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州新聞網訊(通訊員王江杰、李鑫鑫)一間近100平的辦公室內,14臺電腦,18部手機,隨著電話聲的此起彼伏,外賣平臺上的一條條差評“消失不見”。
“您好,我是剛剛給您送餐的,您對今天的菜品還滿意嗎?能不能麻煩您給我們一個五星好評?”
“您好,我們是xx店鋪的商家,非常抱歉此次用餐給您帶來了不悅,您看我給您補貼15元,您可以把我們的差評刪掉嗎?”
專門負責向外賣顧客打電話的杜某說,這是她們的統一話術。杜某是公司老板張某的初中同學,杜某每月的工資底薪為3000,成功向外賣顧客索要1個好評可提成5元,成功刪掉1條差評可提成10元。
2022年,張某在考察外賣餐飲時發現了“好評回訪”“有償刪差評”的業務,這兩項業務來錢快投資成本低。于是,張某決定放棄做外賣餐飲,于2023年5月注冊公司招聘員工,做起了“好評回訪”“有償刪差評”的生意,而杜某則是他招聘的第一批員工。
那么差評數據從何而來?消費者個人信息又從何而來?
原來,在小小的差評背后,則深藏著另一條灰色產業鏈。張某通過某匿名聊天軟件,購買了一款非法軟件,該軟件可突破電商平臺數據保護機制,自動抓取外賣平臺差評,并能獲取收到差評的商家店鋪信息及消費者個人信息。
“每刪除1條差評,向商家收取30元左右的費用,對差評較多的商家,我們還提供了‘包月套餐’!睋䦶埬彻┦,他們的業務以“刪差評”為主,但為了利潤最大化,還會推銷自己的“索要好評”服務,若商家需要該服務,則會將商家賬號提供給張某,張某登錄商家賬號可及時看到消費者訂單信息。2023年7月,公安機關立案偵查。經查,短短兩月,張某等人已為數百家商戶提供“刪差評”服務。
2024年7月,該案被移送至隨州市曾都區檢察院審查起訴。該院經審查認為,張某通過非法軟件獲取外賣平臺消費者信息,其行為涉嫌非法獲取計算機信息系統數據罪。
張某通過非法軟件獲取消費者個人信息多少條?非法獲利多少元?
為精準指控犯罪,曾都區檢察院將該案退回公安機關補充偵查,并提出6條補充偵查意見,要求公安機關進一步調取涉案人員微信聊天記錄、轉賬明細、軟件后臺數據等信息。最終,通過張某與商家的聊天記錄,證明了其犯罪的主觀故意;通過梳理張某收支明細、提取非法軟件的后臺數據,查實了張某與商家交易130余次,非法獲取消費者信息500余條,非法獲利2萬余元。在扎實的證據面前,張某深刻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主動全額退繳非法獲利。
2025年5月,該院以涉嫌非法獲取計算機信息系統數據罪依法對張某提起公訴。近日,經審理,法院判處被告人張某單處罰金2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