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今300萬年前,青藏高原。唐古拉山脈東段北支霞舍日阿巴山東北麓的冰川滴落下第一顆水珠時,不曾想過自己會變成一條名為“長江”的河流。
這條一瀉萬里、奔騰到海的大江,也不曾想過自己會孕育偉大的文明。而當這條全亞洲最長的河流在一個名叫湖北的省份境內,舒展開長達1061公里的腰身時,也一定沒有預料到,這片土地將如何以楚人的浪漫與堅韌,詮釋自己作為一條江的靈魂。
2025長江文化藝術季的啟幕,當然是文化的盛事,但更是這條大江與一個民族跨越時空的深情對話——她贈予我們的,不只是地理意義的水域,更是一部流動的文明啟示錄。
力量與浪漫的雙重變奏
長江贈予我們的,是雷霆萬鈞的磅礴力量,也是淺吟低唱的浪漫情懷。
長江以奔騰不羈的浩蕩洪流,將“篳路藍縷”的堅韌深深鐫刻進楚人的精神血脈。湖北作為長江徑流最長的省份,把這種力量美學演繹得淋漓盡致,在2025長江文化藝術季上,這樣的演繹更是令人心潮激蕩。如果你走進的是開幕式,4000架無人機在江天之間勾勒出長江三峽的險峻輪廓,數字編鐘與交響樂合奏的《長江四季》,將讓你聽見江水沖破夔門時金戈鐵馬的絕響。但長江的力量從不囿于蠻勇,置身于2025藝術季新增的“璀璨長江”文博系列展中,戰國豬形酒具盒的漆器紋理里流淌著《楚辭》的瑰麗想象,明代鑲紅寶石金冠的鏤空工藝中凝固著《越人歌》的纏綿悱惻,會讓人不禁感嘆,這種剛柔并濟的特質,使長江文化區別于恒河純粹的宗教神秘或多瑙河過度修飾的宮廷優雅,它成就了長江獨步世界大河文明的審美范式。
長江三峽西陵峽湖北省宜昌市秭歸縣水域。新華社發(鄭家裕攝)
長江的浪漫帶著地質運動賦予的野性。當荊楚風情創演秀《激情“神武峽”》開啟時,我們看到的正是這種野性美學的當代表達——神農架梆鼓的粗獷、武當太極的圓融、土家歌舞的熾烈,經由街舞與說說的解構重組,恰如江水在宜昌石牌拐出的那道驚世駭俗的直角彎。這種浪漫不需要萊茵河畔古堡玫瑰的精致包裝,它在云夢睡虎地秦簡的墨跡里,在曾侯乙編鐘的青銅紋飾間,在藝術季“聆聽長江”音樂周《長江組歌》的聲部交錯中,完成著對世界大河文明抒情方式的重新定義。
古老河床上的青春浪花
長江贈予我們的,是布滿化石的古老河床,也是激蕩著創新能量的青春浪花。
徜徉于2025長江文化藝術季,當“簡‘讀’中國”特展中2.5萬枚簡牘展現在人們面前時,我們觸摸到的是與兩河流域楔形文字比肩的文明密碼;但當我們觀賞“跟著微短劇去旅行”優秀劇目時,又清晰地聽見了年輕長江的歡笑。這種古老與青春的奇妙共生,在世界大河文明中堪稱獨一無二——底格里斯河孕育的巴比倫文明已凝固成博物館展柜的標本,而長江文明卻在數字光影中煥發異彩。
07
湖北云夢睡虎地秦墓中出土的家書木牘。新華社記者 肖藝九 攝
湖北珍視著這份饋贈。藝術季期間,高清修復的《洪湖赤衛隊》與15部戲曲電影密集展映,4K技術再現的洪湖浪花與劇場里年輕觀眾的笑淚交織,恰似江水穿越三峽大壩時傳統與現代的壯麗相逢。而M榜榮譽盛典更彰顯這種文化自覺——電影大數據遇上三峽風光,“六公主”直播打卡宜昌岸線,長江正以好萊塢無法復制的敘事方式,向世界講述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邏輯,以此證明其他古文明都在努力保存自己時,長江文明選擇了持續創造自己。
黃金水道與心靈航道
長江贈予我們的,是載滿集裝箱的黃金水道,更是連通華夏心靈的情感航道。
船舶有序通過三峽雙線五級船閘(無人機照片)。 新華社發(鄭家裕攝)
“長江國家文化公園”的建設,本質上是在物理河道之外開鑿精神運河。2025長江文化藝術季上,漢口江灘搭建的臨江水舞臺,武漢長江大橋與二橋間綻放的絢麗煙花,映出的一定是現代都市人得以在鋼筋森林里重獲“唯見長江天際流”的詩意棲居。這種物質與精神的平衡藝術,迥異于亞馬遜河被資本劫持的單一開發模式,也超越塞納河過度文藝的布爾喬亞情調。
湖北深諳此道。
2025長江文化藝術季上,“書香長江”閱讀周發放的數百萬元購書券,“靈動長江”舞臺藝術推出的563場惠民演出,都是對“黃金水道”本質的深刻理解——長江真正的價值不在于運輸多少噸貨,而在于承載多少顆滾燙的心。正如著名作家劉醒龍所言:“長江流經湖北時變得格外深情,因為她知道這里的人會把她的故事唱成民歌,寫成詩篇,而不僅僅是計入GDP的航運數據!
永不干涸的希望之河
站在2025長江文化藝術季的時空坐標回望,長江贈予湖北的何止是長度第一的岸線?她賦予這片土地的是文明對話的底氣——印度尼西亞甘美蘭音樂中有楚腔楚韻的對話,“大河智庫對話”中有匯聚四大洲的學者,而湖北正以長江為媒搭建但丁筆下的“世界之橋”。
2024長江文化藝術季開幕式(資料圖)
長江贈予我們的,是巧奪天工的天然奇觀,也是江濤滋養的生命脈絡,長江更饋贈給中華民族面向未來的密鑰——簡牘展里沉睡的法律條文與電影周展映的AI修復技術,在隔空對話中揭示出:真正的文明傳承不在于膜拜祖先的骨灰,而是要點燃他們未熄的火種。
長江以其萬里奔涌的壯闊身姿,將迥異的地貌串聯成線,從唐古拉山的冰川融水起步,裹挾著高原的凜冽、草原的遼闊、河谷的深邃、平原的溫潤,最終以包容百川的姿態匯入大海,不僅勾勒出中國大地的立體輪廓,更滋養出沿線多樣的文明形態,并改變了中國。長江改變中國的方式如此獨特:她用洪泛區的苦難教會我們“治國必先治水”的哲理,用川江號子訓練我們逆流而上的肌肉記憶,用不拒細流的胸懷賦予我們兼容并包的人格品質,更用洞庭湖的吐納調蓄隱喻中華文明的張弛智慧。
而今,中國改變長江的工程同樣偉大:從“長江大保護”國家戰略到藝術季呈現的“文化長江”,人類正在還給她本應有的尊嚴與榮光。
當《長江之歌》再次奏響時,全世界將看見:這條從雪山走來的江流,正在荊楚智慧的光照下,成長為托舉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精神圖騰。她不再只是地理教科書上的世界第三大河,而是人類文明星空中永不干涸的銀河——恰似屈原在《天問》中用“圜則九重,孰營度之?惟茲何功,孰初作之?”的探尋,長江給出了連接地球與宇宙詩意通道的回答。這份最珍貴的贈禮,正被湖北,被中國,被所有向往美好生活的人們,恭敬地接在掌心,種向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