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產業創新發展研究院(以下簡稱“武創院”)的一間實驗室里,幾位年輕人正俯身調試一套微創心肌旋切系統。
不遠處,另外一支團隊正在演示電站巡檢運維機器人如何“一眼識別”設備異常。而在武創院的共享實驗室,展示的高產高蛋白玉米的蛋白質含量已經從8%提升至12%。
這些畫面,不是科研單位的內部展演,而是“活力中國調研行”百余名央媒記者近日在武漢創新一線看到的真實場景。
參加2025年“活力中國調研行”湖北主題采訪活動的記者在武漢產業創新發展研究院。 記者記者何曉剛 攝
沒有橫幅標語,沒有匯報材料。有的,只是產品本身、技術對話和創業者眼里的光。
一位央媒記者在采訪本上寫下:“這里不僅是孵化器,更是未來產業的策源地!
提升創新能力
5800家高新企業共享“國之重器”
東湖科學城,四年前規劃出爐時,許多人還說不清“科學城”到底長什么樣。
如今再訪,輪廓已清晰。
造型獨特的“光谷科學島”上,深部巖土工程擾動模擬設施正在進行安裝調試,今年底即可實現試運行?偣こ處熇钚〈捍蛄藗比方,“它就像一副能看清地下幾千米的‘超級眼鏡’,模擬極端地質條件,為川藏鐵路、能源物質開采等‘深地工程’探路。”
這不是孤例。
隔壁,精密重力測量研究設施、脈沖強磁場實驗裝置已投入運行;高端生物醫學成像設施、脈沖強磁場實驗裝置優化提升項目正加緊調試;國家作物表型組學研究設施年底即將動工。
它們有個共同的名字:“國之重器”。
它們不孤傲。
12家全國重點實驗室、6家湖北實驗室、超280家省級以上研發機構在此交匯。光谷地區16萬家企業、5800家高新技術企業、173家國家級“專精特新”企業,成為這些裝置最活躍的“用戶”。
一批青年科技工作者相聚在“馬蹄蓮”下。(資料圖) 記者高勇 攝
科研不再鎖在深閨,而是從規劃之初就帶著“應用相”。
激活創新基因
“科技淘寶”半年促成1.7萬項目“聯姻 ”
實驗室成果不夠成熟,企業不愿接;初創團隊缺乏資金,不敢試。科技成果轉化,最難是“中間段”。
武漢正在嘗試“填谷”。
武創院內,一株“科創之樹”象征著創新力量正蓬勃生長。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團隊所在的實驗室中,科研人員正加緊調試低空飛行器的智能控制系統。兩年時間,團隊從10人擴展到三四十人,年訂單翻了近5番。
“我們來武漢,不僅是看中區位,更是因為這里的創新機制!蔽鋭撛嚎盏匾惑w智能交通研究所執行所長邰鑫來說。
他所說的“機制”,是武創院探索的“撥轉股”模式——前期用財政資金支持研發,成果成熟后,資金轉為股權。既解決了團隊初創期“無米之炊”,也實現了財政資金循環利用。
武創院副院長王慧中介紹,目前,這一模式已推動超1000項成果落地,培育企業400余家。
中試,是另一道坎。
在光谷生物城,鼎康生物醫藥車間里,生物反應器全速運轉,環境參數嚴格控制。樂普生物的抗腫瘤藥“普特利單抗注射液”,從這里走向市場,全程只用18個月。
如今,武漢已建成16家概念驗證中心、20家中試平臺。它們像一座座“橋”,連通實驗室與生產線。
但光有橋不夠,還得有“牽線人”。
今年初,武漢庫柏特科技在開發智能藥房機器人時,遇到“抓取”難題。他們在湖北科創供應鏈平臺上發布需求,很快匹配到武漢工程大學機器人團隊。三個月,補藥效率提升到800盒/小時。
現在,藥師只需掃描取藥單,機器人自動揀藥、發藥,精準高效。
這個平臺已吸引11.3萬用戶,發布需求6萬條,成功對接1.7萬項。上半年,武漢市技術合同成交額達1499億元。
武漢產業創新發展研究院內景。 記者何曉剛 攝
厚植創新土壤
100元工位孵出3億元估值
在湖北青創園(光谷)示范園,環島生物科技(武漢)有限公司憑借動物生理無線遙測系統突破國際監測難題,團隊三年間從3人發展到估值3億元的瞪羚企業。“園區月租100元一個工位,還幫我們對接高校招聘!奔夹g總監王雪峰說。
武漢謙達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王杰接過話頭,“園區不僅便宜,還幫我們對接青創貸款和大賽資源,讓技術落地更穩、更快!
目前,青創園已孵化企業254家,帶動就業超2500人,培育國家高新技術企業39家。
蘇超超的創業故事,是另一個樣本。
他在武漢理工大學讀書期間獲得天使投資,創立所見科技有限公司,研發出AI服裝定制平臺。今年平臺總交易額已超2億元。
他在朋友圈寫道:“十年前,我在理工大起步;如今,更多優秀創業者正在這里嶄露頭角!
人才吸引人才,生態滋養生態。
中國科學院院士徐紅星點出關鍵,“人才不僅看工資,更看重事業平臺。”
通過“3551人才計劃”,武漢引進了4名諾貝爾獎得主、85名頂尖科學家。光谷研發投入強度達10.5%,約是全國平均的4倍。
從美國來漢的鼎康(武漢) 生物醫藥有限公司副總裁托馬斯伸出兩個大拇指,“這里街道干凈、鄰居和善,非常有安全感。我們正在做世界一流的藥企!
金融“活水”也在悄然浸潤。
今年3月,“漢融通”平臺完成首筆全線上“政銀擔”業務,青年創業者可一站式融資。截至目前,平臺已入駐企業及個體戶29.5萬戶,累計促成融資4218億元。
央媒記者一行在武漢產業創新發展研究院采訪。 記者何曉剛 攝
記者手記:
三鏈共舞,城與人興
武漢的創新故事,沒有宏大敘事,只有細碎真實。
它是一個工位月租100元的青創園,是18個月從實驗室走到生產線的抗癌藥,是3個月解決技術瓶頸的供應鏈平臺,是年輕人在朋友圈感慨“武漢真的變了”。
創新鏈、產業鏈、人才鏈,不是三條孤立的鏈,而是交織成網、彼此成就的生態。
在這里,大科學裝置不再高冷,它們成為產業創新的“共享儀器”;中試平臺不再是空白,它們填平了實驗室到市場的“死亡谷”;創業者不再孤單,他們在一個工位、一筆貸款、一次對接中,感受到城市的溫度。
從“一束光”到“滿天星”,從“國之重器”到“萬眾創新”,武漢沒有刻意追求“鏈”,卻讓“鏈”自然生長、彼此鏈接。
當創新不只是論文和專利,而是可感知的產品、可觸摸的生活、可期待的未來,那么,一座“近悅遠來”的創新創業之城將自然生長。
——這或許就是武漢給出的答案。
(長江日報記者馮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