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全國兩會上海代表團審議時指出:“基礎不牢,地動山搖。社會治理的重心必須落到城鄉社區,社區服務和管理能力強了,社區就實了!
循著總書記的指示,在劉備馬躍檀溪的傳奇之地,一場基層治理突圍戰正在打響!
2007年,全市首個“村改居”社區在此誕生。此后十余年,萬余新居民涌入,29個小區星羅棋布。門對門不相識、12345熱線燙手……檀溪湖社區也曾經歷陣痛。
“矛盾再多,也是家里事;身份再雜,都是一家人!”帶著這樣的初心,檀溪湖社區黨委探索出黨建“123工作法”,用“一核引領、雙輪驅動、三維協同”的組織溫度融化隔閡堅冰,以服務精度破解治理難題。
▲檀溪湖社區在“九九重陽節”給老年人發放長春金
破題:從“一鍋粥”到“一盤棋”
在檀溪湖社區黨委書記李健的印象里,社區發展經歷了“三重跨越”:1990年,檀溪村獨立投資1000多萬元興建溪苑賓館,成為20世紀90年代中南五省首家農民辦的星級賓館;2004年,檀溪村建成了全市第一家村級工業園區,引進企業11家,年創收500多萬元;2007年3月,檀溪村開展集體資產產權制度創新試點工作,摸清家底,厘清資產,成立了全省首家股份經濟合作社,檀溪村改為檀溪湖社區。
“經過多年接續發展,我們社區現有固定資產11.37億元,年均純收入超過4000萬元。”李健說,檀溪湖社區1.2平方公里的土地,逐漸由村莊變都市,村民變成了居民,1.2萬名新老居民先后入住……
▲檀溪湖社區在“三八婦女節”開展拔河比賽
輝煌的背后也隱藏著矛盾。
“29個小區,各有各的問題。”檀溪湖社區居委委員黃家林說,還建小區2個,居民素質有待提升;有專業物業公司的新小區9個,物業矛盾頻發;單位自管小區15個,管理難度大;老舊無人管理的小區2個,遺留問題多……
管理好這個萬人社區,成為檀溪湖社區黨委面臨的首要課題。
“從村民到居民,身份轉換只需一紙文書;但心與心的融合,需要一座牢不可破的橋。”李健說,檀溪湖社區黨委一班人深刻認識到,必須用黨建這根紅線,才能把不同背景的居民擰成一股繩。
在多方征求意見,多次走訪調查后,2022年,“都是一家人”黨建品牌落地生根!
9月5日,在檀溪湖社區居民會客廳,“共建大家庭、共擔家務事、共筑幸福家”的標語格外醒目。這個曾因各類矛盾一年接到100多起投訴的社區,如今正用黨建溫度,讓“家人文化”滲透到社區的每一個角落。
解題:從“兩張網”到“全覆蓋”
▲檀溪湖社區組織小朋友們參與“創文”
居民小區是最基本的社會單元,小區的建設與管理的好壞和居民群眾的生活息息相關。
檀溪府邸是檀溪湖社區還建小區,居民還保留著原來村民的生活習慣,樓道堆放雜物、樓頂種菜等現象層出不窮,2023年文明城市創建期間,物業多次上門做工作但收效甚微,甚至引發沖突。
針對這一情況,小區黨支部和“雙報到”黨員主動介入,每人包5戶,引導居民遵守小區公約,有效解決了環境問題,小區面貌煥然一新。
“在‘都是一家人’黨建品牌的大框架下,我們把‘雙輪驅動’治理體系作為抓手,讓治理效能直達末梢!崩罱”硎,檀溪湖社區構建了縱向到底的“組織網”與橫向到邊的“服務網”,這兩張網像人的筋骨與血脈,把“家”的溫暖輸送到社區的神經末梢。
“組織網”形成了“社區大黨委—網格黨支部—樓棟黨小組—黨員中心戶”的四級架構:6個網格黨支部覆蓋所有小區,社區黨委委員兼任物業黨支部副書記,物業經理兼任社區大黨委委員,實現交叉任職;84個樓棟黨小組扎根單元,退休教師、退伍軍人擔任黨小組長;248個黨員中心戶掛牌亮身份,每戶聯系6個家庭,“有事找黨員”成共識。
今年高考期間,檀溪新居小區居民因樓下乒乓球場夜間關燈過晚影響休息提出投訴。物業將關燈時間調整到22點后,引發打球居民不滿,雙方就作息安排產生沖突。該小區網格黨支部連夜組織居民代表、物業、黨員召開“家庭會議”,最終定下“22:30關燈”,雙方握手言和。
“過去各說各理,現在坐在一張桌子上,就像兄弟姐妹商量家事!本用袼蜗壬鷮Υ速澆唤^口。
此外,檀溪湖社區還努力織密線上線下的“服務網”,讓居民在“家門口”“樓底下”就能辦成物業、水、電、燃氣、警務等10余項服務。
線上,服務半徑持續延伸——智慧平臺24小時響應,大數據精準推送政策,公眾號成了“指尖上的服務站”。
線下,15分鐘服務圈覆蓋生活所需——紅色驛站、微型服務點扎根樓底,24小時便民車隨時待命。
此外,社會組織賦能——大學生志愿服務隊開設寒暑期托管班,“銀齡互助隊”與獨居老人結對……
金園小區沒有物業公司管理,網格員王艷不僅要管收水電費,還要協調疏通小區下水道,安裝電動車充電樁等。她的電動車里程表顯示,一年跑了2萬多公里。如今,這個曾被稱為“被遺忘的角落”的小區,業主群里滿是對王艷的點贊。
學府花園小區劉女士的兒子患有自閉癥,今年4月的一天晚上,她在家做飯時,發現兒子獨自出門找不到了,著急的劉女士給社區打電話,社區值班人員立刻通過智慧平臺發布信息。小區物業、網格員和志愿者立即行動幫忙一起找,十分鐘以后就在小區外面的超市找到了孩子。
增設休閑設施、免費開展就業前崗位培訓、開展健康義診、開展青少年寒暑假興趣班義務培訓……每年,檀溪湖社區還向居民征求“十件實事”,將居民的所求所盼落到實處。
從“組織網”到“服務網”,“雙輪驅動”讓治理有了“加速度”。高考期間,黨員志愿者3小時排查完29個小區的噪音源;端午節,檀溪府邸小區90名黨員和志愿者1小時為1234戶家庭送上艾草;深夜,便民車15分鐘幫助獨居老人代購藥品送到家……治理溫度升騰時,服務觸角延伸處!這兩張網,兜住了柴米油鹽,也網住了民心民意。
三維協同:從“民生賬”到“連心橋”
▲檀溪湖社區“居民會客廳”服務辦事居民
“太感謝了!這些青菜真是及時雨!比ツ11月,檀溪新居小區老人李富洪收到檀溪湖社區結對黨員黃家林送來的愛心蔬菜,感激不已。
56歲的李富洪因病導致視障一級殘疾,愛人王萬鳳肢體三級殘疾,兩個人出門均不方便。網格黨支部得知這一情況后,安排黨員黃家林與其結成幫扶對子。每隔一段時間,黃家林就幫助李富洪一家購買生活物資,解決他們的生活困難。
這是檀溪湖社區“三維協同”服務機制的生動寫照——普遍聯、重點聯、對口聯,如同三張細密的網,兜住了千家萬戶的“急難愁盼”。
“記下‘柴米油鹽’,解決‘雞毛蒜皮’!崩罱≌f,算好了這些“民生賬”,才能搭起社區與居民間的“連心橋”。如今,政策宣講、家電維修、矛盾調解……樁樁小事在“家”里解決,居民們氣順了、心近了。
普遍聯,聯出鄰里情。山水天成小區停車位糾紛中,市公安局黨員徐建軍亮明身份,用法律知識化解僵局;秀園小區上下樓鄰居因噪音起沖突,聯戶黨員黃鄒三次上門調解,最終兩家不僅握手言和,還組隊參加社區合唱隊。
“敲開一扇門,溫暖一顆心!崩罱≌f,每名黨員都是流動服務站!黨員串門子不僅送服務,更送來了久違的鄰里溫情。
對口聯,聯準專業力。律師黨員調解糾紛,教師黨員開“四點半課堂”,醫生黨員辦健康講座。大學生志愿者的寒托班、“銀齡互助隊”的結對幫扶,讓服務精準對接需求。
重點聯,聯緊供需鏈。對事實無人撫養兒童、殘疾人家庭等特殊群體,社區組建“一對一”幫扶專班。
▲檀溪湖社區發動愛心企業和居民為轄區白血病患兒開展愛心捐款
2022年春節,楊飛(化名)一家陷入絕境:他患血友病多年,8個月大的兒子確診白血病,家中積蓄耗盡。
對接幫扶楊飛一家的李健得知這一情況后,立即向社區匯報。檀溪湖社區黨委當天商議、次日倡議,黨員帶頭,居民響應,3天籌集善款10萬元送到武漢兒童醫院。“陌生人的善意,救了娃的命!”楊飛至今動容。
從“陌鄰”到“家人”,從“矛盾窩”到“幸福園”……“都是一家人”黨建品牌實施以來,檀溪湖社區累計幫扶困難群眾330余人次,調解矛盾糾紛120余件,幫助解決其他各種問題800多件,12345熱線投訴量較5年前下降 70%。
“讓‘都是一家人’的理念根深葉茂。”李健話語鏗鏘。在襄陽基層治理的版圖上,檀溪湖的探索正化為可復制的經驗,書寫著更多“家”的溫暖故事,為城市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檀溪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