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邊的黨員變多了,服務更貼近了;12345熱線變“聰明”了,回應更快了;城市裝上了“聽診器”,安全更穩了……“十四五”一個個變化,照見武漢以黨建為引領,探路超大城市現代化治理的實踐。
習近平總書記賦予武漢“努力探索超大城市現代化治理新路子”的重大使命。答好“必答題”,是武漢這座擁有千萬人口超大城市的責任。
如何把治理和服務觸角深入每家每戶?如何將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高效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如何破解基層“小馬拉大車”難題?牢記總書記殷殷囑托,武漢以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為切入點和突破口,積極探索超大城市現代化治理新路子。
在黨組織指引下,閑置的空地煥然一新,健身器材旁盡是歡聲笑語——近日,一封由周新華、劉幼君等8位長順社區居民親筆寫下的感謝信,送到了硚口區長豐街道黨工委書記劉國偉的手中。
超大城市,社區治理半徑很大,服務如何“到家”?這封感謝信是解難題的一個縮影。
長豐街道將黨組織建到樓棟,讓黨員走進家門!敖值傈h工委—社區黨委—小區(片區)黨支部—樓棟黨小組—黨員中心戶”五級黨組織架構,將53名兼職委員、共建單位和志愿者全部引入治理一線。一名街道黨員干部說:“群眾需要什么,我們就帶頭干什么!
怎樣避免“小馬拉大車”?治理力量不斷向基層匯聚。
曾經,“填表迎檢”擠占了社區干部很大精力,服務群眾反而“沒時間”。武漢直面問題,精簡社區工作事項109項,取消證明事項21個,整合23個政務系統搭建“武漢微鄰里”平臺。
“現在我們有更多時間走進群眾家里,滿意度明顯提高了!蔽洳齾^東亭社區黨委書記王學麗說。
力量充實的社區黨委,不斷激發治理動能。
在江岸區花橋街道科苑社區協昌里小區,88歲的孫鳳蘭乘上了新加裝的電梯。這個老小區由黨員帶頭爬樓入戶、溝通協調,網格員和志愿者協助跑手續、做工作,已加裝了19部電梯。
科苑社區黨委書記徐娜表示,在黨員的帶領下,居民從“局外人”變為“主人翁”,成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共同體。
新興領域發展到哪里,黨建工作就跟進到哪里。武漢把新業態、新就業群體的黨建工作,作為探索新路子的一個重點。
“誰有空送個餐?”“我來我來!”硚口區榮東社區幸福食堂的志愿者群里消息一響,外賣小哥夏黎平馬上搶單。他快速取餐,不一會兒就把熱飯送到了行動不便的老人家中。完成后,他回到食堂,吃上一份只要8元的半價午餐。
這是社區黨委牽頭推出的互助模式:小哥為老人無償送餐,就能享受實惠午餐。每天在路上奔波的外賣小哥,從社區的“過路者”變成了熱心“共建者”。這種接地氣的方式,既解決了老人吃飯的難題,也讓新就業群體融入了社區服務網絡。
“最新的生育津貼,我怎樣才能申領?”9月16日,市民吳女士撥打12345熱線,咨詢申領生育津貼政策。她剛問完,電話那頭就開始報送相關申辦流程。
“不是我多聰明,是我們的智能系統能實時‘喂料’,答案又快又準!苯泳員何鑫說,要是以前,需要邊接電話邊翻政策,響應慢,還易出錯。
“秒回答”只是基礎,市民更希望的是12345熱線“會辦事”。
“隨著市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投訴呈現多元化,往往一個投訴背后,很可能涉及多個辦事部門,這對我們工作提出更高要求!蔽錆h市民服務熱線有關負責人坦言。
12345熱線新上線的人工智能平臺“會學習”——通過消化數年工單數據和全市權責清單,能精準分類、自動派單。派單準確率隨之飆升至92.7%,市民投訴有了明確的責任部門。
每天各種投訴紛至沓來,責任部門如何提升辦事效率?
城管部門在解決市民急難愁盼問題過程中,嘗試從解決“一件事”到解好“一類題”。
去年11月,有市民在武漢城市留言板反映:東西湖區一路口阻車樁太密,電動車容易撞上。城管部門在解決這個具體問題的同時,排查并整改59處類似點位;有關部門還出臺了《技術導則》統一設置標準,從根本上減少類似問題再發生。
從“接訴即辦”到“未訴先辦”,武漢超大城市治理的效能在不斷提升。
“游客還沒打投訴電話,問題已經解決了!苯衲隀鸦厩跋Γ瑬|湖櫻花園附近的一家小賣鋪老板不禁在朋友圈中點贊。
12345熱線深挖歷年數據,梳理出賞花人流密集區的交通擁堵、公共設施不足、消費糾紛等高頻訴求。相關部門立即響應:規劃臨時停車區、增派公交班次;協調景區增設移動衛生間、垃圾桶;排查周邊商戶價格行為……多項措施并舉,減少了相關投訴。
“類似的‘未訴先辦’,我們正在不斷摸索,希望在‘十五五’期間,能讓市民在無感中體會到城市智慧高效治理的成果!蔽錆h市民服務熱線有關負責人說。
城市是一個動態、生長的生命體。尤其對武漢這樣的超大城市來說,水、電、橋、隧等“城市生命線”錯綜復雜。一場大雨,就可能引發內澇、交通癱瘓、橋梁隧道隱患等連鎖反應。
如何從“被動應對”轉向“主動防控”,成為現代化城市治理的關鍵考題。
5月22日,武漢迎來入夏最強暴雨。但城市的響應,早在雨前就已啟動。在武漢市城市運行管理中心,巨大的電子屏上實時跳動著各類數據。人工智能研判、無人機低空巡航、物聯網傳感設備悄然鋪開,組成一張看不見的“感知網絡”。
“一網統管”平臺接入了十大類事件來源、1500多項城市體征指標,聯通了14個市直部門的指揮系統,實現“一屏觀全域、一網管全城”。
“我們要做的,不只是事中調度,更是事前預警!毕嚓P負責人這樣說道。
在武漢,近700座橋梁、100多條隧道布下了1.5萬個高精度傳感器和3200路智能視頻。毫米級的位移、異常的振動,都逃不過武漢城市安全風險監測預警平臺的“眼睛”。
“通過數據融合,讓城市治理更有預見性!蔽錆h云相關負責人這樣回答。目前該平臺已整合橋隧、燃氣等多維數據,構建全域監測體系。
統籌城市發展和安全,武漢把“韌性”融入了城市規劃、建設之中。
在青山區,7.5公里江灘化身“海綿江灘”,地下藏有三層“濾網”——透水鋪裝收集雨水,生態草溪沉淀雜質,“處理過的雨水既能灌溉植被,又能反哺長江”。
在黃陂區,木蘭花鄉生態旅游度假區里的民宿假期常常爆滿。平日服務游客,急時轉為應急安置場所。這里不僅是熱門的旅游地,也是“平急兩用”的公共基礎設施。
從改造“帶病運行”問題管網,到聚焦重大隱患排查整治;從建設國家緊急醫學救援基地,到加強企業安全教育培訓——武漢正在織就一張由政府、社會、市民共同守護的安全網絡。
(長江日報記者商佩 制圖:張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