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粒種到一片景,從缺乏信心到踴躍參與,從默默無聞到入選“湖北省鄉村振興示范村”……恩施市崔家壩鎮斑竹園村的蛻變,離不開一支博士工作隊的支持。
2021年7月,中國農業科學院油料作物研究所的博士曾新華、張亮、劉星、李曉飛、曾令益、陳碧云、汪偉兮、陳暢、蘇振,先后接過鄉村振興的“接力棒”,扎根深山。他們用科技叩開山門,以產業點亮鄉村,讓曾經落后的鄉村煥發新的生機。
博士進山:科技良種解“心結”,樣板田里育希望
2021年7月,初到斑竹園村,迎接幾位博士的不是期待的目光,而是觀望與疑慮。
“我們這地,種點老品種油菜,收成就那樣,折騰什么新品種?”“博士能種好地?怕是來鍍金的吧?”村民私下的議論,道出了困境:傳統油菜品種落后、病害頻發、產量偏低,辛苦一季,畝產不過50公斤,收益微薄,大家種植積極性不高。
癥結在于缺乏“良種”與“良法”。工作隊沒有氣餒,他們深知,說破嘴皮子不如做出好樣子。國家級科研院所的優勢此刻發揮出來,他們第一時間向大后方——中國農業科學院油料作物研究所爭取支持,王漢中院士帶領油菜遺傳育種團隊為工作隊提供了千畝基地所需要的種子。
2021年9月,得到種子的工作隊開始繁種基地建設的關鍵一步——育苗。然而,推廣異常艱難。他們盡管磨破了嘴皮子講解新品種優勢,響應者依然寥寥無幾。
關鍵時刻,曾新華作出一個決定:“群眾最講實際,看不到實實在在的好處,說什么都沒用。我們種一塊樣板田給大家看!”
于是,這個博士工作隊挽起褲腿,自掏腰包租下30畝農田,開始種油菜。
從整地、播種、育苗到田間管理,他們嚴格按照科學方法操作,油料所的專家團隊則通過線上線下提供技術指導。烈日下,他們查看苗情;風雨中,他們防治病害。那段時間,試驗田成了他們的第二個家。他們特意邀請村里最初質疑聲最大、最不信服的幾位農戶一起參與種植、管理,讓農戶親眼看到、親自體驗每個環節。
功夫不負有心人。7個月后,樣板田迎來了豐收的時刻。新品種油菜籽顆粒飽滿,畝產高達185公斤,遠超當地傳統品種的產量。收割那天,田邊圍滿了聞訊趕來的村民!爱產185公斤?我以前想都不敢想!”村民譚光卯捏著油菜角果,忍不住豎起了大拇指:“這些博士娃,是真有本事!”
為徹底打消村民“種出來賣不掉”的顧慮,工作隊與村里的農業合作社簽訂協議,建立良種繁育基地,并承諾回購菜籽。有了“良種+良法+訂單”的“定心丸”,村民的種植熱情被徹底點燃。從最初的30畝樣板田,到2022年800多畝,2023年1200畝;從斑竹園村最初10余戶,到全鎮3000余戶參與種植,金黃的油菜花終于在這片曾經保守的土地上絢爛綻放。
鏈上開花:油菜“七十二變”,增值增效富口袋
豐收的喜悅是短暫的。如何將豐收的成果最大化地轉化為農民口袋里的真金白銀,是工作隊思考的更深層次課題。他們的眼光沒有停留在單一的菜籽油上,而是圍繞油菜探索更多增值密鑰。
上游做優“種子芯片”,憑借油料所的頂尖科研優勢,斑竹園村建起了優質油菜良種繁種基地。這里生產的高品質種子不僅滿足本村需求,更輻射周邊區域,將斑竹園村打造成了區域油菜產業的“源頭活水”,2025年生產優質油菜種子8.4萬公斤,為制種農戶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
中游做強“硒品蔬菜”。李曉飛帶領工作隊來到斑竹園村后,敏銳地捕捉到消費升級和市場對健康富硒食品的需求,大力推廣硒油菜薹——“硒滋圓2號”的種植。工作隊深入開展實地調研,對肥料配比進行研究調整,使其在恩施的生態環境中生長速度更快、抗病能力更強、畝均產量更高。
通過“科政企民”(油料所提供科技、鎮政府統籌推廣、市場主體收購銷售、村“兩委”組織種植)的創新模式,打造了千畝硒油菜薹示范基地。小小的硒油菜薹畝產達到1200公斤,畝均收入由原先的1800元提升至4600元。
下游做活“花海經濟”。春天的油菜花海,夏季的向日葵花田,成了斑竹園村最美的風景線。村里連續舉辦多次油菜花踏青活動和向陽花科普活動,配套鄉村音樂會、地攤經濟等農事體驗活動,吸引大量游客前來打卡觀光、消費購物!百p花經濟”紅紅火火,促進文旅融合發展走深走實。
截至目前,當地已舉辦4屆文旅融合活動“向陽花節”,累計參觀游客達到3萬人次。昔日靜謐的山村,變成了熱鬧的鄉村旅游目的地。
這條從“一粒種”到“一碟菜”,再到“一片花海”的全產業鏈,實現從“田間”到“餐桌”,再到“景區”的完美融合,徹底顛覆了傳統農業的價值鏈。
一朵油菜花,經歷精彩“七十二變”,真正實現多元增值。兩年間,斑竹園村油菜及相關產業直接助農增收從千元到5000元以上,村集體經濟收入也大幅增長。去年,僅油菜薹產業就為村集體經濟增收10萬元。
內外兼修:“積分制”活躍山村,文明鄉風潤心田
鄉村振興,既要“塑形”,也要“鑄魂”。在工作隊看來,村民口袋鼓起來的同時,文化生活也要豐富起來,生活環境更要美起來。
針對村里公共環境衛生無人操心、村民參與度不高的老大難問題,工作隊和村“兩委”引入“積分制”管理模式。他們將人居環境整治具體內容,如清理自家庭院、參與公共區域打掃、垃圾分類等,細化為可量化的積分條款,定期考評公示,并用積分兌換生活用品。這一招巧妙地變干部“唱獨角戲”為全體村民“跳集體舞”。
“過去喊破嗓子,現在積分袋子”,村民維護環境衛生的積極性空前高漲,從“要我干”變成了“我要干”。
工作隊不僅是倡議者,更是行動派。一任任工作隊隊員拿起掃把、鐵鍬,從新淌坪組開始,挨家挨戶幫忙打掃衛生、清理堆砌多年的柴草垛和畜禽糞便。他們的行動就是最好的動員令。村民們看在眼里,熱在心里,紛紛加入環境整治隊伍中。清理柴草垛、美化庭院、讓畜禽糞便科學還田……村容村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如今,寬闊整潔的水泥路、錯落有致的農家院、郁郁蔥蔥的景觀、整齊劃一的路燈,構成了斑竹園村亮麗的風景線。
與此同時,文化育村也在同步進行。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豐富多彩,廣場上歌舞歡快;鄉風文明理事會、紅白理事會等引導村民摒棄陳規陋習,推行綠色文明祭祀;“硒都榜樣”評選活動弘揚正能量;村規民約和“積分制”推動形成了崇廉尚潔、文明向上的良好鄉風。
記者手記——
腳步丈量民情 汗水澆灌希望
辛勤耕耘結出累累碩果。斑竹園村榮獲“湖北省鄉村振興示范村”稱號,中國農業科學院油料作物研究所駐村工作隊榮獲“省派駐村工作突出工作隊”表彰。
比榮譽更寶貴的,是他們探索出一條可復制、可推廣的振興路徑:以黨建為引領,凝聚人心;以科技為引擎,破解難題;以產業為核心,全鏈開發;以治理為基礎,美化鄉風;以農旅融合為延伸,拓寬渠道。
這些經驗,凝結著每一位駐村工作隊隊員的心血與汗水。從曾新華、張亮、劉星,到后續接力的李曉飛、曾令益、陳碧云等人,再到如今的汪偉兮、陳暢、蘇振,他們一任接著一任干,一張藍圖繪到底。1500多個日夜的堅守,他們用腳步丈量民情,用汗水澆灌希望,與鄉親們結下了深厚情誼。
在最近的輪換座談會上,老隊長李曉飛動情地說:“忘不了初來時的陌生,更忘不了離別時的不舍。這份融入是汗水浸潤的勛章!倍乱慌ぷ麝犼爢T已經接過接力棒,滿懷信心地踏上新征程。
如今的斑竹園村,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生活富裕的畫卷正徐徐展開,“斑竹園經驗”正煥發更加強大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