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7日晚,央視大型系列紀錄片《文脈春秋·襄陽》在央視綜合頻道(CCTV-1)播出,以深度的歷史解讀與精美的鏡頭語言,全方位展現湖北襄陽作為“華夏第一城池”的深厚歷史與獨特文化,迅速引發全國觀眾和文化愛好者的熱烈反響。
該片收視率0.63%,上星頻道同時段排名第一,截至9月18日上午,節目微博話題#牛肉面的神仙吃法香迷糊了#閱讀量突破1646.1萬,節目主話題#文脈春秋#累計3.6億次閱讀量,成功將這座千年古城推向全國視野。
多元視角呈現千年風華
“這是一座最通達的城市,號稱‘天下之腰膂’,貫通南北陸路,連接東西水道。打通它,便掌握了天下的命脈。這也是一座最封閉的城池,素有‘鐵打’的威名,借山水為屏,筑起銅墻鐵壁。守住它,便鎖住了‘半壁江山’!奔o錄片以氣勢恢宏的開篇,配以航拍襄陽古城墻與護城河的壯闊畫面,迅速吸引觀眾注目。平均寬度180米、最寬處達250米的護城河,令觀眾直觀感受到古城的宏偉格局。
片中重點展示了襄陽豐富的文物遺存。襄陽市博物館館藏的東漢墓葬出土文物成為鏡頭焦點:栩栩如生的陶狗、精巧別致的陶樓等,生動再現了1800多年前襄陽地區的地主莊園生活。這些被網友稱為“顯眼包”的文物,不僅印證了古代襄陽雄厚的經濟實力,更讓觀眾得以窺見當時的社會風貌與日常生活。
紀錄片挖掘了襄陽的多重文化符號。三顧茅廬的典故、“首席旅游推薦官”孟浩然、大漆的精湛技藝、“穿天石”的民間傳說等元素一一呈現。特別是對襄陽牛肉面、黃酒等地方美食的誘人特寫,配合烹飪過程的熱氣氤氳,仿佛香氣透屏而出,喚起無數觀眾對這座城市市井煙火氣的真切向往。
此外,紀錄片通過專家學者深入淺出的解讀和普通市民的真情講述,將襄陽的歷史文化與當代生活有機銜接,既彰顯其作為歷史文化名城的厚重底蘊,也生動呈現了傳統文化在今天的傳承與活化,使千年古城的形象更加豐滿、更具時代氣息。
專家解讀闡釋歷史文脈
“事實上,我喜歡給人們講述一條條尋常巷陌、一塊塊斑駁城磚背后的故事,在我眼里,這才是一個城市真正的文脈與春秋!薄段拿}春秋》襄陽篇開拍之前,方莉曾接受了攝制組的采訪。她表示,《文脈春秋》攝制組精準捕捉了這些細節,以富有感染力的鏡頭語言將觀眾帶入歷史現場,讓城市的“筋骨與體溫”可觸可感。
西安建筑科技大學教授李小龍在片中闡釋:“襄陽素有‘華夏第一城池’之稱。古代的護城河其實幾十米就算很寬了,像襄陽這樣規模的護城河,在冷兵器時代絕對是難以逾越的障礙!本俚姆治鲎層^眾更深入理解襄陽的戰略地位。
隆中對的發生地——隆中山,亦被重點提及。襄陽市旅游學會會長陳新劍介紹,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諸葛亮提出“先占荊州”,而荊州治所正是襄陽。這場著名談話史稱“隆中對”,這一戰略,奠定了日后三分天下的格局。
孟浩然早年曾隱居襄陽城外的鹿門山。襄陽市孟浩然研究會會長劉陽在片中介紹,這位盛唐詩人現存260余首詩作中,有超過百首描繪了襄陽的山水與自己的生活,堪稱襄陽的“首席旅游推薦官”。劉陽在觀看紀錄片后表示,襄陽不僅是地理意義上的交通樞紐,更是串聯中華文脈的“記憶節點”:“有《詩經》穿天石的浪漫,有孟浩然的詩為它注滿煙火氣,更有諸葛亮的智慧、郭靖楊過的俠義為它立起精神骨架!彼J為,這些跨越千年的人與事,卻讓它超越了山水本身,變成了每個中國人提到“家國”“詩意”“俠義”時,都能共情的文化符號。
廣泛熱議引發情感共鳴
紀錄片播出后,迅速在襄陽市民和全國觀眾中引發強烈反響。央視新聞發起的微博話題#牛肉面的神仙吃法香迷糊了##文脈春秋#獲全國網友紛紛點贊:“看餓了”“好想吃”成為高頻評論。
“能在央視展示我們的書法操,特別自豪!”五年級學生廖斯雅興奮地說。片中,襄陽市米公小學自創的“書法操”在《文脈春秋》中亮相,學生們將書法藝術與體育鍛煉巧妙融合,展現新時代少年的文化自信。
湖北文理學院學生谷佳佳已在襄陽生活三年,觀看后感慨:“襄陽既有鐵血往昔,又有人文溫情,我真切而深刻地感受到這座城市厚重的歷史與文化底蘊。從巍峨的文化古城到諸葛亮草廬三顧的傳奇、孟浩然的清雅風骨,再到'熱情似火'的襄陽牛肉面,無不讓我感受到這座城市的無限魅力!
省級非遺項目“襄陽牌匾髹飾技藝”傳承人隗鵬也深感振奮。他表示,紀錄片中對漆藝制作過程的真實記錄,是對傳統文化的有力傳播。作為守藝人,他將努力推動“襄樣漆藝”重回歷史輝煌。
許多市民表示,紀錄片喚起了他們對家鄉的自豪與文化自信。市民張女士帶孩子觀看后表示:“孩子對‘華夏第一城池’美譽與‘穿天石’傳說特別感興趣,這部片子讓我們重新認識了家鄉的文化價值。”
《文脈春秋》襄陽篇不僅向全國觀眾展示了一座歷史名城的獨特魅力,更激活了襄陽人心中的文化認同與家國情懷。這座城市,正以跨越千年的文脈力量,繼續在新時代書寫她的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