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九月,天朗氣清,江豚逐浪,百鳥和鳴。這幅生機盎然的生態圖景,正是武漢堅持推動生態資源優勢轉化為綠色發展優勢的生動注釋。
“綠色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新質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蔽迥陙,武漢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讓“含綠量”更多、“含新量”更足、“含碳量”更低。
從頂層擘畫的“綠色藍圖”,到生產一線的“綠色實踐”,再到市民日常的“綠色生活”,武漢正向新逐綠,奮力奔跑在高質量發展的新賽道上。
生態修復價值幾何?江夏靈山礦區給出有力答案。
曾經的廢棄礦區,如今“以礦業文化、農田景觀為特色,發展多元生態產業,將廢棄礦區打造為靈山花境公園”。9月10日,自然資源部在國務院新聞辦舉行的發布會上為之點贊。
現在這里年接待游客超百萬人次,年經濟收入總量超1億元。令人矚目的是,其生態產品總值(GEP)躍升至2.58億元,比修復前翻了一番。
靈山的成功并非偶然,它植根于武漢系統性的綠色規劃引領。
“十四五”期間,《武漢市生態環境保護“十四五”規劃》《武漢市應對氣候變化“十四五”規劃》等文件相繼出臺,明確了生產生活方式綠色轉型、生態環境質量改善、城市生態品質穩步提升、現代環境治理體系更加健全四大目標,以及控制溫室氣體排放、提升氣候適應能力等五大任務。
探索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新路子,武漢明確提出“把生態資源優勢轉化為綠色發展優勢”,將“綠色低碳”作為城市發展的前置條件和剛性約束,城市發展建設有了把“生態尺子”。
逐綠向前,先試先行,武漢勇擔十余項國家生態“試驗田”重任,全面實施綠色低碳產業發展三年行動,碳排放權交易、氣候投融資試點、“無廢城市”建設等十余項國家級生態試點任務正在武漢全力推進。
共抓長江大保護,難在一個“共”字。
武漢在全國首創長江跨區斷面水質考核獎懲和生態補償機制,在全省率先探索跨市流域生態補償機制,已與孝感、隨州、仙桃等8個城市簽訂流域生態補償協議。目前,武漢與鄂州、黃岡分別簽訂了長江干流、舉水河、倒水河、沙河流域橫向生態補償協議,實現長江干流武漢段的生態補償全覆蓋。打通區域界限,以流域為治理單元,共抓共治形成合力。
筑牢綠色根基,制度是保障。武漢嚴格落實生態環境保護“黨政同責”“一崗雙責”,出臺責任清單;不斷探索綠色發展考核評價機制、生態補償機制、碳排放權交易市場聯動機制等,用制度保障“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落地生根。
如今放眼長江武漢段,岸綠、水清,長江江豚“逐浪”重回江城。今年上半年,全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81.2%,同比提升8.1個百分點,166個湖泊繼續保持無劣V類,長江武漢段水質穩定保持Ⅱ類。
位于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的嵐圖工廠里,935臺工業機器人高效協同,118秒就有一輛整車下線。2025年上半年,武漢工業機器人產量同比激增84.3%。
在光谷,智元科技布局了年產千臺級人形機器人生產線,帶動本地芯片、傳感器產業鏈協同發展。在黃陂臨空產業園,精工控股的碳纖維復合材料生產線瞄準航空航天和新能源汽車市場,投產后年產值可達30億元。
2024年,全市規模以上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增長23.7%,新質生產力拔節生長。新能源與智能網聯汽車、綠色環保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成為驅動經濟發展的“超級引擎”。
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武漢正在通過動能轉換、產業煥新,讓綠色轉型成為經濟發展新引擎,讓綠色生產力激活經濟“一池春水”。
走進武昌沙湖畔的中碳登大廈碳交易大廳,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最新交易數據不斷跳動:9月10日,單日成交量134.8萬噸,成交均價62.86元/噸。
自2021年碳排放權登記結算(武漢)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中碳登)落戶以來,武漢就成為全國碳交易“數據心臟”。今年,隨著鋼鐵、水泥、鋁冶煉三大高耗能行業加入,全國碳市場注冊登記賬戶由2200家增至3700余家,覆蓋全國六成工業碳排放。
與此同時,武漢的傳統產業也在經歷一場深刻的“綠色進化”,技術改造、智能化升級和清潔生產讓“老樹”發“新芽”。
長江之上,一支特殊的“創新船隊”引人注目:全球最大的純電池動力船“長江三峽1”號、長江首艘130米液化天然氣(LNG)動力散貨船、中國首艘入級中國船級社的氫燃料電池動力船“三峽氫舟1”號、長江首艘純甲醇動力船“長航貨運006”輪……它們使用氫燃料、液化天然氣、甲醇、電能等清潔能源,大幅減少碳排放。
華電湖北武昌熱電分公司,從百年前的燃煤鍋爐一路升級到如今“吃”上清潔高效的天然氣,并將余熱用于城市供暖,每年為武漢減少碳排放超10萬噸。
武鋼的200萬噸鋼渣,替代傳統砂石料鋪路,讓路面更耐用、更抗滑、成本更低,工業“包袱”成了“香餑餑”。
中冶南方都市環保自主研發的第五代超臨界煤氣發電技術,讓鋼鐵廠的低熱值煤氣得到高效利用。這一技術應用于國內外近200個項目,年發電量1800億千瓦時,相當于一個三峽工程的裝機容量,減少碳排放超億噸。
以綠色發展理念重塑發展方式、以低碳循環發展提升生態顏值,武漢正努力讓綠色低碳成為高質量發展的鮮明標識,讓綠色轉型提升的“含綠量”成為經濟發展的“含金量”。
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提出,著力建設綠色低碳的美麗城市。武漢正在讓綠色發展成果全民共享,讓低碳生活成為新風尚。
在武漢,坐公交、搭地鐵、騎單車,甚至正確扔垃圾,這些日常小事正悄悄累積成一筆筆“綠色存款”。
這一切,都源于一個名叫“武碳江湖”的小程序。自2023年6月上線以來,已有超過183萬名市民用它記錄低碳足跡。
武漢創新推出“碳普惠+消費金融”模式,將“雙碳”目標裝進手機里,融入市民“指尖”生活。
“武碳江湖”平臺與中國民生銀行武漢分行實現數據共享,推出“碳抵貸”功能——市民用減排量兌換消費紅包或抵扣貸款利息。市民魏女士就用118公斤減排量抵扣了236元銀行貸款利息,環保行為變成了看得見的實惠。
更關鍵的是,武漢率先打通了“個人減排,企業買單”的碳普惠消納渠道,將個人減排量納入碳市場抵銷機制,形成激勵閉環。2024年底,兩筆共計2000噸碳普惠減排量在湖北碳排放權交易中心完成交易,獲得碳收益8.7萬元,成為國內首筆“兌現”的個人碳普惠減排量交易。
27歲的劉劍是“武碳江湖”忠實用戶,每天騎車上下班的里程都被自動換算成碳減排量。他選擇將部分減排量捐出,支持武漢馬拉松、“長江有魚”等公益活動!芭笥褌円策@么做,感覺是件很時尚的事!
為了承接這份愛心,武漢推出“碳中和眾籌”模式,助力武漢馬拉松、中碳登大廈、兩湖論壇乃至市民婚禮等16項活動達成“零碳”目標。
2023年,通過“眾籌”親友的碳普惠減排量,一對武漢新人慎昂、李儀舉辦了擁有武漢首份“婚禮碳中和證書”的特別婚禮。
在武漢,捐出碳減排量助力公益的年輕人越來越多。低碳生活正從個人選擇匯聚成城市風尚、生活日常,成為這座濱江之城最為動人的日常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