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感悟中國智慧
為什么要跟大家在今天還要聊聊古圣先賢呢?是因為他們留下來的東西我們只要能化解到今天的生活里,那就會覺得有用。他寂寞地躺在歷史的塵埃中,今年孔子誕辰已經2562年了,你沒辦法讓他去預言說互聯網時代會遇到什么困惑,但我們可以用今天的現實去解讀他的經典。我們再來說老百姓更了解的、普通大眾都知道的話,“君子日三省乎己”,這句話我相信朋友們都知道。那么,反省什么呢?知道每天要反省,反省是件挺累的事兒,我們可反省什么呢?孔子在《論語》中說了三件事兒,第一叫做“為人謀而不忠乎”,“謀生”的“謀”,“為人謀”就是在社會上謀個差事某一個職業,“而不忠乎”,有差事的人、有職業的人就要問問自己,我有沒有不忠于職守的地方,這是第一個反省。第二個反省,叫“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咱們都有朋友,都有親人,答應人家的事兒我做沒做到守信用。窟@是第二件事兒。第三句話叫“傳不習乎”。“傳播”的“傳”,“學習”的“習”。傳播是外在的事兒,他們那時候也就是口耳相傳,咱們這個時代傳播的東西多了,上網啊、看電視啊、讀書報啊、人的交流啊包括手機短信都是傳播。傳給你這么多的知識,你學習了嗎?學習是自己的事兒。我們有沒有通過學習把外在的傳播轉化成自己的生命經驗呢?這就叫“傳不習乎”。這就是孔子說的反省的三件事兒。
我們先把它摁下不表。我們還回到今天,看看今天的人有什么迷惑。我們這個社會一發達啊,人的角色就多了。我們都有哪些角色呢?第一,我相信今天坐在這里的隨州的干部和精英,大家都有自己的職業吧,我們在職業上安身立命,我們在職業崗位上要恪盡職守,要奉獻,甚至有時候要犧牲自己的時間和利益。所以這個職業角色他挺光榮但是也挺辛苦,不斷的付出。第二,我們每個人還有個什么角色呢?每個人都有,就是我們的倫理角色。上有老,下有小,中間有自己各式各樣的朋友、社會的交往,你對自己的親人要有義務、有愛,對自己的朋友之間,要大家有交往,這也是一種特別辛苦的事兒。那么說前兩種角色,職業的和社會倫理的,都是需要我們付出的,我們可靠什么來充電呢?第三個角色,我們每一個人都還有一個自我角色吧。每個自我是千差萬別的,咱們可能到了崗位上、穿上職業裝,大家說的一樣的話,但下來以后呢?你看有人喜歡品茶,有人喜歡喝酒,有人的性格就喜歡浪跡天涯,有人可能就喜歡獨居室內去讀書。不管什么樣的性格,他總有個自己的愛好吧!我們就靠自己的這點愛好在充電,再讓自己的生命不斷成長。更多的角色我們不說了,起碼每個人這三重角色擺脫不了,職業角色、倫理角色、自我角色。好,一天只有24小時,這么多角色在一起爭奪著,第一我說了很敬業,發現沒答應自己親人朋友好多事兒,沒陪老人吃飯,沒帶孩子去公園,很內疚;陪好家人了,也工作好了,發現沒有任何自我的空間了,很惆悵;稍微發展發展自我,回來一看,工作上落后了,又失去一個晉升機會。你說這三者老在一起糾纏著,我們可怎么平衡呢?我們再回到《論語》的這句話,大家看看古圣先賢的精彩在于什么呢?每件事兒他給了我們一個字的底線:“為人謀而不忠乎”,這說的是我們的職業角色,只需要守住一個字,就是忠誠的忠;“與朋友交而不信乎”,這是我們的倫理角色,甭管對你家人還是對你朋友,做不到的事兒你別答應,只要答應了“言必信、行必果”,守住一個“信”字;“傳不習乎”,這是說的我們生命自我的成長,甭管你是品酒喝茶還是游山玩水,或者是讀書,或者聽講座,你每天總要通過學習讓自己跟這個發展變化的社會建立聯系,所以你就能夠不斷成長。職業角色要盡忠、倫理角色要守信、自我角色要成長要學習,記住三個字,這就叫底線。
大家覺得《論語》跟我們有關系嗎?關鍵是我們以前不這么想,是吧?都知道“日三省乎己”,這句話我相信人人都知道,但說完就完了,也沒想他反省幾件事兒。其實啊,我說好的經驗是什么呢?他并不是復雜的理論給你錦上添花,他教你的永遠是守住生活的底線。我們今天人為什么越來越迷惑呢?就因為我們老看上限。大家聽說過一個管理學上的理論吧,叫木桶理論,對吧?什么叫木桶理論,就是說一個企業也罷,或者說我們自己的生命,假設這是個木桶,這個木桶參差不齊,用很多塊板子箍起來的,那么你說,水容量是靠哪塊板子決定的呢?它一定是靠最低的一塊板子而不是最高的一塊板子。也就是說,參差不齊的這些板子里面,不管你有幾個95分,但你只要有一個59分,你的這個綜合評價就是不及格的,因為水只能到達最低這塊板子。這就是木桶理論。我們每個人的生命也是一個管理學啊,我們去看我們自己,我們通常犯的一個毛病,就是愛看自己最高的板兒。那都是咱們的輝煌,說我工作特好,得了92分,我再提升一點就95了,沒看見你的健康已經49了,我們或者說看這個人有家財萬貫,但你沒看見眾叛親離不幸福,所以人呢,最大的特點就是老干損不足益有余的事兒,老在自己的最高板子上較勁,最低板子在哪兒?我剛才說的,《論語》中的東西是什么呢?是教我們看見最低的板子。就是職業上要盡忠、倫理上要守信、個人生命要學習,他是一個平均水準。他不至于讓你這個水容量太低。為什么每天要反省,就是反省讓我們了解生命最底的板子在哪里。
其實今天呀,這么短的時間內,我跟隨州的朋友交流的,不是條分縷析地講解經典中的每句話,那我們得坐在這兒講一個星期。我今天就是要跟大家溝通一個思維方法。就是怎么樣站在二十一世紀我們的生活里去解讀經典。我們一定不要認為,經典的學習是讓我們通過那個蒙著塵埃的歷史隧道回到兩千多年前,經典的學習是把他們通過隧道請到今天,跟我們的生活完成融合,這才是最重要的。所以說“日三省乎己”,我們能守住底線。還有沒有更簡單的答案呢?還有。你看這只說了三件事兒吧,還有比這更簡單的。就是孔子的學生曾子總結說,夫子之道,忠恕而已。說你想了解老師的道理嗎,倆字就概括了,一個就是忠誠的忠,剛才說過了;還有一個字呢,是寬恕的恕。當然曾子說完了以后,就沒再闡發是什么意思。過了一千年,到了宋代,大儒朱熹他作《論語集注》的時候,用了非常簡單的方法,給我們解釋了什么叫忠、什么叫恕,無非就是拆中國字兒。他說,中心為忠,對吧?忠誠的忠可不就是中心為忠嗎?什么意思?世界上最大的忠誠,不是忠于外在的制度、外在的標準、忠于哪個人,真正的忠誠只有一種,就是看得見心中良知的底線。忠守于心,此為忠誠。所以說“為人謀而不忠乎”,你給別人謀個差事、社會上做個職業,你就盡忠了嗎?這個忠誠可不是外在的績效評估,而是說摸著良心辦事兒,你盡忠了嗎?你如果看得見底線在心中,那就叫忠誠,所以叫中心為忠。再來看第二個字更有意思。什么叫寬恕,人怎么樣才會寬容呢?你說別人鬧下了某種矛盾誤會,你自己咬牙切齒說算了,我不跟他一般計較,說我忍了,這不叫寬容。你能將心比心主動換位思考嗎?這就是朱熹說的如心為恕。當他人心如你心,咱們倆換個位置思考的話,你就能包容了。這就叫如心為恕。你看中國字多有意思!什么叫如心為恕呢?咱們大家如果都是隨州土生土長的朋友,你們不會覺得彼此之間有太大差別。但是今天,如果一個隨州人和一個哈爾濱人在一起,和一個西安人在一起,和一個廣州人在一起,和一個杭州人在一起,那你就一下看出了生活觀念的千差萬別。大家知道嗎?每一個人的此刻,其實都是他歷史教養的總和。每一個人都是在自己的此刻上,能夠反映出他童年的經歷,他生活的一切都在此刻表現出來。比如說,你現在來一個杭州朋友,他可能就吃不了湖北菜的辣,因為他那地方沒有這傳統。所以你就去看,人跟人啊,很多時候并不是一種特別惡意的冒犯,而是習慣的差異。什么叫如心為恕,就是主動站在他的立場上想一想。
我自己在讀博士的時候有一件事兒,這么多年了印象特別深刻。當時我們的外語口語老師,是一個美國籍的小姑娘,但她是個華人,她生在美國、長在美國,一句中文都不會說,她父母說這怎么辦呢?得讓這孩子回國去教教書啊,她回來也不會說中文,所以我們就跟口語老師嘎嘎每天聊,一上課就跟我們聊,年紀跟我們也差不多,二十出頭,大家都跟她挺好。后來就到了過節了,過元旦。我們那個博士班的班長,我記得是一個理科的在職博士,是一個三十五六歲的老大哥,戴著眼鏡,特別老實。他就去問這小老師,他說老師啊,我們要開聯歡會啊,你參加嗎?小老師很高興,說好啊好啊,我當然參加啦。我們班長回來就開始認真地準備這個節目單,挨著個兒問我們,說你出個什么節目啊,給你排在第幾個啊,然后每個人是唱歌是跳舞,是第五個還是第八個,都跟他排好了,最后很認真地去問小老師,說老師你看你出個什么節目,給你排在哪兒,要不要你壓軸啊。那小老師看著他,突然之間就急了,呱啦呱啦一串英文跟這個班長說,說你跟我說的是聯歡會,你為什么弄出這么一東西限制我呢?我唱歌跳舞我要看當時的氣氛,你還非要讓我在最后一個,我前面就不能上嗎?你什么意思。课也粎⒓恿。嚇得我們班長當時就不會說英語了,特害怕,拿中文說你怎么了、你怎么了。那一刻,這么多年過去了,印象特別深。實際上這里面,沖突的焦點是什么呢?是文明的差異,對吧?我說中國學生去請這老師參加聯歡,他肯定沒有惡意吧?小老師對我們也挺好,她也沒有惡意。最后他為什么這么尷尬呢?是因為咱們中國人都是看著春晚長大的,咱們都習慣有個節目單了。從小學校的聯歡一直到長大工會的聯歡,哪兒能沒個節目單呢?美國孩子沒看過春晚,他們都是即興地出去唱唱歌、跳跳舞,她哪兒習慣有這么個東西呀?所以我后來就總在想,什么叫如心為恕啊。你要能站在各自的文化差異中去考慮,這件事兒就不算個事兒,對吧?所以我們平時的生活中,大家要真能學會換位思考的話,沖突摩擦能少好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