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帝神農和他所帶領的原始氏族先民,在長期的生產和實踐中,創造了豐碩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為中華文明的發軔和中華民族的形成準備了最初的物質、文化基礎,為世界華人所景仰。根據歷史史料及文獻的概括,炎帝神農主要貢獻最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始作耒耜,教民耕種
神農發明了原始農業,開創了我國的農耕文化。《 易·系辭》云:“包犧氏沒,神農氏作,斫木為耜,揉木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論衡·感虛》記載:“神農之揉木為耒,教民耕耨,民始食谷”,《漢書·律歷志》載“以火承木,故為炎帝。教民農耕,故天下號曰神農氏。”《國語·魯語》:“昔烈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柱,能植百谷百蔬”!豆茏印ば蝿萁狻罚骸吧褶r教耕生谷,以致民利”等等,眾多歷史文獻記載神農在農耕文化中的貢獻。
二、遍嘗百草,發明醫藥
在原始社會階段,惡劣自然條件對人的侵襲造成的疾病與毒蛇猛獸的傷害,使人陷于痛苦與死亡境地。炎帝為了解除人們疾病創傷的痛苦,深入山野遍嘗各種草木的性味,從而發明了草藥醫治之法!痘茨献印ば迍沼枴罚骸吧褶r嘗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之所避就,一日而遇七十毒!薄兜弁跏兰o》載:“神農……嘗味草木,宣藥療疾,救夭傷人命”,《史記·補三皇本紀》載:“神農……始嘗百草,時有醫藥”。
三、 日中為市,首辟市場
神農時代,在農業生產具備了一定的基礎之上,組織了物物交換的集市貿易。《易·系辭》云:“神農氏作,日中為市,至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蓋取諸噬嗑!笨追f達《正義》謂指“日中為市,聚合天下之貨,設法以合物。取于噬嗑,象物噬嚙乃得通也!
四、削桐為琴,織絲為弦
相傳在神農時代音樂以啟其端,桓譚《新論》云:“昔神農氏繼宓犧而王天下,上以法于天,下取法于地,于是始削桐為琴,練絲為弦,以通神明,合天地之和焉。”《世本·作篇》記載:“神農做琴、神農做瑟!薄渡胶=洝ず冉洝份d:神農的后裔“鼓、延是始為鐘,為樂風”。“乃命邢天作
《扶犁》之樂,制《豐年》之詠!
五、 耕而作陶,冶制斤斧
《逸周書》記載:“神農之時……作陶冶斤斧。”《太平御覽》卷833引《逸周書》則說:“神農耕而作陶!弊詮陌l明了陶器,人類生活條件發生大變革,不僅獲取的各種食物都可以用蒸煮而熟食,而且隨時儲積與保存必要的生活資料與用于再生產的種子等物。與此同時,在制陶的過程中,通過陶器的形制、施彩、繪畫,使原是藝術隨之發生與發展起來。
每個人都承認自己是炎黃的子孫,而中華民族凝聚力與向心力的形成,最早可追溯到炎帝神農部落的直接培育。華夏這個古老的民族是多源的,而炎帝神農部落是構成華夏民族的主干之一。傳說炎帝神農部落歷經臨魁、承、明、直、厘、哀、榆罔“凡八代”。這說明炎帝神農部落已成為一支人數眾多、傳衍世系比較清晰的部族聯盟。
要加強對炎帝文化的研究,弘揚炎帝的崇高精神,以增強民族凝聚力和戰斗力,為加快現代化建設和祖國統一大業的進程、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奮斗。特別是世代流傳的炎帝神農首創農耕,孕育了中華民族的開拓創新精神;歷經艱險,孕育了中華民族的自強不息精神;為民謀利,孕育了中華民族的無私奉獻精神;血脈認同,孕育了中華民族的愛國主義精神;貴和厚德,孕育了中華民族的公平和諧精神,更是中華民族自尊、自立、自信、自強精神產生的源頭和典范。
炎黃子孫都有對自己偉大民族和共同祖先的認同感和自豪感,炎黃文化已成為維系海內外炎黃子孫愛國情結的巨大精神力量。近年來,日趨頻繁的以“炎黃文化”為主題的論壇通過研討、祭拜、考察等活動,緬懷中華民族始祖,探討中華文明起源,弘揚炎帝神農文化及其精神,促進了海峽兩岸文化交流與合作,加強了與海外華人華僑的聯系與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