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州日報全媒記者 馮家園 陳云 當青銅編鐘的樂音穿透2400多年的時空,其實測音高準確印證了銘刻其上的樂律銘文。以“銘文與音響互證”的獨特性,隨州曾侯乙編鐘構建了人類文明史上首部“音律對照檔案”。 4月17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布新聞公報,我國申報的《隨州曾侯乙編鐘》成功入選《世界記憶名錄》。至此,我國共有18項文獻遺產列入《世界記憶名錄》。 入駐世界文明殿堂,標志著這部公元前5世紀人類最早的“有聲音樂教科書”獲得世界級認可,升華了隨州曾侯乙編鐘作為跨文化對話載體的普世價值。出土于隨州的戰國早期青銅重器,實現了從曾國宮廷到人類共同記憶的永恒共振。 鐘銘刻律 黃鐘天籟:兩千多年前的科學音律體系驚世再現 1978年,湖北隨州擂鼓墩曾侯乙墓的發掘震驚世界。65件青銅編鐘以三層八組的恢宏陣列出土,年代距今約2400年,總重達2.5噸,鐘體、鐘架、掛鐘構件鐫刻有3755字銘文。 隨州曾侯乙編鐘1994年被定為國家一級文物,2002年被列為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為湖北省博物館鎮館之寶。2021年,“湖北隨州曾侯墓群”入選中國“百年百大考古發現”。學界定論:隨州曾侯乙編鐘是世界考古史上最重要的發現之一。 一套編鐘驚天下,何以如此? 青銅鐘是中國先秦時期重要的樂器,多件鐘組合使用即為編鐘。隨州曾侯乙編鐘是迄今為止世界范圍內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出土青銅編鐘,其鑄造工藝之精湛、音律體系之完備,令學者嘆服。 隨州曾侯乙編鐘上鐫刻的銘文,字數之多,堪稱先秦金文之冠。突破金文記錄大事、贊頌天子、表彰功績的敘事傳統,編鐘上鐫刻的銘文除少量記事外,絕大多數為標音以及記錄諸如音名、階名、八度組、各國律名對應關系等方面的樂律理論知識。其中系統記載了“姑洗”“蕤賓”等28個律名及其相互關系,三分之二未見于傳世典籍。 隨州曾侯乙編鐘的擁有者曾侯乙,是戰國時期諸侯國曾國的國君?脊叛芯空J定,這3755字銘文是先秦宮廷音樂理論和實踐的系統總結,體現了豐富的、嚴密的樂律學知識體系,代表了先秦樂律學的巔峰成就。 同樣令人驚嘆的是,穿越2400多年,重現世間的隨州曾侯乙編鐘仍能演奏?脊叛芯堪l現,隨州曾侯乙編鐘能奏出呈三度音程的雙音,總音域橫跨五個八度,中心音域十二個半音齊備,可旋宮轉調演奏復雜樂曲。其音域寬廣、音色純正,音樂性能良好,“一鐘雙音”的聲學奇跡更是世所罕見。 每逢盛世,必奏編鐘。1997年香港回歸,2008年北京奧運會……當來自兩千多年前的古老樂音響起,聽者無不為之傾倒。 2016年,第十屆國際音樂考古大會在武漢舉行。來自世界各地的100多位考古專家、音樂學家共同簽署《東湖宣言》稱:隨州曾侯乙編鐘是世界上絕無僅有的重大發現,其樂律體系比古希臘畢達哥拉斯音階理論更早、更系統。 “這不是簡單的樂器,而是一部刻在青銅上的‘聲學密碼本’。”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方勤說。 青銅為書,黃鐘作筆,當冷兵器時代的金屬鑄造升華為文明書寫,公元前5世紀的科學音律體系驚世再現。 音文互證 千年對話:世界首部可演奏的“音樂教科書” 世界記憶項目與世界遺產項目、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三大旗艦項目。世界記憶項目側重于以各類介質保存的文獻記錄,分國家、地區、國際三檔。 2018年,隨州曾侯乙編鐘出土40周年之際,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學家王巍呼吁啟動隨州曾侯乙編鐘申報世界記憶項目。國家、省、市檔案、文博系統人士聯合發力,《隨州曾侯乙編鐘》于2023年初入選第五批《中國檔案文獻遺產名錄》,兩年后入圍《世界記憶名錄》。 隨州曾侯乙編鐘為實體器物,與傳統紙質檔案文獻有較大區別,如何以檔案遺產永駐世界文明殿堂?——存留至今的完好音響與青銅鐫刻的樂律銘文共生互證。 不同于弦、管等樂器,青銅鐘為固定音高樂器。隨州曾侯乙編鐘的3755字銘文詳細標注了編鐘正鼓音、側鼓音及律呂關系,F代聲學檢測表明,銘文標注的音高與實測音響誤差不超過5音分,相當于現代鋼琴相鄰兩鍵音高差的二十分之一。 這種“聲文互證”的特性,使隨州曾侯乙編鐘成為研究古代樂律的“活化石”。1984年,科學家用激光全息等現代技術分析鐘體振動模式,發現其合瓦形結構、錫青銅合金配比與音槽設計,共同成就了“一鐘雙音”的聲學奇跡。 音文互證,證明公元前5世紀的中國人已經可以通過更為復雜的計算和音樂實踐,在一個八度內獲得十二律。十二律在2400多年前的世界上是絕無僅有的音樂成就,表現了對各種音程、音級關系的理性認識,是軸心時代人類高度抽象思維能力的體現。 青鐘鑄史,隨州曾侯乙編鐘上的“樂律密碼”與音樂實踐科學互證,是一鐘雙音與錯金銘文的千年對話,鑄就了人類文明史上首部“音律對照檔案”,改寫了世界音樂史。 隨州曾侯乙墓發掘親歷者、中華世紀壇世界藝術館研究員馮光生指出:“隨州曾侯乙編鐘是世界上唯一能通過實物音響直接驗證古代樂律理論的文獻載體,堪稱人類第一部‘可演奏的音樂教科書’。” “它讓沉默的文獻‘開口說話’。”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研究員崔憲表示。相比其他古文明僅存樂譜殘片或文字記載,隨州曾侯乙編鐘實現了“視覺文本(銘文)—聽覺實證(音響)—物質載體(青銅器)”的完美統一,其科學性與完整性“遠超同時期全球任何音樂遺產”,是世界文明史上最早的有聲音樂理論文獻。 金聲玉振 禮樂回響:從曾國宮廷到人類記憶的永恒共振 如此成體系的“有聲樂律文獻”,不僅是中國出土金文中所僅見,在公元前5世紀的世界各文明中,也未見類似記錄留存至今。隨州曾侯乙編鐘,是中華古文明對人類文明的偉大貢獻。 40多年來,隨州曾侯乙編鐘的意義早已超越國界,海內外幾代考古學者、音樂專家潛心鉆研。2018年,在湖北省博物館召開的“曾侯乙編鐘出土四十周年學術研討會”上,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教授羅泰表示,隨州曾侯乙編鐘打開了深度了解古人精神文化的新窗口。 考古研究發現,隨州曾侯乙編鐘銘文還記錄了曾、周、楚、晉、齊等諸侯國的律名對照關系。這種跨文化的樂律編碼,展現了當時跨國音樂交流的盛況。 2400多年后,隨州曾侯乙編鐘復制件頻頻亮相國際舞臺,先后出訪20多個國家和地區,“來自孔子時期的聲音”傳遍世界,依然是跨國交流的重要橋梁。 2016年在中埃建交60周年慶;顒由希2017年在二十國集團領導人第十二次峰會上,2018年首次中印領導人非正式會晤時……作為文化特使,隨州曾侯乙編鐘復制件多次在重要外交場合奏響,讓世界聽見了中國聲音,聽見了中華文明的開放與包容。 保護遺產,就是守護人類的共同記憶。湖北省博物館計劃推出穿越青銅VR項目,用打破虛實界限的沉浸式體驗,讓觀眾身臨其境地體驗隨州曾侯乙編鐘等相關歷史故事的虛擬世界。在隨州,擂鼓墩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正酣,包含隨州曾侯乙編鐘在內的隨州出土文物保護利用工作,將再上新臺階。 隨州市擂鼓墩文物保護中心(隨州市曾侯乙墓遺址博物館)負責人孫建輝說:“我們守護的不只是一件文物,而是人類共同的記憶與智慧。” 從兩千多年前的曾國宮廷,到世界記憶遺產的殿堂,隨州曾侯乙編鐘用銘文與樂音刻錄了人類文明的“源代碼”。當現代科技讓青銅銘文與千年樂音再度共鳴,這套“有聲禮樂典藏”以跨越時空的對話,向世界講述著人類對音樂之美的共同追求。 這不僅是對一段歷史的銘記,更是對未來文明互鑒的啟迪,啟示我們,真正的遺產從來不是靜止的,是永遠跳動的文化基因。 |
主管:中共隨州市委宣傳部 主辦:隨州日報社
鄂ICP備11004182號-2 | 鄂網備421201 | 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AVSP:鄂備2018021號 | 鄂公網安備 42130202003119號
隨州日報社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 © by www.cscec1bh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2120180011
虛假新聞信息舉報電話:0722-3319535、新聞爆料熱線:0722-3319535、廣告服務電話:0722-3323288 13908660920光明左使(劉先生)、故障咨詢QQ:62561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