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感悟中國智慧
朱子關于忠和恕解釋,他一共說了四句話,前兩句話是解字兒,中心為忠、如心為。缓髢删淠,是解釋怎么做,他說,盡己為忠、推己為恕。說得好吧?一個人只要盡了自己的心,就叫忠誠。因為盡人事還得知天命,咱們不是說盡了心凡事兒就能做得成,即使沒做成,盡了心你也叫忠了。推己為恕,把自個兒的體會推到別人身上,將心比心,就會寬容。中國儒家說的好事兒怎么推呢?叫“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怎么對自己的老小就怎么對別人。那不喜歡的事兒怎么推呢?大家都知道這句話,《論語》中說,“己所不欲”怎么樣,勿施于人。你都不愿意別人那樣對你,你也就別那樣對別人就完了,這就叫推己為恕?,其實我今天講的些東西,基本上都是大家知道的,我們就是沒有站在今天這么想。如果你站在當下這么一想,就發現儒家的這點兒東西呀跟我們的生活都有關系,為什么說忠恕而已、人這一輩子記住這倆字兒就差不多了呢?因為咱們一輩子都在打兩種交道,無非是跟事兒打交道和跟人打交道,對吧?如果我們跟事兒打交道都多一份忠,跟人打交道都多一份恕,你說是不是咱們就能夠好一點兒呢?但是在這里我還要特別再強調一點,就是儒家被認為底線的,大家說這個溫良恭儉讓啊,什么事兒都克己盡忠、寬人為恕,老這樣的話,咱得受多少傷害和委屈呀?孔子的學生還問過他一句話,說“以德報怨,何以”,說老師啊,有人傷害了你,那不就是怨嗎、不公正嗎,我用美德去包容回報他,怎么樣,我做得好吧?大家想想看,我要今天問大家,以德報怨你覺得是個褒義詞嗎?絕大多數我看見朋友都在點頭,以德報怨是褒義詞啊,我們經?湟粋人美德說你看這人多好,他能做到以德報怨,但其實在孔子當時他就不這么認為,孔子反問了學生一句話,他說:“以德報怨,何以報德?”你想你這是一個問題嘛,怨是不公正、是傷害,這些東西來臨的時候用美德去包容了他,那么何以報德?人的生命一次一次地受那些無謂的創傷,我們生命有多少資源可以消耗?這么大個地球,現在純凈的水、空氣、肥沃的土壤、地下的礦藏不是也都在消耗得快完了嗎?那我們的生命有多少以德報怨能夠這么受傷。亢我詧蟮?真正的美好來臨的時候,你還剩下什么呢,你還用什么去回報?所以孔子這么一問,學生就不知道說什么好了?鬃泳徒o了他八個字的答案,說:以直報怨,以德報德。什么意思呢?以直報怨,正直的直,當傷害與不公平來臨的時候,用最正直的方法解決它。比如說,憑膽力、憑制度、憑一種簡單的快捷的方式,正直地把它了斷、解決,這叫以直報怨。而要以德報德,留下你的那種悲憫、善良與愛,等待有這樣相應的美德來臨的時候,你再去回報。為什么要特別說這句話呢?因為我們在歷史中對中國儒家的成見是很深的,特別是經歷了批林批孔。我們總說中國儒家有一種沒有階級的愚忠、沒有底線的寬恕,可實際上你仔細去看,從孔子那時候就沒有同意過“以德報怨”這么一說。這都是一種基本的法則。它能保護和平衡我們的生命,讓一個正直的的人守住自己的底線不受傷害。你說這些,我們今天聽起來、想起來,你不覺得它很適用嗎?所以我說中國的儒家哲學,他是站在一個最樸素的角度上,讓我們了解自身的生命,這是一種美德,這也是我們進入社會與人打交道的標準。
開始的時候我說,中國的哲學史儒道釋這三家,儒家大家聽了都說很簡單,對我們很有用,那我們今天要道家干嘛呢?中國的道家教我們了解了和宇宙自然的千萬種關系,這是我們不能擺脫的。我要回到炎帝神農這個話題。
作為隨州的朋友,大家覺得炎帝給我們帶來最重要的財富是什么呢?是他奠定了我們這個農業大國農耕文明的思維方式與生活方式。我們現在的四時歷法,什么叫農歷,就是我們人的休息與忙碌是按照農忙季節安排的,這個歷法就叫農歷,對吧?中國道家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也就是說,人跟著大地的節奏休養生息。春天我們為什么要耕種,因為春天天上撒雨水,苗能長出來,所以我們去春耕去。到了夏天你為什么要間苗呢?因為太陽太充沛了,它長得太瘋了。到了秋天你為什么要收獲呢?因為果實都經歷了風雨,到這個時候都沉甸甸的。到冬天咱們為什么回家過節呢?因為地上不長莊稼了,地歇了,下雪覆蓋了它,人也歇了,所以就回家紅紅火火過個大年。所以按農歷我們不可能在農忙的時候回家吧?這就是一個生活習慣。中國人傳統的養生是什么呀?叫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多樸實呀!太陽起來上班了,咱就出門去忙乎了,太陽回家睡覺了咱們也就回家歇著了。那個時候沒有這么多的熬夜、加班、旦暮晨昏的顛倒,那都沒有。所以我們在一個享受豐富物質文明的時代里,如果還能遵循著老祖宗那樣一種樸素的生活,我們該多快樂。∥覀儸F在就是因為科技過于發達,所以有時候滋長了人心的狂妄。我自己帶的好多女碩士、女博士呀,到畢業工作的時候,很好職位的小白領。這小白領也都挺辛苦,有時候回來一看,年輕輕的小姑娘,魚尾紋也長了,說老師你知道我的節奏可不容易啦,說每天累的呀我那個早飯時都醒不了,根本沒吃,到中午呢爬起來了,沒精神,我得先喝兩三杯濃咖啡,抽兩根兒煙,然后畫上妝,穿上高跟鞋噠噠噠趕到我的工作單位,一下午啊做報表啊寫文件啊跟老板去溝通啊,一直忙到晚上,陪客人去喝酒。喝到晚上十點多,昏天黑地出來了。不行,我得找朋友散散心。我就得找朋友去泡吧、聊天,一直到夜里頭一兩點了,哎呦我這臉上都沒法兒看了,那不能睡覺,得保養啊。所以得吃一把維生素、貼個面膜、敷個眼膜,折騰完三點了,這一睡覺啊,第二天又起不來,所以早飯午飯又省了,又到了中午啊,我又得這么喝著濃咖啡、抽著煙上班,每天多不容易!其實我們想想,這不是開玩笑,城里很多年輕人就過著這種生活。而且他們所羨慕的,說你看熬到我們主管就好了。主管的生活是什么生活呢?不用再趕公交車了,也不用打的了,能夠每天從自己封閉的很好的公寓,下地庫開上自己的私家車,穿過那些熙熙攘攘滿是尾氣的通道,然后到了單位,再停地庫,再上去。好的單位的寫字樓,都是全封閉的,都是拉著窗簾大白天打著燈的,冬天有很濃的暖風,夏天有很足的冷氣。所以你看小白領上班是分不出春夏秋冬的。反正無冬立夏,一套薄西裝,到了晚上無非再下地庫,再開著車,再回到自己家,再上去。所以我就開玩笑說現在的城市精英啊,十天半個月不見天日那是常事兒,因為他沒機會走在大街上。所以當四季已經在我們的生命中變得模糊,當我們整個旦暮晨昏已經顛倒,你說,我們還擁有健康嗎?我為什么說在今天要回到道家的一些理論呢?就是我們回到一種最樸素的健康狀態。大家看看,今天的人得的都是什么病?沒有營養不良,全是“三高”人群。用莊子的話說,“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天地間最大的美好無法言說;“四時有明法而不議”,春夏秋冬為什么這樣用不著我們議論;“萬物有成理而不說”,萬事萬物都包含著他為什么養成這樣的道理不必言說。你說我們為什么得這些病,這些病都叫生活方式病!為什么得,我們自己一定知道。所以如果說儒家教我們融入社會,道家就教我們親近自然。儒家成全我們的社會人格,道家成全我們的自然人格。
其實我在隨州很感慨,我不知道各位朋友你們自己有沒有這種感覺。隨州這地方多好啊,有那么一座巍峨大洪山,往城里面一走,無論是涢水、 水等一道道的水系、河流都在身邊,一個有山有水的城市這在我們看起來可奢侈了。我一直相信,山是一座城市的肺,因為它給城市代謝出新鮮的空氣;水是一座城市的心,因為它碧波蕩漾,有你這種心靈里的很多感受映射其中。沒山沒水的城市就是沒心沒肺的城市,也就是說沒有山沒有水,這個城市的人就剩下每天在那兒工作呀、創造價值啊、掙錢呀、忙房子啊,你說他有什么寄托?所以隨州這個城市,我想她的幸福不僅僅有炎帝神農,還有這樣的山水自然讓我們今天每個人親歷其中,有山、有水、有根,這多好!中華的根在這個地方,美麗的山水就在身邊。
道家的東西,隨州人應該比別的地方的人更深地能夠體會到,它就是一種快樂的生活方式。莊子說,獨與天地精神共往來。這句話說得多好!天地是有精神的,你去看看大洪山的金頂,看看那樣的流云浩蕩、長風送懷,你去看看一條一條水系,那樣的一種波瀾洶涌、那樣的一種柔波蕩漾,所有的這一切不都是天地的精神流淌嗎?如果一個城市就剩下了高樓大廈,立交橋,是沒有趣味的。什么叫做天地精神共往共來?你愿意去體會,天地精神就養足了你。我很喜歡蘇東坡的一句詞,叫做“一點浩然氣、千里快哉風”。我認為這是一個中國人應該有的風貌,我寧愿把這十個字看作是中國人一個素描的畫像。我們常說“動靜”“動靜”,無非就是動的和靜的這倆方式吧?靜的時候,“一點浩然氣”,你看一個人眉宇軒昂、面容開朗,天地浩然之氣頤養胸臆之中,這就是一個人安靜的時候。而一個人動起來做事兒呢,要“千里快哉風”,乘風千里,快意人生。這幾個字多好!有的時候我覺得奇怪,為什么我們今天的人靜的時候嘀嘀咕咕,動的時候拖泥帶水;靜的時候缺那么一份莊嚴與疏朗,動的時候卻那么一份麻利與果斷。這就是因為我們靜的時候沒有養氣,動的時候我們的能力不足。你看中國的古人,從三皇五帝到唐宋長風,我們看見他們的物質生活都遠遠不如我們今天,可人家為什么有這種氣概。所以我們向古圣先賢學習什么,說到底是學習他們涵養生命的一種方式。這就是我想說的道家。道家會給我們這樣一種氣勢,會給我們這樣一種生命的可能。
那么大家會說,儒和道都是有用的,佛家挺消極啊。佛家能給我們什么呢?大家想想佛家能給我們什么呢?中國的佛家啊,是講故事的,就是禪宗故事,讓你去參透很多的道理。有一個一千年前的禪宗故事。我跟大家說說,大家看看佛家跟我們有沒有關系。有一個公差,他押著個犯人去京城。押了個什么人呢?是個犯了清規戒律的和尚。路途很長啊,所以公差就想我可不能漏什么。每天我得看看重要的東西帶齊沒有。什么重要?每天要帶齊自己的包袱,因為包袱里面是盤纏、是寒衣,兩人路上用得著;每天要記住帶上公文,因為要拿著公文去交差;第三樣呢,一定得帶著個和尚,不帶著和尚怎么完成任務?第四樣是什么呢?是數一數我還在不在,我要不在誰帶著這三樣東西?好,這個敬業的公差每天點這四樣,一摸,包袱,在;公文,在。一看,和尚,在;再一看,我,在。好,四樣帶齊就上路。日復一日,漫漫長路。日子太寂寞了,倆人就天天聊天。一來二去,聊得像熟人、像朋友了。有一天呢,風雨交加,他們在一個破廟里面住下來。這個和尚就跟他說,說哎呀,你天天押著我也挺累,要不然我出去給你打點兒酒,我不能喝酒,可是你能解解乏呀!公差呢也懈怠了,就把犯人的枷鎖都打開,和尚就跑到鎮上去給他打酒了。打回酒來,兩個人就聊著天啊,然后就喝呀喝呀。這個公差就酣暢淋漓,最后喝到個酩酊大醉,呼呼地踏實大睡了。和尚一看,機會終于來了。從懷里掏了一把剛買的剃刀,嗖嗖嗖把這個公差的頭發都給剃光了。把自己袈裟脫下來,給這公差裹上。把公差的衣服扒下來,自己穿上,連夜逃走了。公差第二天日上三竿醒了,得清點這幾樣東西上路啊。一摸,包袱,好,在;再摸,公文,好,在;第三樣,和尚,咦,和尚哪去了?找不著和尚了,就里里外外找。怎么也找不著,就撓頭,哎呀,這個和尚?咦,頭是光的!低頭一看,穿著袈裟呢!明白了,哎,和尚也在。好,那得找第四樣東西呀。我哪兒去了?怎么也找不著了。公差真發愁啊,包袱在、公文在、和尚也在,可是我哪兒去了呢?這就是著名的禪宗故事“我哪兒去了”。
我們站在今天看一看,如果按我們這個世紀的解讀,這幾樣東西意味著什么呢?包袱,就是咱們的物質生活。咱們都得買房子,好點兒的家里還想買輛車,人人都想穿的好點兒、吃的好點兒。所以包袱這個東西咱們永遠不會忘的,它一直都在。公文是什么?公文是咱們的職業。人要沒有職業就沒法兒安身立命了。所以公文也容易找得著,一直都在。和尚,和尚是什么意象呢?他是個囚徒,是我們每天帶著在忙的這件事兒。我們每天都有事兒做吧?日復一日地忙來忙去,最后,在不知不覺中把自己置換成了囚徒。而什么丟了呢?就是我找不著了。最后發現我們的物質生活在、職業崗位在、每天忙的事兒也都有可忙,唯獨就是我沒了!拔摇笔鞘裁茨?“我”是一個主體權利,“我”是押送囚徒的主人,但是當我置換成囚徒的時候,我們就被生活的忙碌囚禁了,而我丟了。大家覺得這個故事深刻嗎?這就是禪宗的故事。
禪宗啊,不一定說咱們就得去燒香、就得去磕頭。其實他就是用一個生活小故事給你一個啟發。但是,你說,生活這么艱難,我們就不往前走嗎?禪宗也給我們一些樸素的安頓。那怎么叫參禪呢?曾經有一個小徒弟去問他師父,說師父呀,你教我一個參禪的辦法呀!師父說,好啊,你回家吃飯睡覺。小和尚說,誰不吃飯、誰不睡覺?這怎么能叫參禪呢?他師父說,人人都吃飯,可絕大多數人都挑肥揀瘦,吃得不太痛快;人人睡覺,不是失眠的就是做夢的,他睡不安穩。你要是能把每頓飯都吃得很香,每回覺都睡得很踏實,我告訴你,你已經在參禪了。大家都想想看,參禪難嗎?參一份生活禪,就從當下做起,讓自己吃得香、睡得著,面對世界一切的不如意,用行動去改變它,而不僅僅限于抱怨。這就是一種積極的、明朗的生活態度。
我今天一直在說儒道釋是什么,我不能把它作為一個學術體系介紹給大家,那太難了。我只說它是天地人心,中國人的生活方式。什么叫“天地人心”?儒家管的是地上的道理吧?因為咱們要建功立業、咱們要跟人打交道,要“二人成仁”,要“恭信敏惠”,這都是社會人格,儒家是管地上的事兒。道家管什么?“獨與天地精神共往來”,看待四時流轉、生命的這個永恒,它管天空上給我們的精神。而頂天立地一個人,總要摸見自己的心,這就是佛家管的事兒,它管我們內心覺悟。覺悟這個詞兒咱們很熟,從小就用,但很少有人知道這是個佛家用語。什么叫覺悟?咱們大家再想想這倆字兒,寫得也有意思。學字頭下面是什么,是看見的見,對吧?“悟”呢?“悟”是豎心一個“吾”。覺悟覺悟,就是“見我心”。一個人有沒有覺悟不是你對社會標準的應對,而是你有沒有能力看見自己的內心。我們在這個世界上走過千山萬水,最遠的目標不是抵達他鄉,而是終于抵達了自己的心。我們這一路上都會有很多迷惑與蹉跎,就因為我們老走不到自己的心里。所以我說,用儒家的方式去融合于社會,用道家的方式去愛護自然與保護生命,用佛家的方式參一份生活禪、打開自己的內心。你覺得儒道釋離咱們遠嗎?
我更要說,儒道釋是在隨州啊!剛才我說了,隨州有山、隨州有水、隨州有中華之根。人守著山水,就有了性情的愉悅與飛揚;人守了祖先之根,就有了生命的端莊與肅穆。我們有責任,但是我們也有生命的這種飛揚。在隨州山水之中來參悟中國文化,儒道釋都打通的時候,我相信昨天隨州的朋友都看見了我們的三教祈福,儒道釋共同祈福,這是什么呢?給我們一個答案。什么答案?再說一個小故事。有個年輕的小伙子,看自己的老酋長,說這老人太神了,他料事如神,他怎么什么事兒都不說錯!小伙子較勁,我就不信你不說錯,和你打個賭,我非讓你錯一回。他就抓了一只剛孵出的小鳥,背在身后,胸有成竹的去找這個老人。他說,你說我手里的小鳥是生是死?他想,你要說它是活的呢,我手指一捻現在就把它掐死,你要說它是死的,我手心一張現在就讓它飛起來,憑什么你一切都說對,我就要你錯一回。所以這么較勁的問題一提,那個睿智的老人很寬容地對這孩子一笑,他說了一句話他就又說對了。他跟小伙子說,生命就在你的手中。大家想想看,這就是中國文化能給我們每個人的一句答案,或者說一句祝福。我們在隨州,天長水闊、炎帝的萬古長風滋養之下,但愿儒道釋是一種生活感悟的方式,讓我們每個人從中得出這么一種答案:生命就在自己的手中。當每一個隨州人把握住這種生命的狀態與未來的希望,我相信,你們把握住的,就是明天更美好的一個隨州。隨州已經有了炎帝神農對我們這五千年做了一個文明的交代,我們還要問,對今后的五千年,誰來交代呢?也許就是我們當下的這一批人。所以中國文化是一份祝福,把握自己的生命,把握這個城市,把握我們自己幸福的未來。我們就以中國文化的名義,祝福各位朋友幸福健康,祝福隨州。謝謝大家。悇撔赂鶕浺粽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