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州日報全媒記者 陳 云 編者按:乙巳年尋根節將于5月23日在隨州舉行。為推動炎帝文化、曾隨文化等優秀特質文化傳承創新和活化利用,進一步擦亮尋根節文化品牌,宣介好隨州發展特色和成就,營造濃厚的輿論氛圍,本報特推出“以炎帝文化和尋根節為牽引,推動隨州文旅高質量發展”系列報道和系列述評,從文化影響、文化活用、文旅品牌、文旅融合等方面講述隨州高質量發展的潛力,隨州傳承和踐行炎帝精神的生動實踐,敬請關注。 “哪兒的泥土曾經留下過中華文明第一組偉大的腳?隨州。哪兒的金屬曾經鑄就過戰國時代第一組完整的樂音?隨州。哪兒的明月曾經陪伴過唐代第一詩人的青春生命?隨州!敝幕瘜W者余秋雨在隨州講學時,曾如此盛贊。 隨州,是一座有“始”有“鐘”的城市。這是五千年文明積淀賦予的底氣。 將歷史的卷軸向前翻5000年,始祖神農在古老的隨州大地上制耒耜、植五谷、創醫藥、倡貿易等,開啟了璀璨的華夏文明。炎帝文化所蘊含的開拓精神、創新意識、進取品格和奉獻情懷,構成了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基因,使隨州成為全球華人魂牽夢縈的“精神原鄉”。 如果說炎帝文化承載了華夏文明的“始”,那么隨州曾侯乙編鐘則見證了中華文明的“盛”。 1978年隨州擂鼓墩曾侯乙墓的發掘,讓一組沉睡2400年的青銅編鐘驚世再現。這組由65件編鐘組成的龐大樂器,以“一鐘雙音”的鑄造技藝和完整的十二樂律體系,改寫了世界音樂史,被贊為“世界第八大奇跡”。隨州曾侯乙編鐘不僅代表了先秦時期青銅鑄造與音樂藝術的巔峰成就,更是周代禮樂文明的重要載體。 這兩張文化名片在時空維度上形成了奇妙呼應:炎帝神農“削桐為琴,練絲為弦”,開創了中華樂器的先河;隨州曾侯乙編鐘則以最恢宏的方式,將古老文明時代的音樂理想推向了極致。一“始”一“鐘”,共同構成了隨州貫通古今的文化主軸,也成為這座城市最獨特的身份標識。 從農耕文明的源頭到禮樂文明的巔峰,從全球華人的“精神原鄉”到驚艷世界的聲音奇跡,隨州的文化基因里鐫刻著中華文明的深邃密碼。 隨州作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除了擁有兩張世界級文化名片——“炎帝神農故里”和“中國編鐘之鄉”,更孕育了季梁民本思想、隋文帝治理智慧以及革命根據地的紅色基因,治理文化、紅色文化同樣源遠流長。 春秋初期隨國大夫季梁最早提出“民為神主”的思想,為后來“民本”思想的誕生起到了先導作用。隨州是隋文帝楊堅的龍潛之地,隋朝因隨州而得名。隨州境內先后建立10多個縣級黨政軍領導機構,創建了白兆山、四望山、桐柏山等抗日根據地,新四軍第五師于隨南誕生。 隨州的文化底蘊如同一條奔流不息的長河,從遠古流淌至今,滋養著這片土地上的每一寸肌理,賦予了隨州城市獨特的文化內涵和精神底氣。 隨州文化的當代影響力,首先體現在對全球華人的精神凝聚上。自2009年起,世界華人炎帝故里尋根節連續16年在隨州成功舉辦。農歷四月廿六,相傳是始祖神農誕生日。每年的這一天,無數華夏兒女齊聚烈山腳下,虔誠拜謁,共同祈愿國泰民安。尋根節,已成為展現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的文化名片、彰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象征、凝聚中華兒女同心同德的橋梁紐帶。 作為“國之禮樂重器”,隨州曾侯乙編鐘復制件頻頻亮相重大外交場合,成為增進中外友誼的“文化特使”。從央視《國家寶藏》《中國考古大會》等節目的熱播,到與網易游戲《永劫無間》的跨界合作,編鐘正以多元方式走向世界。去年,隨州博物館館藏文物遠赴美國開展《鳳凰故國:青銅時代曾楚藝術展》,曾隨文化影響力進一步提升。 在學術研究與遺產保護層面,隨州連續多年舉辦炎帝神農文化高端訪談,匯集王蒙、余秋雨、王巍等學者智慧,深化了炎帝文化與中華文明的理論闡釋。歷經數年奮斗,不久前,隨州曾侯乙編鐘成功入選《世界記憶名錄》,用心守護“世界記憶”,讓世界聽到“華夏正音”。 隨州,這片鑲嵌在鄂北大地上的古城,深厚的文化底蘊帶來城市底氣和發展動力,正以嶄新的姿態在文旅融合的時代浪潮中煥發奪目光彩。 |
主管:中共隨州市委宣傳部 主辦:隨州日報社
鄂ICP備11004182號-2 | 鄂網備421201 | 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AVSP:鄂備2018021號 | 鄂公網安備 42130202003119號
隨州日報社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 © by www.cscec1bh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2120180011
虛假新聞信息舉報電話:0722-3319535、新聞爆料熱線:0722-3319535、廣告服務電話:0722-3323288 13908660920光明左使(劉先生)、故障咨詢QQ:62561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