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劉毅
9月19日,湖北十大長江文脈地標公布,人們驚奇地發現,黃岡獨占其四,分別是黃梅縣東山問梅村、羅田縣鳩茲古邑文旅休閑街區、黃州區東坡文化旅游區和蘄春縣李時珍文化旅游區,入選數量居全省第一。
長江是中國人的母親河,更是湖北人的母親河。湖北段長江長約1061公里,被稱為“長江之腰”,是長江干流流經最長的省份。長江從巴東縣鳊魚溪入鄂,又在黃梅縣小池口出省,先后流經恩施、宜昌等7個市州。赤壁大戰、三峽截流、九八抗洪,長江給了湖北太多獨特的記憶。
但人們不禁要問,在這場長江文化底蘊的比拼中,黃岡何以勝出?
黃金水道的地理優勢
黃岡位于湖北省東部、大別山南麓、長江中游北岸。北接河南,東連安徽,南與鄂州、黃石、九江等地隔江相望。
黃岡地勢自北向南逐漸傾斜,東北部與豫皖交界處為大別山脈,主脊呈西北——東南走向。這里海拔1000米以上山峰有96座,位于羅田、英山兩縣交界處的天堂寨主峰海拔1729.13米,為全市最高點。
發源于大別山脈的倒水、舉水、巴水、浠水、蘄水和華陽河等六大水系,均自北向南匯入長江。
黃岡市境內長江岸線資源豐富,有團風、黃州、浠水、蘄春、武穴、黃梅6大港口,長江主航道里程約200公里,岸線212.9公里,洲灘岸線68.3公里,岸線總長281.2公里。
長江和舉水的隔絕,讓黃岡獨居長江北岸。在建橋水平低下的古代,更是讓黃岡變得相對閉塞。黃岡人民的經濟、文化對外交往,只能更多地借助長江這條“黃金水道”,通過舟楫往來。也正因為這樣,在黃岡,長江與人文的關系才更加密切。
一江文脈孕育人文薈萃
黃岡是一片人文薈萃的文化沃土。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進程中,地處吳頭楚尾的黃岡,海洋文化與內陸文化相互交融,中原文化和南方文化深度融合,山岳文化和水系文化互相促進,以至于讓眾多人文學者都曾感嘆:“惟楚有才,鄂東為最!
紅色文化是黃岡的靈魂。黃岡誕生了中國共產黨第一個農村早期組織“共存社”,走出了兩位國家主席、三名中共一大代表,“兩百個將軍,同一個故鄉”。
東坡文化是黃岡文化的高峰。北宋文豪蘇軾被貶黃州,在此度過了他人生中最關鍵的四年多時光。在黃州期間,他創作了《念奴嬌·赤壁懷古》、前后《赤壁賦》等千古名篇,留下千年文脈的巔峰印記。
醫藥文化是黃岡的硬核。黃岡是人類中醫藥寶庫,李時珍藥物學巨著《本草綱目》入選世界記憶名錄,龐安時、萬密齋、李時珍、楊際泰等鄂東“四大名醫”聞名遐邇。
戲曲文化是黃岡的名片。黃岡是中國戲曲的重要發源地,誕生了黃梅戲創始人邢秀娘、京劇鼻祖余三勝等梨園宗師,形成楚劇、漢劇、京劇、黃梅戲“四戲同源”的獨特文化景觀。
還有禪宗文化、名人文化、非遺文化……黃岡的文化不是一個單一體,而是一個以紅色文化為魂、以東坡文化為高峰、以名人文化為基干,并融醫藥文化、戲曲文化、禪宗文化等于一體的多元、深厚、燦爛的文化共同體。這次入圍長江文脈地標評選的四個重要地標,正是黃岡深厚的戲曲文化、禪宗文化、東坡文化、醫藥文化、名人文化等的厚積薄發。
文旅融合的創新實踐
近年來,黃岡市高度重視文旅產業發展,緊緊圍繞“依托都市圈,輻射大別山”戰略,將都市圈的消費勢能向大別山引流。
2025年“五一”期間,全市累計接待游客487.86萬人次,實現旅游總收入25.19億元,分別同比增長24.62%、26.87%。
而入圍的四大文脈地標,不僅是歷史地位的彰顯,更是近年來傾力建設的成果。
黃州區總投資3.5億元打造全國首個全景呈現蘇東坡在黃州心路歷程的文旅綜合體。項目采用“F+EPC+O”模式,重點構建“一劇場面五亮點”格局:以《大江東去》戶外劇場為核心,打造東坡宋街、忘憂村、智慧游客中心、水上夜游和《東坡百景圖》光影秀五大板塊。今年國慶,全國首個東坡文化沉浸式夜游項目將在東坡文化旅游區震撼登場。
在蘄春,李時珍IP已經與康養產業深度融合。將中醫藥文化與旅游體驗相結合,國家級非遺蘄春艾灸療法已成為游客的重要體驗項目,讓游客在穴位按壓間感受“醫圣”李時珍的濟世精神。
打好禪宗文化與戲曲文化“雙響炮”。東山問梅村景區創新“戲中游”模式,演員化身“女駙馬”游走青石板街,與游客即興對唱,使景區單日游客量突破萬人次,游客停留時間從2小時延長至4.5小時。
羅田投資5億元,全力打造黃岡首個夜游小鎮,大型沉浸式夜游光影演繹《夢回鳩茲》成為網紅爆款,已建成融合商業、休閑、娛樂、體驗等多種元素于一體的綜合性文旅目的地,正在全力沖刺國家級旅游度假區。
更可貴的是,黃岡四大長江文脈地標不是孤立存在,而是由一條上千公里的多彩旅游路串聯成鏈。這條投資13.89億元的公路,串聯起全市所有紅色遺址、A級景區,形成“車行畫中、人在景中”的沉浸式體驗。
現在,文旅產業已成為黃岡重要戰略性支柱產業,2024年帶動全市接待游客超6000萬人次,綜合收入突破500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