堆積如山的舊家電被送上傳送帶,經過拆解、破碎、分離、篩選,最終“變廢為寶”成為塑料、鐵、鋁、銅、電路板等再生原料——在荊門格林美作業線上,每年處理1000萬臺舊家電,占全國報廢家電總量的15%。
這一幕,正是荊門循環經濟發展的生動縮影。
作為湖北省唯一的國家循環經濟示范城市,荊門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瞄準綠色工廠建設,深耕固廢利用,創新發展模式,推動循環經濟從理念到實踐、從試點到示范的跨越。
2025年上半年,荊門市地區生產總值達1292.81億元,同比增長7.3%,其中第二產業增加值652.46億元,增長9.2%。亮眼數據的背后,循環經濟提供了重要支撐。
戰略轉型
從資源依賴到綠色崛起
荊門曾是一座以重化工業為主導的城市。
同時,荊門能源資源特點為少煤、無油、乏氣,卻承擔了石油加工生產、燃煤發電的能源生產重任。所加工成品油中,半數外輸;所發電量,近兩成外送。
這種資源稟賦與產業結構的矛盾,堅定了荊門發展循環經濟的決心。
早在2006年,荊門就開始探索循環經濟發展路徑。2008年,荊門被確定為湖北省唯一的國家循環經濟試點市。之后,荊門又先后獲評“國家循環經濟示范城市”“國家城市礦產示范基地”“國家廢舊物資循環利用體系建設重點城市”。
綠色發展的荊門。資料圖
近年來,循環經濟已成為荊門亮眼的名片。
2024年,荊門主要資源、水資源和建設用地產出率分別達6270元/噸、114元/噸和19707萬元/平方千米,較2020年分別提升16.1%、14%和15.9%;單位GDP能耗較2020年累計降低14.3個百分點;單位GDP用水量較2021年下降32%。主要再生資源回收率達99%,生活垃圾實現100%“零填埋”,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連續6年超95%。荊門循環經濟鏈上企業達262家,實現產值485億元。
作為“中原磷都”,荊門磷礦探明儲量5億噸,每年磷復肥產能在1300萬噸左右,占全國的10%。但每制取1噸磷酸就會產生5噸磷石膏,不僅破壞生態,更浪費土地資源。面對這一世界性難題,荊門迎難而上,全力推進磷石膏綜合利用,走出了一條“以用定產、全鏈治理”的新路。
新洋豐磷石膏綠色建材產業園。資料圖
將磷石膏消納量與新增產能嚴格掛鉤,將荊門磷礦采礦權數量壓減至10個以內;加快建設水溶肥、精制磷酸等項目,推進副產氟、硅資源綜合利用,年減少磷石膏20萬噸,實現產業升級與減廢協同;完成鄂中生態、世龍化工等企業10萬噸工業級磷酸一銨產能置換,同步壓減低端農業級磷銨產能,實現低效產能置換。
近年來,鋰電產業在荊門迅猛發展,2024年總產能達188.6GWh,躋身全國鋰電產業特色城市前三強。廢舊電池回收利用產能達30.4萬噸/年,2024年回收量3.95萬噸,占全國的6%。荊門有6家相關企業,其中2家為國家級新能源汽車廢舊動力蓄電池白名單企業,1家為省級電動自行車廢舊鋰電池綜合利用白名單企業。
體系構建
頂層設計賦能循環革命
荊門高度重視循環經濟發展的戰略規劃與政策引導!肚G門市打造產業轉型升級示范區實施方案》明確提出,要“推動循環經濟產業放大優勢、領跑全國”。到2025年,主要資源產出率比2020年提高18%以上,省級以上園區循環化改造實現全覆蓋。
在政策激勵方面,荊門創新推出稅收優惠:年回收量超50噸企業享受15%增值稅即征即退,目前全市30%工業企業已接入智慧回收平臺。2023年,荊門還出臺《廢舊物資循環利用體系建設實施方案》,投資96億元,推進40項重點任務,打造國內一流的廢舊物資循環利用體系典范城市。
資料圖
2023年11月,荊門在湖北省率先出臺《廢舊電池綜合利用產業高質量發展政策措施》,按每回收一噸補貼50元的標準,2024年累計兌現獎勵資金279萬元。新建年處理廢舊動力蓄電池5萬噸以上項目可獲400萬元設備補助。對于在本地研發、成果轉化并增加企業營收500萬元的發明專利,每項給予500萬元一次性獎勵。
監管體系同樣嚴密。荊門經信、生態、交通運輸、商務、市場監管等多部門開展聯合專項檢查,實現對廢舊電池、電子廢棄物、報廢汽車等全流程監管。今年6月,6部門開展聯合檢查,抽查了廢舊電池回收利用全場景類市場主體共13家。對荊門2家廢鉛蓄電池持證收集單位、40家收集網點、5家汽車4S店、2家鉛蓄電池代理經銷點及21家汽車維修門店開展排查整治,發現37個環保問題,督促完成整改20項。
億緯鋰能。資料圖
今年2月,荊門制訂出臺了《荊門市加快廢舊電池回收利用產業發展實施方案》,提出依托格林美、億緯動力2家龍頭企業,打造全國先進的廢舊電池回收利用示范基地,力爭到2030年綜合利用產能達100萬噸以上,占全國比重三分之一。
政策引領加上體系構建,荊門走出了一條具有荊門特色的循環經濟發展之路。
創新驅動
技術突破+園區模式雙輪發力
面對磷石膏綜合利用難題,荊門創新構建“建材革新+生態修復+高端材料”的增值路徑。
開發出水泥緩凝劑、石膏板、砌塊磚等7大類26種綠色建材產品,2021年以來累計消納磷石膏1006萬噸。2022年以來,荊門磷石膏年均產生量526萬噸、年均利用量325萬噸,建成投產磷石膏綜合利用項目36個,產能1300萬噸,磷石膏綜合利用率與2020年相比增長28.6個百分點,2025年1—5月無害化處理率93.53%。
荊門市意祥機械有限公司。資料圖
企業成為創新主體。新洋豐投資1000萬元與科研院校共建研究中心,建成全國首條“磷礦—化肥—建材”全產業鏈。格林美構建“城市礦山開采+新能源材料制造”體系,年回收鈷資源超過中國原鈷開采量的350%,鎳資源占原開采量的20%以上。意祥機械研發磷石膏智能砌塊生產線,累計申請國家專利62項,年產能可達500臺(套)全自動砌塊成型機。
園區循環化改造100%覆蓋五大省級以上開發區。荊門高新區、荊門化工循環產業園等推進能源梯級利用、水資源循環、固廢綜合利用,形成“隔墻配套”的產業集群典范。億緯動力與格林美一墻之隔,構建了退役動力電池“廢料換原料”的閉環價值鏈。
靜脈產業園則將生活垃圾、建筑垃圾、餐廚垃圾等“城市廢棄物”轉化為資源。園區一、二期項目累計處理生活垃圾94.65萬噸,發電2.89億千瓦時;處理建筑垃圾23萬噸,產出骨料20萬噸、壓制磚8萬平方米。
再生資源回收體系日益完善。2024年,荊門已建成較為規范的大型再生資源分揀中心8個、汽車拆解廠3個、再生資源中轉站73個、證照齊全的再生資源回收網點440個、智能分類設施513個。發展“互聯網+資源回收”模式,荊門已有“小祥愛分類”“蛙哥管家”“滴嘟回收”“產投收”“轉轉”等眾多互聯網上門回收平臺。
荊門高新區鋰電片區。資料圖
今年,荊門將循環經濟納入“4211”現代化產業體系核心賽道,劍指千億產業集群。重點打造電子廢棄物、再生資源、工業固廢和農林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四大產業鏈,以強化其對產業轉型升級的支撐作用。
當前,荊門擁有國家級綠色工廠19家、省級綠色工廠89家,國家級綠色園區2家、省級綠色園區1家。今年1—6月,荊門規上工業企業綜合能源消費量同比下降0.2%,比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速低12.1個百分點。
在荊門,循環經濟如同人體“血液循環系統”,將舊家電、磷石膏、廢舊電池等“城市代謝物”“吃干榨凈”,通過“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閉環模式,成功搭建起連接 “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的金橋。
(記者付永錫 通訊員 趙佳 李曉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