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湖北武漢厚望如山、委以重任,省委要求武漢擇高而立、向上而行,努力在支點建設中當好龍頭、走在前列。
“十四五”以來,全市上下牢記囑托、感恩奮進,堅定不移把總書記殷殷囑托變為武漢生動實踐,加快推動“三個優勢轉化”,在發展方式、發展路徑、發展動力上探索創新,重塑新時代武漢之“重”。
2023年,武漢GDP站上2萬億元新臺階;今年,武漢GDP總量首次在上半年突破萬億元,實現城市能級增速新跨越。
當前,武漢正處于轉型發展的關鍵期。今日起,《長江日報》推出“大城奮進•武漢‘十四五’高質量發展實踐”,展現近年來武漢以轉型發展推動支點建設的奮斗歷程。
歷史上,產業革命的小火苗,最初都是從“新”開始——新點子、新想法、新念頭,或者一閃而過的新靈感。
在武漢,你可以看到或正體驗著這樣的“新”場景:無人機全自動巡飛參與城市治理,腦機接口助癱瘓者重新行走,人形機器人即將批量上崗,車規芯片突破“卡脖子”加速量產……
牢記囑托,從“新”出發!笆奈濉逼陂g,武漢堅持把創新驅動作為城市發展主導戰略,加快轉型突圍,新技術、新產品加速破圈,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高地加速建設,一個更富有活力的創新城市正在涌現。
在推進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上開拓進取,是新時代武漢需要主動作答的命題。
“十四五”期間,武漢找準優勢,以發展“實驗室經濟”探索作答——支持領軍企業牽頭,聯合產業鏈上下游企業、高校院所、創投基金等各類主體,組建11家產業創新聯合實驗室,開展關鍵技術、前沿技術等攻關和產業化應用。
科研設備不再“睡在實驗室”,而是真正走進市場。在光谷,華工科技的晶圓切割裝備,依托九峰山實驗室的超凈工藝平臺完成關鍵驗證,加快全國產化進程。運營兩年多來,九峰山實驗室已吸引30多家創新企業在其周圍聚集,總估值超過百億元。
“兩張皮”現象在融合中逐步破解。在漢央企中國信科聯合東風汽車,聯合研發的DF30車規MCU芯片,已進入量產前驗證階段——這是國內首顆全產業鏈國產化的高性能車規級芯片。
堅持需求導向,以企業為主體的創新不斷迸發新成果。
長飛光纖實驗室里,頭發絲般的空芯光纖顛覆傳統——空氣替代玻璃傳輸信號,為智算網絡和分布式大模型提供中國方案。
光迅科技、華工正源等一批武漢光電子信息企業,創新成果領跑全球。華工正源1.6T硅光高速光模塊,完成從單一出口到“硬件+軟件+解決方案”的全產業鏈出海。如今,他們已將視野瞄準6G與機器人新賽道。
1976年,南望山腳下拉出中國第一根石英光纖!笆奈濉逼陂g,武漢已是全球最大光纖光纜生產基地,2024年產業規模達7566億元,正加速沖擊萬億元集群。
推動優勢產業聚鏈成群,近年來,武漢以突破性發展五大優勢產業為重點,實施新一輪戰略性新興產業倍增計劃。
光電子信息、新能源與智能網聯汽車、生命健康、高端裝備、北斗,正在彼此交織、互相賦能。
格創東智的工業智能平臺落地TCL華星,生產流程識別速度比人快5—10倍,準確率超90%。傳統產業與新動能在此有效銜接。
夢芯科技研發的全球首款北斗優先全頻點高精度芯片,搭載AI定位技術,已廣泛應用于無人機、智能駕駛。2025年,全市北斗產業規模有望突破800億元。
智能網聯汽車方面,武漢已建成3487公里智能道路,自動駕駛里程超6900萬公里,居全國第一。在軍山新城,無人駕駛巴士自如穿行,暴雨濃霧中依然精準感知道路。
從17米光纖到萬億元產業雛形,依托“光芯屏端網”優勢,武漢抓住AI與集成電路的迭代機遇,在13個未來產業細分賽道持續布局。
新飯碗,鍛得硬。
創新,從來不是憑空長出來的“新”,“舊事物孕育新事物”的實踐,在歷史長河一直上演。
何為舊?何為新?記者來到位于青山的武漢鋼鐵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武鋼有限)。
這里,“一米七”軋機曾是中國鋼鐵工業現代化的象征。半個世紀后,這片土地再一次寫下“全球之最”——0.1毫米無取向硅鋼項目正式投產。薄如紙,卻是新能源汽車、電機、壓縮機的關鍵材料。
鋼廠還是那個鋼廠,但廠房變綠色,鋼卷變輕盈,工藝變智能。
新廠房里,40余臺智能小車穿梭往返,“鋼卷不落地”的物流模式高效運行。全廠采用十余項全球首創技術,自主研發的“5G+智慧管控平臺”,讓傳統鋼卷堆疊和轟鳴吊車不見蹤影。
武鋼有限硅鋼部新能源無取向硅鋼分廠廠長唐爽告訴記者,目前工廠正處于爬坡期,但已經具備全品種生產能力,產線穩定性和擴產空間都在加速增強。
這是從傳統優勢中長出的“新”:武鋼有限早已布局5G+鐵鋼界面智慧管控平臺,如今年產55萬噸高等級硅鋼的產能,能滿足全國三分之一新能源汽車的需求;每年減少碳排放400萬噸,相當于36萬公頃森林的吸碳量。
不只是鋼卷更輕盈,在武漢第一大支柱產業汽車及零部件產業,燃油車遇冷,新能源車接棒。傳統行業加速向“新”,穩住基本盤。今年上半年,全市新能源汽車產量達16.6萬輛、同比增長16.5%。
新產業的壯大,也帶動了上下游的協同:芯片企業為“車谷”提供算力支持,武鋼有限的特種鋼反哺本地高端裝備制造。新動能與傳統產業形成“雙向奔赴”,互為支撐、互相成就。
數字最有說服力:今年上半年,武漢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增長15.7%,占規上工業增加值比重達24.6%。代表產業升級方向的產品產量飆升,新質生產力蓬勃發展。
老飯碗,端出了新味道。
厚培創新的土壤,營造創新的氛圍,才能激發和打開一個更大的未來。武漢孕育、鼓勵、催生創新,絕不盲目追逐“風口”。
立足本地的比較優勢和產業基礎,找準前沿突破點,“十四五”期間,武漢超前布局13個未來產業細分賽道,積極創建未來產業先導區。
看人形機器人,武漢及都市圈五城串起150公里產業帶,7家整機企業沖刺量產,85%的關鍵零部件實現本地配套。以湖北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為圓心,近百臺機器人在超市、餐廳、工廠、實驗室等場景展開訓練,“十八般武藝”逐步掌握。
華中科技大學丁漢院士團隊核心成員趙興煒教授直言:正是武漢的“賽馬機制”,政府提供政策與資金扶持,推動了產業快速進步。今年,其團隊研發生產的荊楚系列人形機器人將批量上崗。
看腦機接口,武漢協和醫院腦機接口醫工融合病房外,雙下肢癱瘓1年多的患者戴上無創腦電帽,通過大腦意念驅動外骨骼機器人,完成自主“行走”,科幻電影中的場景走進現實。
這一成果,得益于“武漢協和醫院—衷華腦機院企聯合實驗室”。此前,衷華腦機率先研發出全球領先的6.5萬通道雙向侵入式腦機接口系統,一舉打破國外在高通道腦機接口技術上的“天花板”?蒲械脚R床,武漢在多條技術路徑上同時探索。
創新不是狂想,而是找準癥結,一步一個腳印,直至水到渠成。
2024年,武漢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30.4%,提前完成“十四五”提出的28%目標。到2027年,未來產業營收規模預計突破千億元。從機器人到腦機接口,這些“硬科技”的突破,正是新質生產力的最好寫照。
“在武漢的創新體系中,各個‘零部件’都非常優秀,閃閃發亮! 在深圳市源創力離岸創新中心總裁、武漢科技咨詢委員會委員周路明看來,武漢是國內最早抓住“應用端創新”趨勢的城市之一,把科研成果和市場需求緊密扣在了一起。
2023年,武漢GDP跨上2萬億元臺階;今年上半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突破1萬億元,增長5.5%,城市創新能級實現歷史性跨越。其中,人工智能、商業航天、工業母機等產業規模增長20%以上。
從粗放走向精細,從鋼鐵走向智造,從傳統走向未來!笆奈濉毙兄两K程,武漢用一份厚實的答卷,證明了自己的轉型之路。
未來仍有險灘;但武漢,已在創新的坐標上,站穩重心。
(長江日報記者汪甦 高萌 蔡欣星 制圖:張莉 胡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