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沒有跨洋光纖,油氣平臺千米井下參數會延遲回傳;如果沒有跨洋光通信傳輸,國際量子通信密鑰生成速率會大幅下降,關鍵數據難保安全;如果沒有洲際“數字毛細血管”,北京患者醫療影像傳至大西洋彼岸醫院,分鐘級延遲可能錯過黃金救治期;如果沒有“海底高速通道”,“一帶一路”國家港口與海關系統無法“秒級同步”,跨境電商小包追蹤要等數十小時。
“藍色基建”不只是貿易民生的“生命線”,更是戰略領域的“應急線”。武漢不臨海,卻靠著硬核光科技,把“數字紐帶”鋪向深海大洋。
最近,武漢兩大“光”巨頭接連亮出跨洋傳輸新本事,為海洋強國建設筑牢“數字海疆”。
國際博弈:憑“光”突圍
長飛成功鋪設全球首條新型海底光纜
全球海底光纜總長已達140萬公里,相當于繞地球35圈,每天承載著萬億級美元的金融數據傳輸。
長期以來,這一戰略基礎設施的技術與市場被美、法、日企業壟斷。近年來,海底電纜已成國際“科技戰”的核心之一。
近日,長飛光纖光纜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長飛公司)官微發布,該企業聯合相關單位在粵港澳大灣區桂山島與外伶仃島之間,成功鋪設全球首條7芯光纖海底試驗光纜,建立超大容量、超長距離的海底光網絡,為海纜“擴容不增粗”提供了革命性解決方案。
長飛總部大樓。
同在近日,烽火通信官微發布,該企業聯合中國移動、光通信技術和網絡全國重點實驗室、鵬城實驗室等單位,基于AI算法實現了在200公里標準單模光纖上254.7Tb/s的超高速傳輸,為跨洲際、跨海洋等大容量長距離場景的信號傳輸提供技術支撐。
武漢企業的突破不僅打破了容量與距離的物理限制,更在國際遏制態勢下撕開了一道技術突圍的口子。
這些技術突破的戰略價值體現在三個維度:一是安全維度,自主可控能有效規避外部技術斷供風險;二是經濟維度,以烽火突破為例,業內人士分析,基于AI的技術方案能有效延長傳輸距離,減少中繼設備需求,降低網絡建設與維護成本,提升了中國方案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三是未來維度,長飛技術應用創造了海纜系統單根多芯光纖的傳輸容量紀錄,相當于多條并行的“信息高速公路”又拓寬了,將有效解決傳統海纜容量不足和運維成本高的痛點。這為6G、量子通信等未來場景預留了發展空間,確保中國在下一代通信技術競爭中占據先機。
從世界光谷到全球“光鏈”
烽火通信811公里海洋通信鏈路貫通東南亞
這并非來自武漢的首次突破。去年,中國信科旗下光迅科技聯合高校、企業,實現了單跨距1002.75公里無中繼光通信傳輸,打破世界紀錄——這是全球首次做到千公里級單跨距傳輸。據市場分析,該技術在開發近海漁業、保護海洋資源領域大有作為。
為啥大家都盯著“海底傳光”?因為全球超95%的跨國數據,都靠海底光纜傳輸。中國信通院專家牟春波說,它容量大、時延低、好建設,是全球網絡的“主動脈”。
同時,這是對建設海洋強國戰略的產業響應。
烽火通信斥資近30億元打造的亞洲最大海洋通信產業園,具備年產1萬公里海底光纜、1000個中繼器的能力。烽火通信在光棒-海纖-海纜方面,擁有全產業鏈布局,已成為國際屈指可數的集岸端傳輸設備、中繼器等濕端產品、海纜三大類產品和海纜工程施工于一體的企業,具備完整的海洋網絡解決方案和工程項目總承包能力,不僅助力國家“水下長城”建設,更助力我國不斷擴大海上合作“朋友圈”,發展海洋經濟。
烽火通信研發。
近日,烽火通信BaSICS Pro 400G系統成功完成穩定性測試與業務加載,一條連接馬來西亞古晉與新加坡丹那美拉、總長811公里的400G超高速國際通信鏈路正式貫通,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新加坡三地數據中心得以互通。
近年來,長飛產品應用場景覆蓋“空-天-地-海”多個維度,推出了水下特種產品解決方案。據長飛2024年年度報告,該企業于2024年11月完成了對海纜制造平臺長飛海洋科技的收購,業務直接向海洋工程延伸。
這種產業協同能力使得武漢雖不臨海,卻能形成從核心材料、關鍵器件到系統集成的完整產業生態,成為國家深海技術創新的“非典型”高地。
產業生態的構建同樣至關重要。武漢光谷已形成從基礎研究、中試到產業化的完整創新鏈,烽火通信與鵬城實驗室的攜手、長飛公司與中山大學、南方海洋實驗室的聯合攻關,探索“企業主導、產學研協同”的創新模式,使得技術突破能夠快速轉化為產業能力,形成可持續的創新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