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德生(左)指導學生做實驗。 (武漢理工大學供圖)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文俊 通訊員 謝小琴
躬身大地,以光纖傳感測量世界;仰望星空,用科技創新服務祖國;深耕杏壇,潛心培育時代新人……在第41個教師節到來之際,中央宣傳部、教育部公布了2025年全國“最美教師”,76歲的中共黨員、中國工程院院士、武漢理工大學教授姜德生榮列其中。
作為與共和國同齡的“大先生”,姜德生是我國光纖傳感新技術的領軍者。幾十年來,他始終堅守教書育人一線,帶領學生下煤礦、進隧道,言傳身教“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培養出多位高層次人才。其中,3人成長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十余人入選國家杰青或長江學者。
半個世紀“追光”不止
1978年,一場12級臺風登陸廣州,很多電器設備受到電磁干擾而癱瘓。姜德生敏銳覺察到,利用光纖抗電磁干擾優勢,不僅能檢測高層建筑安全,還可能開辟一個全新的領域。1979年,在一座石棉瓦蓋的簡陋實驗室里,姜德生研制出我國第一個光纖傳感器——光纖風壓計,并于1981年在廣州白云賓館測試成功。此后數年,他帶領團隊在全國率先研制出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光纖光柵感溫火災報警技術與系統”,裝備了我國兩萬公里隧道、90%的油庫火災安全監測領域。
坐冷板凳、啃硬骨頭,姜德生打破固有觀念,在一根光纖上做出幾十萬個傳感器。新一代大容量光纖傳感網絡核心技術攻關,為石油化工、智慧交通、土木工程等領域監測,提供了世界領先的解決方案,成為眾多行業轉型升級新引擎,實現我國光纖傳感從跟跑到領跑的歷史跨越。
半個世紀“追光”不止,姜德生始終心懷國之大者。2024年6月30日,深中通道正式通車,姜德生院士團隊聯合中交二航局將光柵陣列傳感光纖植入深中大橋主纜內部,在世界上首次獲取了3000米主纜全域范圍內部的溫濕度場分布及其變化,為纜索智能化轉型升級提供關鍵支撐。
培養多位院士和高層次人才
光纖傳感技術是一項不斷迭代、快速發展的高新技術,姜德生率先開設了碩博士課程《光纖傳感技術》《光電子電路》。沒有現成的最新教材,他就把最前沿的技術理念、產業發展的最新動向和第一手科研成果編成講義。他親自帶著學生深入隧道、橋梁、港口、水電等系列世界級工程一線,開展實踐教學,以最前沿的工程現場為課堂,為學生樹起了嚴謹求實的治學標尺。
武漢理工大學信息學科第一位國家杰青楊明紅教授說:“我剛回國時,面對項目、團隊和平臺等方面的困難一籌莫展,在姜老師的大力支持和精心指導下,才走上正軌,取得現在的成績!
“長期以來,武漢理工大學材料學科形成了優秀的文化傳統,這為我的科研成長提供了良好的環境。”中國工程院院士、武漢理工大學教授傅正義說,“材料學科的前輩們尤其重視對年輕人的培養,所以我20多歲就作為項目負責人承擔了國家863項目,30多歲就獲得了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的支持。這些重要的發展節點,是我能夠快速成長的關鍵!
姜德生為武漢理工大學培養了多位高層次人才。其中,張聯盟和傅正義被遴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畢業生彭壽成為中國建材玻璃行業目前唯一一位院士,十幾位學科發展帶頭人入選國家杰青或長江學者。
被5塊錢改變命運的發光者
作為院士,多年來,姜德生始終堅持為本科生授課,年過70歲仍親自編寫前沿講義!耙鄮熞嘤选薄按髱燂L范”“一個純粹的老師”是學生們對姜德生的評價。
童杏林教授是姜德生培養的博士后,他曾一度感到非常迷茫,姜德生發現后找他深入談心,給予鼓勵并指出努力的方向,安排他負責可調濾波器產品的研發工作,親自全程全面指導。經過近兩年攻關,該微型光電產品性能超越了國外產品,打破國外企業對該類產品的壟斷。此后,童杏林在國家載人航天、大飛機發動機和600公里/小時的高速磁懸浮等國家重大工程領域傳感監測等方面做出了更多成績。
采訪中,姜德生深情回憶,自己初中畢業于武漢六中,學習不錯但沒有錢交學費。班主任張老師知道后,悄悄給他交了5塊錢,才把畢業證領回來!斑@件事讓我銘記一生,一直都心懷感恩,所以現在我的學生有困難,我也會義不容辭地幫他們!彼锌。
多年來,他把學校的獎勵資金用于科研平臺建設,當初的石棉瓦實驗室,逐步擴建成上萬平方米的國家級創新平臺,每年培養出碩博士研究生50余人。
“帶好學生是老師最重要的事!边@句樸素的誓言,姜德生用了50年來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