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是長江干流徑流里程最長的省份,讓我們跟隨記者行走長江,一同領略融合自然底色與人文特色的立體畫卷。
千里長江千里景。眼前這片水草豐美的長江故道,目前已是全球最大麋鹿野生種群棲息地。湖北用30多年時間,書寫了世界野生動物保護的中國樣板。
記者趙黎黎:在信息指揮中心的大屏上,我們可以看到成群的麋鹿正在悠然自得地午休,當我們把鏡頭放大到55倍的時候,甚至可以看到它們被江水浸潤的皮毛。
荊州石首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處副科長楊濤:我們也埋設了很多探頭。今年我們首次監測到了有一對國家重點保護鳥類,東方白鸛,在這邊營巢。
多年來,湖北堅定不移推進長江大保護,破解“化工圍江”、全面實施“十年禁漁”,推動長江生態環境發生根本性好轉。截至2025年6月,麋鹿種群數量由當初的64頭增加到4500頭;截至2024年,旗艦物種川金絲猴種群數量由800多只增加到1681只;鳤魚等消失多年的稀有魚種重現長江,一幅萬物共生共榮的生態畫卷徐徐展開。
奔騰的江,溫潤的水,涵養了自然,也孕育了燦爛悠久的千年文脈。在長江進入湖北界的第一站巴東,體驗“豌豆角船”的游客絡繹不絕。
恩施州巴東縣文化和旅游事業發展中心主任 詹朝武:纖夫文化是向上、向善、向美的一種約定俗成的東西,我們需要讓它立起來、活起來、火起來。
家住長江邊,先民們最樸實的生活、生產、勞作,都是長江文化的源頭。目前,長江國家文化公園(湖北段)的石家河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等17個項目已列入國家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工程“專精特新”項目庫;屈家嶺等一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成開放,千年遺址、文明印記在當下煥發新生。
文化需要銘記,更需要創新,用現代化的生活方式“點亮”長江。自2017年首航以來,“知音號”已累計演出2400余場,接待全球游客超160萬人次,成為世界讀懂武漢的“第一扇窗”。
湖北大學旅游學院院長余意峰:不斷去創新新的文化形態,挖掘新的文化的時代的精髓和時代的精神。把我們現代的生活方式、現代的產業業態與長江文化緊密結合。
記者趙黎黎:登上甲板長江的美在此刻被光影重新定義,兩岸的樓宇化身巨幅畫幕,江面倒映著流淌的星河,在此刻人們在甲板上翩翩起舞,歷史與現在無縫鏈接,續寫著新時代的長江故事。
(長江云新聞記者 趙黎黎 王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