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時節,盡管大地暑氣蒸騰,但我市田間地頭依舊活躍著科技特派員忙碌的身影,在鄉村振興路上留下堅實的足跡,揮灑辛勤的汗水。
8月25日,蘄春縣劉河鎮胡坪村蘄艾種植基地里,科技特派員、蘄春一兆基艾草科技有限公司經理龔建華蹲在田壟間,手把手指導村民清除艾草地里的雜草。此時的雜草,不僅長勢與二茬艾不相上下,葉片形狀也極為相似!斑@時候不把雜草除干凈,到了收割艾葉的時候,根本就分不清哪是草哪是艾,一旦混在一起,艾的品質就會受影響。”龔建華一邊示范除草技巧,一邊向村民耐心解釋。
▲龔建華(左二)余濤 攝
同日下午,另一位科技特派員孫斌學走進湖北蘄仁堂科技有限公司生產車間,與員工們圍坐在一起,細致交流產品包裝的優化效果。提及孫斌學的幫扶,公司行政總監楊清滿是感激:“他不僅幫我們完成好幾款蘄艾產品的技術改造和包裝升級,還手把手教我們打造了一支專業的電商營銷小團隊,現在公司銷售額每年都以20%的速度增長。”
▲孫斌學(左二)余濤 攝
這些在田間地頭不懼酷暑的悉心指導、車間廠房揮汗如雨的精準幫扶,正是我市推進“科技特派員惠農下鄉行”的生動寫照。
為破解基層農業技術瓶頸,推動科技力量直達一線,我市組織廣大科技特派員深入田間車間“把脈問診”,開出“科技良方”,讓成果惠及萬千農戶。
精準“點單派單”,破解急難愁盼
我市探索形成“科技特派員+示范基地+專業合作社(或家庭農場、農業企業)”的“三位一體”服務新模式,通過建立農業主體“技術需求清單”,實現“企業點單、部門派單、專家接單”,以定制化方案化解農業發展難題。
紅安苕產業的升級,離不開科技特派員、華中農業大學副教授蔡興奎的技術支撐。針對紅安苕無性繁殖導致種苗退化的問題,蔡興奎團隊在紅安縣瑞灃種植養殖專業合作社成立省內首個組培脫毒實驗室,為13個紅安苕品種建立“身份檔案”,年繁育脫毒種苗2億株,使畝產突破2500公斤,較傳統產量翻番;首創“紅薯+馬鈴薯”雙薯輪作模式,在李西村打造300畝示范基地,實現“一年雙收”,畝產值破萬元。2024年,全市紅安苕產值突破47.5億元。同時,團隊還指導合作社建設鄉村扶貧車間,開發薯干、薯粉等深加工產品,打造“雙薯”品牌,延伸紅安苕產業鏈。
湖北衛爾康現代中藥有限公司曾受困于中藥材檢測周期長、成本高且缺乏專業支撐的難題?萍继嘏蓡T、市公共檢驗檢測中心副主任羅新鵬了解公司訴求后,主動將檢測環節“前移”至基地,深入田間與車間摸清質量管控要點,檢測8批次中藥材并出具分析報告,指導企業優化種植加工技術、完善質量追溯體系,全程助力中藥材生產質量管理規范(GAP)認證申報,為企業打開高端市場奠定基礎。
▲羅新鵬(左二)
▲羅新鵬(右二)
▲羅新鵬(左二)
為破解蔬菜產業“春淡”“秋淡”短板,科技特派員、市農業技術促進中心李莎為羅田縣大自然食品股份有限公司量身推廣“早辣椒-快菜-延秋番茄”“早黃瓜-夏豇豆-冬芹菜”等高效栽培模式。500畝基地每畝年均收入近2萬元,比傳統單茬收益提高20%以上,既解決了蔬菜供應斷層問題,又助力企業增收。
一個個“量身定制”的方案,讓農業“痛點”逐一化解。
服務“線上線下”,惠農“無時差”
科技特派員創新服務模式,通過線上數字化賦能與線下實地指導相結合,打破時空限制,讓技術服務隨時可達、精準落地;同時在應急時刻快速響應,守護農業生產穩定。
科技特派員、市農業技術促進中心吳鵬深耕鄉村4年多,以現場會、田間課堂等形式開展技術培訓15次,培訓農民500余人次,培養基層技術骨干16人;搭建“高校+科研機構+企業”合作平臺,為鄉土人才打通從“田埂”到“實驗室”的成長通道。2024年,他帶動8名農民憑技術就業,幫助20戶農戶增收60萬元。同時,他推動建成測土配方施肥專家咨詢系統,農民通過平臺可實時獲取施肥方案、在線咨詢技術難題,實現“數據跑路”代替“農民跑腿”。
科技特派員、市農業科學院張中南利用“i黃岡”APP等載體,組織本院5支專家團隊持續開展《空中大講堂》9場次,圍繞油菜、小麥田間管理,中藥材高效栽培,水產養殖越冬綜合征發生及防控對策等內容,線上培訓3000余人次,覆蓋全市10個農業主產縣區,解決種植養殖、田間管理等問題10余項,助力農戶精準掌握肥水管理、病蟲害綠色防控及倒春寒預防措施等9項要點,實現科技服務從“線下跑”到“線上教”的轉變,讓生產技術更快直達田間地頭。
關鍵節點的應急科技服務更顯擔當。面對高溫干旱等惡劣天氣,科技特派員、市農業科學院高級農藝師常海濱向武穴市銳興家庭農場推薦市農科院自主選育的節水抗旱稻品種“節優804”,種植規模擴大至1300余畝。經他多次田間指導,稻谷產量突破500公斤/畝,畝均增產超20%;在油菜生長關鍵階段,他組織專業技術培訓和現場觀摩會,穩定油菜種植效益,促使油菜單產提高約15%。
科技特派員們與重點主體建立“一對一”幫扶機制!安还苁裁磿r候遇到難題,一個電話、一條微信,特派員總有回應,比家人還貼心!”農戶們的心聲,道出了這份科技服務的溫度與效率。
轉化創新成果,賦能產業升級
科技特派員是連接實驗室與生產線的橋梁,推動成果從實驗室走向田間,變“技術紅利”為“增收動力”。
科技特派員、黃岡師范學院教授何峰為湖北小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攻克黃精籽育苗難題,將出苗時間從12至18個月縮短至40至60天,發芽率超90%,一年生種苗成本降至0.1元/株,讓企業利潤翻番;還指導公司開發白芨美白化妝品,開展珍稀瀕危抗腫瘤蘭科藥用植物繁育體系構建工作,涵蓋種子萌發與共生真菌互作機制、抗腫瘤成分合成調控等多項技術研究。
科技特派員、市公共檢驗檢測中心中級農藝師丁丹圍繞建設“黃岡市茶葉產業研究平臺”,從企業品牌開發、茶標準制定等方面發力,協助企業生產基地自檢室升級市級實驗室,擔任科研團隊技術負責人,持續提升實驗室綜合能力,助力茶葉產業增強市場競爭力。
▲丁丹(中)
科技特派員、黃岡職業技術學院教授戴益剛帶領團隊為黃梅縣星輝蛋雞養殖合作社解決產蛋率不穩定問題,通過調整飼料配方、優化環境調控減少雞群應激等方法,使蛋雞產蛋率保持在90%以上的時間達200多天,蛋雞利用率接近700天,大幅提升養殖效益。
科技特派員、市農科院陳楠博士針對稻蛙養殖中的病害難題,與武漢輕工大學聯合攻關,鑒定歪頭病致病菌并開發中草藥復方,還探索出“光伏+稻蛙”“蛙菜共生”等新模式。
如今,科技特派員“惠農下鄉行”活動已結出累累碩果:優質稻米、特色淡水產品、生豬、蔬菜、道地藥材等產業鏈綜合產值均突破200億元,家禽及蛋制品產業鏈超100億元;累計服務1200余家涉農主體,推廣283項技術,培訓1290名農業人才;組建6家產業技術研究院,建成19家鄉村振興科技創新示范基地、110家科技特派員工作站。麻城菊花、蘄春蘄艾、英山云霧茶、紅安苕等特色產業,成為助力鄉村振興的“黃金產業”。
“接下來,我們會繼續深化科技特派員制度,讓更多科技特派員扎根基層,把先進技術、優質資源帶到田間地頭、企業車間,讓科技紅利惠及更多農戶和企業,為黃岡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貢獻更多力量!”黃岡市科技局黨組書記姜寬表示。
(記者 梅卓慧 通訊員 范瑩瑩 付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