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襄陽,有一種變化正悄然發生——
那些曾經功能單一、略顯冷清的文化場館
已逐漸轉型為融入市民日常生活的
“城市文化客廳”。
近日,2025年度襄陽市新型公共文化空間優秀案例名單發布。其中,20個文化場館以其“美、好、新”的特質,集中展示了公共文化空間如何從傳統的“功能場域”蛻變為充滿溫度與活力的“生活場域”。
空間之變:從“千館一面”到“千面千韻”
新型公共文化空間的建設,徹底打破了“千館一面”的刻板印象,呈現出多樣化、個性化的發展態勢。比如,襄水源生態公園內的襄水文化館,依托得天獨厚的自然景觀,以新中式建筑風格和通透的玻璃幕墻實現了建筑與自然的交融。
襄水源生態公園內的襄水文化館
六大展區綜合運用裸眼3D、多媒體互動等現代科技手段,為市民打造沉浸式文化體驗空間,成為人們追溯襄水源流與演變的重要窗口。
在樊城沿江大道,由清代“小江西會館”改造而成的襄陽傳統漆器博物館,將文物保護與非遺傳承創新結合。館內不僅系統展示了中國漆藝發展史、各地漆藝作品,還設有非遺手作體驗區與大漆茶空間。游客可在此欣賞精美的漆器,體驗襄陽牌匾髹飾技藝,在古樸幽靜的七進院落中感受傳統與現代的美學對話。
襄陽傳統漆器博物館
散布于城市角落的“文化驛站”,則以“一站一品”為理念,精準對接不同社區人群的需求。高新區文化驛站不僅提供閱讀服務,還經常舉辦沙龍、展覽、講座,成為市民文化生活的新樞紐。
高新區文化驛站
襄陽市圖書館城南分館坐落在鳳凰村,以山水庭院與露天書吧為特色,讓讀者在四季流轉間獲得“春賞櫻、夏納涼、秋觀葉、冬沐陽”的詩意體驗。
襄陽市圖書館城南分館
這些轉變,不僅是硬件的升級,更是服務理念的深刻變革。襄陽市圖書館總分館工作負責人葉艷表示,新型空間要成為人們“愿意來、喜歡待、經常來”的“第三空間”。政府主導、企業參與、公眾協同的多元共建模式,正推動公共文化服務實現品質的躍升和可持續發展。
關系之變:從“被動接受”到“主動創造”
新型公共文化空間最顯著的變化,在于重新定義了人與文化的關系。
宜城五條路創意街區
在宜城五條路創意街區由老糧倉改造而來的空間里,正上演著生動的市井生活場景。街區匯集了運動、辦公、餐飲、商業、教育、兒童娛樂6大產業板塊,可滿足不同人群的多樣化需求。街區IP形象“銀河奧里”,像一顆來自外太空的孵化蛋,寓意為創新、創意、創未來。該項目引入了政府、企業、群眾等多方力量,為青年創業者提供平臺,舉辦各類文化惠民活動,成為共建、共治、共享的典范。
老河口市群眾藝術館突破了“一老一小”的服務局限,開設了形體課、非遺體驗,吸引中青年群體走進藝術空間。同時,藝術館還成立了少兒合唱團,打造優質的藝術實踐平臺。
谷城縣圖書館則借助“共同締造”理念,動員社會力量參與圖書捐贈和服務,廣泛征集讀者意見,使圖書館成為由社會多元力量滋養的“有機生命體”。
星火村革命遺址
目前,這一變革理念也滲入了鄉村。襄州區峪山鎮星火村以紅色資源為核心,打造沉浸式研學走廊,將老宅變為紅色講堂與農家樂,帶動村民主動參與環境整治和旅游業態開發,實現從“要我做”到“我要做”的轉變。星火村黨支部書記朱運成感慨道:“村民主動參與環境整治、美麗庭院創建,有的開辦農家樂,有的發展生態采摘,真正把紅色資源轉化為促進鄉村振興的引擎。”
賦能之變:從“文化場所”到“振興引擎”
新型公共文化空間正超越傳統功能,成為區域發展的新引擎,在文化、經濟與社會等多個維度釋放賦能效應。
在?悼h黃龍觀村,文化驛站創新采用“文化+旅游+商業”的一體化運營模式,取得了顯著成效。這個占地1800平方米的空間,不僅實現了年均接待游客8萬人次,還直接安排了本地20名村民就業,人均年增收5萬元。
谷城縣茶酒文旅生態莊園內的石花酒博物館
谷城茶酒文旅生態莊園以百年釀酒非遺項目為核心,構建“酒+文化+旅游”融合模式,打造集文化傳承、休閑旅游、教育研學與鄉村振興于一體的復合空間。莊園不僅展示了石花酒業150多年的釀造歷史,還通過紅高粱種植基地帶動周邊800多戶農民增收,其中戶年均增收3000元左右,村集體年增收超20萬元,實現了“以文化賦能產業,以產業反哺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理念。
這些新型公共文化空間還在促進文化認同、增強社區凝聚力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棗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通過創新展示方式,讓非遺“活”起來。該館配套有非遺超市、文創銷售區等空間,讓非遺產品走進現代生活。2025年春節期間,該館吸引游客超過3萬人次,酸漿面、葫蘆工藝品、棗陽粗布等文創產品供不應求,形成了“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良性循環。
襄陽市文化和旅游局相關負責人表示,這些空間不僅展示了傳統文化的魅力,更通過創新運營模式,實現了文化價值與經濟價值、社會價值的統一,成為推動城市發展、鄉村振興和文化傳承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