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41個教師節到來之際,中央宣傳部、教育部向全社會公開發布2025年全國“最美教師”,中國工程院院士、武漢理工大學教授姜德生光榮入選。
姜德生深耕教壇,是走在前列的教育者和光纖傳感新技術的領軍者。他打破國際壟斷,攻克光纖傳感最核心器件,開創光柵傳感網絡技術,首創光纖傳感研發到應用全鏈條技術體系,為C919大飛機、深中大橋等大國重器植入“傳感神經”,被譽為“帶來了監測領域里的一場革命”。他用科技自立自強鍛造出我國材料學科獨有的世界名片,建成該領域唯一國家級創新平臺和最大人才培養基地,在三尺講臺和工程科研最前沿,用教育家精神和科學家精神滋養著青年學生,帶領團隊搏擊在光纖傳感技術的制高點,指引他們成為各領域的“智能脊梁”;把科學精神和創新種子撒向中小學生,點亮他們科技強國的夢想。
50載教學科研生涯中,他被授予“全國優秀教師”“全國先進工作者”等榮譽稱號,獲得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2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1項等多項獎勵。他是不懈的追光者,追逐的是光纖傳感技術突破;也是溫暖的發光者,照亮的是學子們的前進方向與強國夢想。
守護大國重器,做永不停歇的追光者
光纖傳感本質安全,可靠性高,對大國重器意義重大,但關鍵器件長期被國外壟斷。姜德生帶領團隊從解決實際問題出發,開啟了光柵陣列傳感技術研究新紀元。
服務國家需求,研發我國第一個光纖傳感器。1978年,國門初開,高樓崛起。臺風襲來時,高樓會發生多大的位移?高層建筑國家標準的制定離不開這個重要數據。姜德生敏銳地捕捉到利用光纖抗電磁干擾的優勢,不僅能預測臺風的來臨,還可能開辟一個全新的領域。他把一間石棉瓦蓋的庫房當成自己的實驗室,在1978年研制出我國第一個光纖傳感器――光纖風壓計。這讓他一鳴驚人,因為“光纖傳感器”這個名詞才剛從國外傳入中國不久。1981年,他研制的光纖風壓計在廣州白云賓館測試成功,成為全國首個光纖風壓傳感技術的成功案例,為我國高層建筑風荷載設計標準提供了依據。
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研發重點領域重大工程火災報警系統。油庫火災一直是姜德生的一塊心病,他下決心要開發出光柵火災報警裝置,避免重大火災的發生。經過幾百個日日夜夜的攻關,他帶領團隊終于在全國率先研制出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光纖光柵感溫火災報警技術與系統”,并投入國家油庫工程使用。2007年春季,某戰備油庫一座10萬方大型油罐三次雷擊著火,他研發的火災報警系統及時報警,避免了災難性損失。
2006年6月,陜西秦嶺終南山隧道火災報警工程進行國際招標,一時成為當時世界矚目的“擂臺”新聞。姜德生團隊的火災報警裝置,解決了20公里長距離無中繼的世界難題,報警反應時間只需不到20秒,每公里的建設成本只有國外產品的1/3,以技術第一中標。此后,國外同類產品逐步退出中國市場。
截至目前,光柵火災報警系統裝備了我國全部戰備油庫和90%以上大型商儲油庫、3萬公里隧道、港珠澳大橋等世界級特大型工程,為國家安全和國民生活提供保障。
只要是對國家有利,能保障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都義不容辭地進行研發。長期以來,光纖傳感很多關鍵的器件被國外壟斷,光柵波長信號解調的一個核心器件大約2萬美元一支,當我國提出以較低的價格批量買該產品時,遭到拒絕。這樣被別人“卡脖子”的憋屈,讓姜德生下定決心自己帶隊研發。經過三年攻堅,他研制出性能更優,成本更低的核心光器件,在石化、交通、大型土木工程、水利、水電、橋梁等領域得到廣泛應用。
姜德生致力于將原創科技成果轉化為新質生產力,推動光纖傳感產業化發展。積極促進光纖傳感技術的標準化和產業化,編制光纖傳感領域第一個國家標準。與團隊開發了七大類30余種光纖傳感器,形成了具有我國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光纖傳感成套生產技術與裝備,打破了公路隧道等領域進口產品一統天下的局面,極大降低了建設成本。
近年來,姜德生著力攻關新一代大容量光纖傳感網絡核心技術,取得了世界領先的創新成果,首創單纖超幾十萬個光柵傳感網絡系統在機場智能跑道,以及智慧管網、智慧高速、智慧地鐵等多個國家戰略任務和重大工程中成功示范應用,為世界智能交通、智慧監測等多行業智能化轉型提供“中國方案”。2024年6月30日,深中通道正式通車,姜德生院士團隊聯合中交二航局將光柵陣列傳感光纖植入深中大橋主纜內部,在世界上首次獲取了3000米主纜全域范圍內部的溫濕度場分布及其變化,為纜索智能化升級轉型提供關鍵支撐。
站穩三尺講臺,做躬耕教壇的傳光者
姜德生始終保持對教學的熱忱,他把科研成果轉化為教育教學內容,為教學提供永不枯竭的活水源頭,他悉心培養的10位博士后、50多位博士、百余名碩士,已經成為各行業智能化升級轉型的引領人才。
推進科研成果進課堂進教材,培育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能力。光纖傳感技術是上世紀70年代末提出的概念,是一項不斷迭代、快速發展高新技術,姜德生率先開設了碩博士課程《光纖傳感技術》《光電子電路》。當時沒有現成的最新教材,他就把最前沿的技術理念、產業發展的最新動向和第一手科研成果編成講義,帶上三尺講臺,充實教學的內涵,推進科研反哺教學。
他編著教材《智能材料器件結構與應用》,在國內率先系統性講述了光纖智能材料與器件的理論及應用。該教材被列入“九五”國家級重點教材,是該領域具有開創性的集大成之作,被全國多所重點高校使用。
在課堂上,姜德生以其深厚的學養和獨到的見解,總能點燃學生的求知熱情。范典博士回憶,姜老師授課深入淺出,將最前沿的光纖傳感知識轉化為一個個生動的應用案例,學生們不僅聽得入神,更在潛移默化中深受啟發,科技自立自強的信念由此在心中悄然生根、堅定如磐。
在工程科研的最前沿,言傳身教“將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除了第一課堂育人,姜德生還經常親自帶著學生深入隧道、橋梁、港口、水電等系列世界級工程一線,開展實踐教學。
在解決煤礦安全監測的項目中,他多次下礦井到工作面實地指導實驗。有一次,他乘升降罐籠下到200米深礦井,再蹲騎“猴車”乘纜索下行至巷道,繼續徒步行走將近2公里才到達工作面,行走途中不時能聽到煤巖斷裂的聲音,還能看得見瓦斯氣體涌起的水泡,非常危險。據礦領導介紹,該礦經常跟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進行技術研究,但通常都只是科研助手和研究生們下到作業現場,姜德生是該礦第一個到掘進作業現場的院士。姜德生以最前沿的工程現場為課堂,為學生樹起了嚴謹求實的治學標尺,更鑄牢了科技報國需扎根一線的信念根基。
科技成果轉化支持平臺建設,拓展優化教學資源。姜德生研發的系列光纖傳感產品得到了國家高度重視,先后批準建設光纖傳感技術工業性試驗基地、光纖傳感器國家高技術產業化示范工程、光纖傳感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光纖傳感技術與網絡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他把學校對其成果轉化的獎勵資金用于科研平臺建設,把那個剛成立時只有3人的研究小組和當初的石棉瓦庫房,逐步擴建成為全國最大規模的,集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產品開發于一體的國家級創新平臺。這個上萬平米的平臺成為該領域最大的人才培養基地,每年培養出碩博士研究生50余人。
堅守立德樹人,做甘于奉獻的發光者
姜德生從教50載,如今雖年過七旬,仍堅守在學科建設、人才培養一線!耙鄮熞嘤选薄按髱燂L范”“一個純粹的老師”是學生們對他的評價。
姜德生回憶,自己初中畢業于武漢六中,學習成績名列前茅,但沒有錢交學費。班主任張老師知道后,悄悄給他交了5塊錢,才把畢業證領回來。后來下放農村時,別人都是從家里拿錢,他是在農村掙了一點錢,回來就還了張老師5塊錢!爱敃r還帶了些土特產表示感謝,這件事讓我銘記一生,一直都心懷感恩,所以現在我的學生有困難,我也會義不容辭地幫他們!
甘為人梯,推動帶領一批學科和人才快速成長。光纖傳感學科交叉特征突出,姜德生主動與材料、信息、機電、土木、交通、安全應急等多學科交叉融合,帶動相關學科高質量跨越式發展,推進材料學科建設成為“雙一流”學科。大飛機制造是國家重大戰略任務,大飛機研制、生產和運營中需要把傳感器植入于復合材料內部,對復合材料構件性能與健康狀況進行檢測,是國際公認的前沿關鍵技術。中國商飛認為光纖傳感是目前唯一可用于該領域的技術,姜德生受邀參加“大飛機先進材料創新聯盟”,組織帶動多學科交叉融合發展,培養了一批青年人才。
姜德生在光纖傳感領域深耕多年,2007年被遴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成為學校本土培養的第一位院士。十幾年來,在他的影響帶動下,為學校和學校重點服務的行業領域培養多位院士和高層次人才。學校張聯盟和傅正義被遴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畢業生彭壽成為中國建材玻璃行業目前唯一一位院士,十幾位學科發展帶頭人入選國家杰青或長江學者。學校信息學科第一位國家杰青楊明紅教授說:“我剛回國時,面對項目、團隊和平臺等方面的困難一籌莫展,在姜老師的大力支持和精心指導下,才走上正軌,取得現在的成績!
姜德生70多歲仍奮斗在科研一線,內部的技術交流、方案評審、項目驗收,他事必躬親。但是在成果和榮譽面前,他退居幕后,幫助一大批年輕學者成長為工程領域獨擋一面、帶領團隊的專家型人才。
扶掖后學,為學生指引奮斗方向。童杏林教授是姜德生培養的博士后,他說如果沒有先生對學生扶一程送一程,他可能會迷失自己科研的方向,喪失科學探索的動力。童杏林一度感到非常迷茫,姜德生發現后找他語重心長談心給予鼓勵并指出努力的方向,根據童杏林學科背景,安排他負責可調濾波器產品的研發工作,親自全程全面指導。經過近兩年攻關,該微型光電產品性能超越了國外產品,打破國外企業對該類產品壟斷。此后,童杏林在國家載人航天、大飛機發動機和600公里/小時的高速磁懸浮等國家重大工程領域傳感監測等方面做出了更多成績。
博士李盛在多次智能纜索現場檢驗失敗后,郁悶地給姜德生發了條短信“沒搞成,又失敗了”。很快,姜德生回了信息,“失敗不要緊,出差回來盡快一起總結改進!蓖逼瓶蒲泄リP的最后一層窗戶紙,盡管需要靈感和運氣,但也離不開耐心和支持。在姜德生的科研方法指引與鼓勵支持下,李盛負責的智能纜索研究工作終于迎來了核心技術突破,并成功應用于多項實際工程,還獲得了國家專利優秀獎。
傳播科學精神,做科技強國的筑夢人。姜德生熱忱將科學精神、科學思想、科學知識和科學方法傳遞給青少年,鼓勵孩子們講科學、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點亮孩子們的科技強國夢想。
他倡議武漢理工大學附屬小學成立“少年科學院”課外實踐活動基地,并擔任科技校外輔導員,與孩子們開展“大手拉小手”交流活動,小學生們也走進了院士辦公室,聽他深入淺出講解光纖科技背后的故事,在心中種下熱愛科學、為國爭光的種子。
姜德生時常到中學課堂和青少年科學營,鼓勵同學們打牢學習基礎,學會獨立思考,培養高尚人格,堅定愛國信念,用科技之光引領青春夢想。
73歲高齡時,還到學校對口支援的西藏大學,在海拔3650米的講臺上分享他對人生之路、科研之路、育人之路的初心與感悟。他幾十年如一日為本科新生做專題講座,每次座位“秒光”,線上同步直播吸引海內外超過3萬人次觀看。他通過人民網線上思政大課向廣大青年學子分享自己追光逐芯,守護大國重器,致力給光纖傳感系統裝上“中國芯”的科研經歷,鼓勵他們勇擔建設科技強國、實現中國夢的神圣使命,找到心中的“光”,全網播放量超過380萬次。他引導大學生既要注重科學精神也要培育人文素養,以人文滋養科技,以科技護佑人文。教導同學們要在掌握通用技術的前提下,增強學科交叉意識,形成自己的獨特優勢,贏得學習和工作的主動權。
建黨百年時,姜德生寫下一首七言詩歌:“歷百年崢嶸滄桑,譜華夏雄渾樂章。鑄國強民富永盛,成中華復興夢想!奔埗糖殚L,這首詩里,飽含他道不盡的家國情懷。
姜德生用光纖傳感守護大國重器,用科技之光點亮強國之夢,用愛心智慧培育莘莘學子,用遠見卓識、辛勤耕耘、低調謙和詮釋為師之道。他塑造的“成于創新、立于應用、勝在交叉、貴在堅持、不懈追求”理工光纖精神,引導無數光纖人接續奮斗,將“國之大者”代代相傳。
(長江云新聞記者 吳寶洪 通訊員 關帥鋒 謝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