地的敬畏與熱愛,如何讓古老的土地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