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3日,長江宜昌岸線山清水秀,近年來,我省深入推進長江生態保護修復,長江岸線生態環境不斷改善。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劉曙松 攝)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劉鄲 通訊員 李斌 張穎
綠色生態是湖北的寶貴財富、最美底色。
9月11日,在湖北省政府新聞辦舉行的“決勝收官‘十四五’謀篇布局‘十五五’”系列新聞發布會上,湖北省生態環境廳黨組書記、廳長嚴天文介紹,“十四五”以來,湖北始終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在國家2024年污染防治攻堅戰成效考核中,我省斬獲優秀等次。美麗湖北發展“含綠量”越來越足,支點的生態承載力不斷提升。
全省長江入河排污口整治已完成99.8%
奔涌的長江,橫貫湖北1061公里。湖北是長江干線徑流里程最長的省份,也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核心水源區和三峽庫壩區所在地,肩負著“一江碧水東流、一泓清水北上”的重任。
長江流域水環境問題,表象在水里,根子在岸上,入河排污口是關鍵“閘口”。排查數據顯示,長江湖北段共有12480個入河排污口,只有扭住入河排污口這個“牛鼻子”,才能讓母親河永葆生機活力。
“十四五”期間,湖北加強流域生態環境協同治理,深化19個重點流域聯防聯治。截至目前,全省已完成12462個長江入河排污口整治,整治完成率達99.8%。長江干流湖北段水質連續6年穩定保持Ⅱ類,丹江口水庫水質穩定在Ⅱ類以上,保障了“江湖安瀾、碧水東流、凈水北送”。
“6月30日,星期一,晴。今天,在宜昌江段拍到一只正在經歷蛻皮過程的小江豚!”生態攝影師楊河的朋友圈,用一張張照片記錄著長江“微笑天使”江豚的“幸福生活”。
如今,“魚翔淺底、江豚逐浪”的畫面,已成為湖北的一張亮麗生態名片。背后,是湖北始終扛牢長江高水平大保護政治責任的堅定擔當。湖北深入實施“雙十行動”“十年禁漁”,接續開展十大提質增效行動,長江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得到提升。
眼下的荊楚大地,長江岸線正煥新顏:荊州聚焦岸線整治與生態修復,昔日機器轟鳴的老工業碼頭,蝶變為“荊江風情帶”;枝江濱江公園董市段綠意盎然,這片曾因岸線雜亂、生態退化被市民詬病的區域,如今變為集休閑、娛樂、健身于一體的“城市綠肺”……江與城交融共生,水與人和諧相依,共同奏響“美麗湖北”的動人樂章。
一年多出近一個月的空氣優良天數
“江城夏季的天空多清澈,好治愈!”“能見度絕了!能看到夜空的繁星。”今夏,“武漢藍”成為“頂流”,引來市民爭相打卡、花式贊嘆。
“武漢藍”刷屏,折射出的是湖北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決心與行動。這些看得見、摸得著的變化,化作老百姓心中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天空更澄澈!笆奈濉逼陂g,湖北實施大氣污染治理項目18500多個,淘汰國三及以下柴油貨車3.4萬余輛。大氣質量一路回升向好,2024年國考城市PM2.5濃度較2019年下降15.6%;優良天數比率上升7.7%,一年多出近一個月的優良天數,藍天白云成常態,繁星夜空更璀璨。
湖水更碧綠。190個國控斷面水質優良比例達到95.8%,省控湖泊水質優良比例較2021年提升27.6個百分點,創“十四五”以來最優水平。經過一年多來的強力整治,洪湖“降磷退Ⅴ”成效持續鞏固,水質連續8個月保持Ⅳ類,總磷濃度明顯下降。今年1—8月,梁子湖“水下森林”重現生機。
土壤更潔凈。土壤質量關系百姓的米袋子、菜籃子。如何確保百姓“吃得放心、住得安心”?湖北耕地安全利用率穩定在93%以上,累計完成709條農村黑臭水體治理、16589個行政村環境整治,農村人居環境大幅改善。嚴防嚴控生態環境風險,連續10年未發生較大以上突發環境事件,連續18年保持核與輻射安全零事故。
當下,從鄉村到城市,從湖泊到山林,湖北通過培育“美麗細胞”,全面推進美麗湖北建設。
美麗山川神農架、武當山、大別山峰巒疊翠;全國美麗河湖黃柏河、漳河水庫碧波蕩漾,全國“最美家鄉河”清江美若畫廊,多層次、全域化的美麗系列建設激情高漲,各美其美,美美與共。
湖北區域碳市場累計成交量超4億噸
乘坐地鐵或公交、搭乘新能源車出行、節約用電……這些不起眼的綠色小動作,都能幫你積攢個人碳減排量。今年5月,武漢市民魏英用在“武碳江湖”小程序上積攢的4.5萬克碳減排量,成功抵扣了當月的90元貸款利息。
在武昌區中北路上,銀白色的中碳登大廈格外醒目。2021年7月16日,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開市,湖北是全國七個試點碳市場之一,承擔全國碳市場注冊、登記、結算等關鍵職能的“中碳登”落地湖北。目前,“中碳登”已圓滿完成2個履約周期的配額分配、清繳履約等工作,全國碳配額累計成交6.93億噸,成交金額476.29億元。湖北區域碳市場累計成交量4.18億噸,成交額103.31億元,交易規模居全國第一。
向綠而行,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荊楚大地的發展畫卷上,“含新”“含綠”成色更足。
綠色產業體系日益完善。湖北“51020”先進制造業產業集群持續壯大,節能環保產業鏈規模穩步增長。在武漢,這里聚集了超300家涉碳企業和機構,碳資產規模破千億元,初步形成以資源綜合利用為主,節能、環保、“雙碳”協同發展的產業格局,加快經濟社會發展綠色低碳轉型。
綠水青山漲顏值,金山銀山見價值。湖北正積極探索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轉化路徑,讓好生態變成好產品、好產品賣出好價錢。
依托一庫凈水,北京老字號“北冰洋”和武當蜜桔“牽手”,打造“好水+好桔”的“王炸組合”。谷城縣堰河村,從“靠山吃山”到“養山護山”,如今已發展成為村集體資產超過億元、年接待游客量超過80萬人次的國家4A級旅游景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