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
嶄新的篇章卻在不知不覺間開啟
往事隨風 今朝如夢
再回首
那些鐫刻在時光里的印跡
有些早已成斑駁
有些仍歷久彌新
例如每座城市都一定有的“塔”
連日來“塔樹共生”奇觀又火了
塔頂之上長出古木
述說著神奇的自然與頑強的生命力
依塔而生 塔樹共生
你見到這樣的景象了嗎
今天一起走進隨州文峰塔
來聽一聽“塔”的故事
隨州文峰塔
是在時光的浸染中
仍屹立不倒的隨州文脈地標
中國的塔總是帶著濃厚的神話色彩
西湖雷峰塔
因白娘子與許仙的愛情故事而聞名
西安大雁塔
與玄奘取經的傳說密不可分
泉州萬壽塔
至今仍流傳著“姑嫂盼歸”的故事
文峰塔這個名字并不少見
查閱資料會發現很多地方都有文峰塔
然而,每處文峰塔都含有濃郁的地方色彩
貴州的文峰塔帶點“貴州味兒”
隨州的文峰塔就呈現“隨州味兒”
隨州人將文峰塔視為城市文脈
不只是因為這里承載著千年隨城的古韻
更彰顯著隨州人的精神
那是一種什么樣的精神呢
我想應該是“堅韌的、古樸的、良善的”
當風掠過隨州的街巷
總會在文峰塔的青磚上留下輕響
這座矗立在隨州市曾都區東城街道的
七層八面體古塔
像一位沉默的老友
守著漢東大地的晨昏
也藏著千年歲月里的故事與榮光
而它身上那些精心雕琢的建筑細節
更是把時光的印記刻得格外清晰
“文峰塔”:把名字刻進隨州的脈絡
隨州文峰塔的故事要從唐宋講起,那時它還叫“文筆塔”,被百姓盼著能護佑隨州“文運宏開、英才輩出”。后來戰火讓它歸于塵土,直到清道光年間,隨州知州呂恂望著這片曾走出歐陽修、陳壽的土地,心里總記掛著重建古塔的事。幸得士紳楊秀巖解囊,數百兩白金點燃了重建的火種,鄉鄰們紛紛響應,從三月到九月,青磚一塊塊壘起,“文峰塔”的名字就此刻進隨州的脈絡,成了興文運、昌科舉的念想。
走近塔身,最先被觸動的是它規整又獨特的形制。塔高25米,不算高聳入云,卻憑著七層遞進的層次,透出中式建筑的韻律感;八面體的塔身用青磚砌就,每一塊磚都帶著歲月的包漿,雨水沖刷的痕跡在磚縫間暈開,成了天然的紋路。
最讓人駐足的是每層塔身的設計:每一層都設有佛龕,龕前的額楣上細細雕刻著文昌、財神、神農、如來、楊將軍、觀音、羅漢、祖師等形象,線條雖歷經風雨卻依舊鮮活,仿佛能看到當年工匠一筆一畫的虔誠;而從四層到七層,還開有圓形窗洞,陽光穿過圓窗時,會在塔內投下流動的光斑,風從窗洞穿過,又會送來滿塔的清響,讓這座磚石建筑多了幾分靈動。
若再細究,會發現它暗合著中國傳統塔建筑的規制——從地宮、塔基到塔身、塔頂、塔剎,雖如今我們難見地宮與塔剎的全貌,但僅從現存的塔身與塔基便能想見,當年建造時的嚴謹與用心。青磚的選擇、八面體的平衡、佛龕與窗洞的布局,沒有一處是隨意為之,既考慮了建筑的穩固性,又融入了對文化與信仰的表達,讓這座塔不只是“興文運”的象征,更是一件凝固的建筑藝術品。
文峰塔:傳承這座城市的文化基因
文峰塔的建筑里,藏著隨州人“興文重教”的執念。早在宋元時,隨州的學堂、學宮就已遍布城鄉;明永樂年間,“禮、樂、射、御、書、數”的六藝教學在這里落地;嘉靖年間,漢東書院經太守改建,成了讀書人追逐理想的地方;到清同治時,隨州學堂已有64米長、近20米寬,大成殿、崇圣祠與六間大教室,見證著無數人挑燈苦讀的日夜。
韓愈曾寫下《送諸葛覺往隨州讀書》,把對學子的期許留在字里行間;明朝宰相何宗彥父子遷到隨州,最終金榜題名;重臣楊士奇的《送劉朝宗隨州學正》,滿是對這片文化沃土的認可?!峨S州志》里那句“連鑣累選,代不乏人”,道盡了隨州的人才鼎盛——明代德安府下轄五縣一州,共錄取74名進士,隨州就占了17名,遠超平均水平。這一切,文峰塔的青磚與窗洞都看在眼里,它像一位見證者,用建筑的肌理默默守護著隨州的文運,也傳承著這座城市的文化基因。
千帆過盡,再看文峰塔
它早已不只是一座古塔
而是隨州這座城市的精神文脈
它立在華夏農耕文明的發源地
守著青銅禮器的巔峰記憶
也藏著古代治理智慧的密碼
更見證過鄂豫地區革命歲月的熱血
炎帝文化、曾隨文化
詹王文化與革命文化在這里交織
李白“彼美漢東國,川藏明月輝”的贊嘆
歐陽修“豈能忘情于隨哉”的深情
黃庭堅“詩到隨州更老成”的感慨
都成了它青磚佛龕旁最動人的詮釋
秋風再次拂過文峰塔
這一次,它掠過的不僅是塔身與窗洞
還有新時代隨州的繁華
這座帶著獨特建筑印記的千年古塔
點亮著隨州人的文化自信
也陪著這座城市
在現代化的征程里
續寫著屬于“塔鄉故知”的新故事
來源丨長江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