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2025年秋日的陽光灑在襄陽漢江兩岸,這座城市用1.5萬個基層黨組織、35.8萬名黨員的集體實踐印證著習近平總書記作風建設永遠沒有休止符的深刻論斷。
從領導干部帶頭查擺的1700次研討,到企業車間里1500個堵點的精準破解;從24.5億元水源工程澆筑的民生厚度,到94%審批精簡率激發的市場活力,襄陽正以作風建設破題開路,在高質量發展的坐標系上標注出新的精神海拔。
這場觸及靈魂的作風革命,既體現在政務服務極簡審批的刀刃向內,更彰顯于261個老年幸福食堂升騰的煙火人間。
▲襄陽,發展大道寬又闊
以上率下
科學統籌謀劃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從制定和落實中央八項規定開局破題,踏石留印、抓鐵有痕,以徙木立信之舉實現時代風氣之變,為推動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提供有力作風保障。
今年3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關于在全黨開展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學習教育的通知》,對開展學習教育明確目標任務、提出具體要求。
襄陽堅持對標對表、謀定快動,堅決貫徹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決策部署,認真落實省委要求,第一時間安排部署,第一時間推進落實,在省委學習教育工作專班有力指導下,團結帶領全市上下發揚徹底的自我革命精神,堅持嚴的標準、實的作風,貫通壓實責任鏈、一體推進學查改,凝聚了思想、抓出了活力、促進了發展,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顯增強,全市學習教育取得扎實成效,為打造中西部發展的區域性中心城市、服務支撐湖北支點建設大局提供有力保障。
省委常委、市委書記吳海濤扛牢“第一責任人”責任,把方向、謀全局、抓重點,始終把學習教育放在心上、責任扛在肩上、關鍵環節抓在手上。市委常委會發揮表率作用,帶頭學習研討、帶頭查擺問題、帶頭開展整改。各級領導班子在深學細悟上下深功、在查擺問題上動真格、在整改整治上出實招、在開門教育上求實效,錘煉過硬作風、主動融入大局,加壓奮進、奮勇爭先,努力把學習教育成果轉化為高質量發展的實際成效。
通過以上率下、聯動發力,學習教育政治責任層層壓實,壓力層層傳導。
各級黨委(黨組)既抓好本層級、本部門的學習教育,又加強對下一級、本系統本領域的指導督導;市、縣學習教育工作專班突出加強對領導班子學習教育的調度指導,分類加強對基層黨組織學習教育的跟進指導,推動有形有效覆蓋;市委組建5個督導組,市、縣同步組建40個督導組,與重點地方和單位一起同題共答、同向發力,推動解決突出問題。
作風就是形象,作風就是力量。以學習教育為契機,全市黨員干部筑牢信仰之基、補足精神之鈣、把穩思想之舵,將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內化于心、外化于行,以優良黨風引領社風民風。
以學鑄魂
筑牢思想根基
▲鄂西北新型綠色環保表面處理產業園已落戶襄城經濟開發區余家湖。(資料圖片)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襄陽嚴格對標總要求和目標任務,制定全市學習教育實施方案和市委常委會學習教育實施方案,形成“16項+12項”重點任務清單,系統化、項目化推進。全市12個縣(市、區)、開發區,102家市直單位,205個縣處級以上領導班子,1.5萬個基層黨組織,35.8萬名黨員全覆蓋全員學。
堅持領導帶頭、率先垂范,各級黨委(黨組)通過領導班子帶頭學、培訓輔導系統學、結合崗位研討學、典型案例重點學等方式,推動學習教育往深里走、往實里落?h處級以上領導班子開展研討交流1700余次,在常學常新、善思善悟中進一步筑牢信仰之基、補足精神之鈣。
市委直屬機關工委采取“薄弱跟蹤、個別提醒、明查暗訪、隨機抽查”等方式,對46家市直單位學習教育情況進行隨機調研指導,延伸查看18個直屬單位黨組織,點對點反饋問題91條。
學習不是“一陣風”,而是精準滴灌、分類施策。針對新提拔干部、年輕干部、關鍵崗位干部等重點群體,全市累計開展各類學習研討1800余場次,覆蓋1.3萬余人。
保康縣探索“結對幫學、區域聯學、郵寄送學、線上促學”等方式,抓實流動黨員學習教育,實現有效覆蓋、全員參與;魚梁洲經濟開發區通過“領學+自學+研學”和“走出去+請進來”等方式,組織年輕干部、重點崗位干部開展學習研討、黨性分析,深化思想認識。
警示教育不是簡單“念稿子”,而是要讓干部“身臨其境”。
襄州區打造警示教育基地,用“案例還原+漫畫說紀+法條對照”的形式,展示74起本地典型案例;宜城市拍攝《亮劍“微腐敗” 鐵紀護民生》警示教育片,編印本地案例警示錄,讓3萬余名黨員干部從“身邊事”中受警醒、明底線。
堅持抓典型、抓現行、抓通報,聚焦突出問題,市、縣兩級通報曝光33期177起違反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問題典型案例,形成“查處一例、警示一片、治理一域”的強大震懾效應。
通過多層次、全覆蓋的學習教育,廣大黨員干部的思想根基得到進一步夯實,紀律意識和規矩意識顯著增強。
實干為要
激發發展動能
▲市經信局干部走訪調研,幫助現代杭蕭公司與程力新富襄陽汽車公司對接,幫助雙方簽下800噸H型鋼柱的供應合同
學得深不深,關鍵看干得實不實。市委明確要求,將學習教育與“兩資三能”工程、“三區”協同發展、鄉村振興等中心工作緊密結合,推動廣大干部在招商引資、項目建設、矛盾化解等一線錘煉能力、展現作為。
廣大黨員干部組成服務專班,主動下沉重點工業企業,開展“一企一策”精準幫扶。一名專班干部說:“過去是企業找上門,現在是我們送服務。作風轉變了,和企業的關系更‘親’‘清’了!
在老河口市,稅務部門通過“精準滴灌”,向1679家民營企業推送“年度納稅繳費紅利賬單”,為104家工業、科技企業配備“稅管家”,點對點輔導減稅降費政策,企業獲得感大大增強。
南漳縣在政務服務中心設置“企業全生命周期一件事”專窗,通過“一鍵三聯”系統,推進多部門并聯辦理企業登記注冊、落地建設等事宜,讓市場主體活力充分迸發。
高新區大力開展“五比五看”行動,組建5個要素保障專班,跟蹤服務總投資396億元的40個簽約未落地項目,推動32個項目順利開工或達到開工條件。
據統計,全市黨員干部主動作為、靠前服務,累計解決制約市場主體發展的堵點、難點問題2379個,“一企一策”解決企業難題1500多個。與此同時,全生命周期打通項目落地“梗阻”,大力推行“分階段施工許可”改革,按照“極簡審批、極速辦理、極優服務”要求,為787個立項爭資項目協調辦理前期手續,涉及總投資1257億元,施工許可審批材料精簡率達94%,以服務“加速度”激活發展新動能。
學習教育進一步校準事業航向、強化宗旨意識、激發干事熱情。襄陽創新建立“工作目標化、目標項目化、項目工程化、工程責任化、履責考核序位化”的“五化”管理機制,并將“兩資”工作考核權重由9%提升至35%,充分發揮考核“指揮棒”作用,推動管理精細化、評價精準化,引導廣大干部奮發有為、爭先進位。
《襄陽市人才工作支持產業高質量發展若干措施》印發實施,“萬名大學生聚襄”工程扎實推進,“襄才卡”應用場景持續拓展,襄陽對人才的吸引力不斷增強。
通過深入開展學習教育,襄陽廣大黨員干部干事熱情有效轉化為高質量發展實效,營商環境持續優化,發展動能不斷積聚。
民生為本
彰顯服務溫度
▲住房和城市更新部門在丹江路涵洞北側泵站新建雙排直徑400毫米排水通道,為前進路雨水管網“減負”
作風轉變的成效,最終要由人民群眾來檢驗。
襄陽堅持將學習教育的“熱度”轉化為服務群眾的“溫度”,聚焦民生“關鍵小事”,通過座談會、懇談會等多種形式廣泛聽民聲、察民情,并創新推行“一部門一清單”機制。截至目前,各級領導班子和黨員干部主動領辦民生實事7784件,一批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得到有效解決。
飲水安全是重大民生工程。投資24.5億元的城市水源替代工程已開工,將構建“一網兩廠五片區”供水新格局,惠及170萬居民。
在改善人居環境方面,大力開展圍擋規范清理專項行動,襄陽累計拆除圍擋12處共8915米,切實“還路于民、還綠于民”。關注“一老一小”群體,襄陽建成261個老年幸福食堂、463所基層老年學校,開設353個暑期“愛心托管班”,托起老年人晚年幸福,緩解家庭育兒壓力。
針對“停車難”“充電焦慮”等城市治理痛點,襄陽加快推進智慧停車“一張網”建設,城區新增公共停車位915個、共享停車位2368個,新建改造充電樁6033個,累計建成34286個,車樁比優化至2.8∶1,市民出行更加便捷有序。
▲協同推進加裝電梯項目與老舊小區改造工作
群眾關切處,就是工作發力點。
市委教育工委整改教輔、校服等問題133項;市委“兩新”工委推進新就業群體服務場景建設,公布160家暖“新”藥店、食堂、商超,促進226家農行網點開放服務,并創新開發“小哥碼”,破解外賣員“進門難”;市委衛生工委在醫療系統推行多渠道預約掛號、“復診0元號”、分時段精準預約等服務,大幅提升患者就醫體驗和滿意度。
襄城區聚焦青年人才返鄉就業難、創業難問題,做優“雙創”空間,提供水電費、房租減免等一站式服務,入駐“農創客”年均節省成本2萬元,“農創客”隊伍從“星星點點”變為“集群發展”;東津新區統籌資金740萬余元,延伸東津鎮飲水管網,推動4700余名居民從“喝上水”向“喝好水”邁進。
各地也在積極探索基層治理新路徑。樊城區開展“三級書記大接訪”活動,區、鎮(街道)、村(社區)三級黨組織書記開門接訪210余人次,區領導領銜化解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47個,以“事心雙解”彰顯為民服務實效;谷城縣發揮村(社區)“百戶網格長”作用,堅持隨令動、隨時查、隨拍報、隨手幫,“群眾有呼聲、干部必回應”成為常態。
目前,城市水源替代、老舊小區改造、交通出行改善等78件省級民生實事和23件市級民生實事正按時間節點扎實推進,群眾在日常點滴中真切感受到作風建設帶來的實惠與溫暖。襄陽以實實在在的成效,將作風轉變書寫在民生改善的第一線。
建章立制
扎緊制度籠子
▲襄陽通過跨部門數據共享與主動篩查比對,實現“群眾跑腿”向“數據跑路”轉變,讓符合條件的群眾不需要申請就能自動享受政策福利
一頓飯、一趟差、一張公函,背后是作風大事。襄陽持續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堅持“當下改”與“長久立”相結合,不僅“治已病”,更注重“防未病”,以一批務實、管用、高效的制度,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
針對反復發生、反映集中的問題,襄陽推動各地各單位健全相關制度589項,修訂完善制度363項。其中,市級層面出臺《襄陽市黨政機關國內公務接待管理正負面清單》《襄陽市堅持開源節流促進增收節支實施方案》等27項關鍵制度,覆蓋公務接待、節約開支、殯葬收費、招標監管、基層治理等多個領域。
為進一步轉作風促發展,市委研究出臺關于進一步激勵干部在打造中西部發展的區域性中心城市中擔當作為的實施意見,提出務實舉措,進一步激發廣大黨員干部干事創業熱情。
操作性強是這批新規的突出特點。《襄陽市黨政機關國內公務接待管理正負面清單》明確列出“可為”與“不可為”,成為基層人員一看就懂、對照即用的“操作手冊”;《襄陽市堅持開源節流促進增收節支實施方案》從源頭上倡導勤儉節約、過“緊日子”。棗陽市健全公共管理機制,將500多輛公車全部接入公車綜合管理系統,實現申請、審批、調度一網辦理,全程透明,推行加油卡“一車一卡、車卡綁定”,有效扎緊公車管理制度“籬笆”。
“電子公函”小程序上線,用科技手段實現公務接待線上申請、審批、歸檔全流程可追溯,堵住了“吃公函”等隱形變異問題漏洞。
在招投標領域,《襄陽市依法必須進行招標的工程建設項目招標人主體責任清單》和《襄陽市工程建設項目招標代理機構負面行為清單》打出招投標監管“組合拳”,以制度創新護航陽光交易。
制度之下,清風撲面。市國防科工行業黨委所屬企業接待活動更加規范,浪費現象有效遏制,干部與職工的聯系更加密切。市國資委黨委推動所屬企業圍繞差旅、接待、津補貼等風險點新制定制度20余項,補齊了一批管理短板。
從一頓飯、一趟差、一餐食的安全廉潔入手,襄陽用制度織密約束之網,將作風建設不斷引向深入。
作風建設永遠在路上。襄陽廣大黨員干部經歷了思想淬煉、作風洗禮和能力提升,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已經內化為廣大黨員干部日用而不覺的行為準則,為加快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大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