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前,“逢四說事”機制在隨縣柳林鎮“誕生”;20年來,“逢四說事”機制不斷升級,形成“一簿、兩卡、三定、四熱情、五公開”制度體系,并拓展為“每周四集中說事”“村灣夜話”“板凳會”等新形式。如今,“逢四說事”早已成為隨縣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的生動實踐和閃亮品牌,成為守護民心的一把鑰匙、基層治理的一泓泉源。
澴潭鎮“逢四說事”接待群眾
困窘逼出的辦法:“逢四說事、有話就說”
2005年2月10日,農歷正月初二,剛擔任合并后的隨縣柳林鎮院子河村黨支部書記的包德山,踩著冰碴泥土趕到二組處理一起打架事件。原天星村村民黃某認為原院子河村村民魯某年前砍過山界的櫟樹,借著酒勁上門評理,雙方爭執不下,最終動起手來。
包德山將兩人拉開,本想先批評再調解,不料黃某開口便質問:“要你們干部干什么?去年臘月的事不管,現在傷人了才來,你賠我醫藥費和樹?”魯某也憤憤不平:“他整天指桑罵槐,全村都知道,你們干部不清楚嗎?當官不為民做主,還不如回去賣箱包!”這話戳中了包德山的經歷——他正是從北京賣箱包起家,創業成功后返鄉擔任書記的。這開年“第一槍”,徹底“啞火”了。
更棘手的事接連發生:正月初八,老院子河村30多名村民到市政府反映白果河水庫淹地問題,索賠要糧;村民因在水庫偷魚被送進派出所;合并村基礎設施差距大,老院子河有移民后扶項目,老天星卻沒有,貧富懸殊明顯……
時任柳林鎮黨委負責人前來蹲點,發現村民對合并后的村兩委極不滿意,主要問題是干部不了解群眾,群眾有事難解決。他嚴厲要求包德山:“一個月內,到每個村民小組開群眾會,認真聽取意見,切實解決問題”,并指派時任柳林鎮紀委書記陳高富監督落實。
這些群眾會開成了“批斗會”,但反映的都是實情。不聽不知道,一聽嚇一跳:涉及多數人利益的山、水、田、路、債等遺留問題達32個,個別農戶的具體困難更有50多件。問題成堆,村莊怎能和諧?包德山疲于協調,日夜難眠。
他苦思破解之道:矛盾永遠存在,問題會不斷出現,必須建立一種機制,讓群眾“有地方說話、說了有人聽、聽了能解決”。但現實困難不少:村干部僅4人,合并村彼此不熟悉,干部半工半農,村級活動場所不全,通訊不發達,群眾找干部難,干部精力也有限。
包德山從定期下組開會中得到啟發:何不定個日期,讓干部集中坐班,專門接待群眾,現場處理問題?他想到當地方言中“四”與“事”諧音,于是決定將每月4日、14日、24日定為“說事日”,取名“逢四說事、有話就說”。當天村干部值班接待,群眾如未能到場,還可將事項寫在村辦公室門口的“說事欄”中,干部會及時處理。
2005年4月中旬,包德山說干就干,用紅紙寫下十幾張公告:“告示 各位村民:村黨支部決定每月4號、14號、24號為‘說事日’,村干部在村辦公室等你來說事,大家有話就說,我們用心去辦!彼T摩托車將公告貼在各灣子醒目處。
村民樸實,對黨組織充滿信任。第一個“說事日”,包德山就接待了10多人,反映的問題既有共性的,也有個性的,他都仔細記錄、盡快解決。隨后,村子逐步規范了“逢四說事”的內容安排、接待流程、問題登記、責任分工和反饋機制,形成了制度化的民意溝通渠道。
淮河鎮把辦公桌搬到群眾家門口
變化啟迪的拓展:“逢四說事、包村聯戶”
到2006年初,包德山帶領黨支部一班人組織群眾完成了1200畝村級茶場改造,建成9個水產養殖基地,村集體收入突破15萬元。水庫淹沒區13名村民進入全力鑄造公司就業,水泥路實現“灣灣通”,山、田、塘全部完成競標確權與劃界,30多名原“黑戶”補登戶口并分得田地。冬季,各村組成立了以黨員為主的巡邏隊,有效管控森林防火、取暖安全與防盜問題。一年多來,全村未發生打架斗毆或縣級以上上訪事件,徹底擺脫了落后混亂的局面。
這一轉變引起了當時的隨州市委黨校相關負責人詹家安的關注。2006年9月,他在柳林鎮開展調研時,深入院子河村了解變化。包德山表示:“我們就是在黨的領導下,讓老百姓有話就說、有事就辦。”詹家安認為“逢四說事”與“楓橋經驗”高度契合,體現了堅持黨的領導、群眾路線、基層自治和就地化解矛盾四個關鍵。他經一個月調研、訪談上百村民并進行跨村比較,向市委提交首份調查報告,率先在黨校開展相關教學。
柳林鎮黨委早在2006年3月就系統總結院子河經驗,歸納為“逢四說事、有話就說”實踐機制,具體內容包括“一簿兩卡三公開五明確十項事”。為進一步推廣并強化黨的領導作用,鎮黨委拓展提出“逢四說事、包村聯戶”,推動干部主動下沉聽取民意,實現從“群眾找干部”到“干部訪群眾”的轉變。
新機制要求黨委班子成員建立村黨建聯系點,實行“1+5”包村聯戶:53名鎮干部及部門負責人常態化聯系12個村(社區),每人結對5類典型戶(困難、鄉賢、產業、信訪、新業態戶),繪制“民情五色圖”,執行“月入一戶、季訪四圈”制度,開展“四下四上”活動:結親交友走下去、痛點堵點摸上來;黨委謀劃明下去、群眾建議收上來;政策法規送下去、監督反饋帶上來;進展動態傳下去、環境安全梳上來。同步建立電話“日聯”、田埂“周訪”、清單“月結”機制,實現從“坐堂問診”到“上門巡診”的轉型。
一年后,柳林鎮實現無縣級以上上訪、無刑事案件,派出所接警量從568起降至361起。至今仍保持無惡性刑事案件、無進京赴省上訪、無邪教活動紀錄,民事訴訟萬人成案率全市最低,群眾安全感和滿意度達99.5%。
2007年4月,時任省委副書記張昌爾調研肯定“逢四說事”是踐行群眾路線、深化基層自治、化解矛盾的有效做法。同年8月,隨州市委號召全市學習該經驗。2008年5月,隨州市在柳林鎮召開現場會,將“逢四說事”明確為“暢通言路、加強管理、優化服務、促進和諧的一整套工作機制”。
尚市店社區“管得寬”志愿服務隊
推廣催生的完善:“逢四說事、全景應用”
2009年7月,新隨縣自曾都區劃設部分鄉鎮正式成立。同年,發源于此的“逢四說事”機制,經過四年多探索推廣,逐漸成為基層綜合治理的一張亮麗名片,被隨縣縣委、縣政府視為維護平安穩定的“傳家寶”。2010年3月,該機制被納入年度績效考核,縣委、縣政府明確將深化“逢四說事”、建設縣鎮村三級說事室、推行包村聯戶“三萬六進”等作為重要考核內容,推動制度不斷完善、解事質效持續提升。
至2010年底,全縣20個鎮及國營農場、開發區、風景名勝區,384個村(居)委會全部建成“逢四說事”室,統一配備臺賬簿冊,商住小區和自然村灣設立2141個“說事點”?h鎮村三級干部主動公開接待時間和聯系電話,全縣3698名干部落實包保五戶制度,通過“結親戚、走親戚”的方式,切實幫助群眾解難題。
黨的十八大以后,隨縣進一步創新“逢四說事”機制,實現三大升級:在時間上,從“逢四說”拓展為“隨時說”;在途徑上,由“點上說、訪問說”擴展為“點上說、訪議說、線上說”;在責任體系上,明確“村管雞毛蒜皮,鎮管疑難雜癥,縣管排雷拔刺”;在工作理念上,推動從“有事解事、事后化事”轉向“防事于無、控制在早、消解在小”。
這一機制始終站穩人民立場,將黨內批評與自我批評的優良傳統融入群眾工作。群眾的意見建議不僅被真誠傾聽,更成為改進工作、優化治理的重要動力。老百姓在“逢四說事”中真正當家作主,積極建言獻策、參與矛盾調解、監督干部作風、推動移風易俗,展現出基層自治的強大活力。
在脫貧攻堅中,“逢四說事”發揮了關鍵作用,群眾暢所欲言,基層情況清晰透明,實現了排查無遺漏、認定無差錯、項目無脫節、幫扶無缺位。在疫情防控中,隨縣群眾自發組成巡查員、勸導員、信息員和志愿者隊伍,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共同筑起牢固的人民防線。
縣委在制度層面劃定框架,各鄉鎮則結合實際大膽創新,涌現出豐富多樣的“微創新”實踐。例如淮河鎮高莊村“板凳會”拉近鄉鄰情感,洪山鎮“三建三聯調”實現“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萬和鎮“五分工作法”確保群眾訴求有人管、管到滿意,均川鎮“五必聯四必訪三必幫”成為干部聯系群眾的必答題。澴潭鎮九里崗村“奶奶服務隊”調解家務、幫助帶娃、和睦鄰里;柳林鎮推出365積分制和三級微信群,激勵群眾參與治理;“明SIR”因傾聽民意、專注平安成為全國典型,“柳小生和林菇涼”抖音賬號傳播火熱鄉風。
“逢四說事”系統回應了新時代基層治理中如何堅持黨建引領、踐行群眾路線、推動“三治融合”、實現科技賦能等重要命題。2019年,隨州市委印發《深化“逢四說事”工作方案》,全面吸納隨縣創新經驗,使該機制從最初的矛盾調解手段,演進為優化基層社會治理的完整實踐體系。
歷經16年不懈堅持,“逢四說事”已內化為隨縣干部的工作傳統和行為自覺。敞開門接待群眾、走下去傾聽民意、實打實解決問題——已成為隨縣干部最基本、最堅實的工作作風。這一機制深深扎根于隨縣的土地,融入廣大干部群眾的血脈,成為推動基層善治、凝聚復興力量的重要載體。
不負時代的奮進:“逢四說事、久久為功”
毛毛蟲幻化成彩蝶,不是物種的變異,而是靈魂的升騰。近年來,隨縣縣委積極推動“逢四說事”工作機制持續升級,構建起以“說事—解事—防事”為核心的基層治理體系,實現從“接訴即辦”到“未訴先防”的跨越,走出了一條具有隨縣特色的善治之路。
“說好百姓事”是基礎。隨縣打造縣、鎮、村三級綜治中心(工作站)“逢四說事”矩陣,整合3330111綜治熱線、“平安隨縣”微信公眾號等渠道,結合“包聯管”“五必聯四必訪三必幫”機制,讓群眾“有話有處說、有事隨時說”,實現民意表達“零門檻”、訴求反映“無障礙”。
“解好矛盾結”是關鍵。隨縣推動矛盾調解從“單打獨斗”轉向“協同作戰”,實現“小事隨時解、大事專題解、難事聯合解”。通過“政法攏堆、部門協同”,推動屬事單位解事結、屬地單位解心結,實現政策用足、關懷到位、法治兜底。截至目前,全縣訴前調解成功率達17%,現發矛盾糾紛化解率達98%,重大積案化解率更是高達99%。
“防好風險點”是延伸。在“說”與“解”的基礎上,隨縣將更多治理資源投向風險預防。建立“每日研”機制,開展“五情”研判捕捉風險苗頭;依托“村村響”宣傳政策、引導輿論;“分片巡”實現駐村輔警編組巡邏常態化;“節點裝”讓6.7萬余路視頻監控守護百姓安寧;“應急組”推動村社最小應急單元全覆蓋;“一網通”實現信息事項一平臺流轉,基層治理正朝著更精準、更高效的方向邁進。
2024年3月,浙江省紹興市委黨校副教授、紹興市“楓橋經驗”研究室常務副主任劉開君專程赴隨縣調研后提出,“逢四說事”與“楓橋經驗”一脈相承,且在實踐內容和方法上更具系統性和可復制性,是新時代“楓橋經驗”的深化與拓展。
如果說“逢四說事”是基層治理之“矢”,那么綜治中心就是那張強弓硬弩。今年4月30日,隨縣綜治中心完成迭代升級,整合20多個部門、50余名骨干集中辦公,設立引導受理區、多元化解區、指揮調度區三大功能板塊,實現從“信訪接待”到“矛盾調處”再到“綜合治理”的三步跨越。12個行業調解委員會、7名專職調解員、183人的縣級專家調解團進駐中心,群眾可“點單”調解,基層可“求援”處置。法院、檢察院、公安、司法等部門內設機構整體入駐,實現“訴訟服務+法律咨詢+檢察聽證+速裁仲裁”一站式辦理,群眾揪心事“一門終結、不再折騰”。
在運行機制上,隨縣創新“一長一群一刻一會一報一函”模式,由政法系統班子成員輪值帶班,依托釘釘群實時聯動、每日會商研判,全面落實“一刻響應制”——中心指令發出,相關負責同志15分鐘內到位,今年已快速處置事項120余件,響應率100%。此外,推行“先排獎勵制”激勵主動排查,實施“風險分級+四色督辦”分類化解矛盾糾紛,B級事項按期化解率已達96%。
一串數字折射治理成效:目前,隨縣132個村(社區)連續五年實現無刑事案件、無邪教、無訴訟、無縣級以上上訪,占全縣村社總數近三分之一;2023年以來,全縣刑事、治安案件發案量連續兩年下降超10%,群眾安全感和滿意度持續位居省、市前列。
2025年2月,省委常委、政法委書記王林虎在隨縣調研時強調,要進一步總結推廣“逢四說事”經驗,強化黨建引領,提升基層效能,筑牢平安根基。
隨縣正以“逢四說事”為支點,持續探索基層治理新路徑,用實實在在的成效書寫為民安民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