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貴成
炎帝神農誕生于隨州厲鄉(山)、烈山,故神農氏又號稱烈山氏、厲山氏。隨州市是炎帝神農氏的故鄉,已成為人們共識,不可撼動。隨州在湖北。炎帝神農在湖北做了些什么事,炎帝文化與楚文化是什么關系,作為炎帝神農子孫的隨州及湖北人如何弘揚炎帝文化?以下略作考究:
炎帝神農足跡——遍及楚地
炎帝神農作為一個氏族部落和一個時代的代表,遺跡遍及古荊楚大地,而今江漢流域和鄂西北則更集中,留下了許多動人的傳說。當然,我們今天已難以考查其具體蹤跡,但從楚、湘大地所出土的各種文物,亦可了解其大致歷程:起于烈山、發于涢水、行于漢水、活動于長江中下游地區。
新石器時代,黃河、長江流域各地先民先后掌握了火耕水耨、陶冶斤斧的耕作方法與制陶技術。以大溪文化、屈家嶺文化和石家河文化為例,其石器已以磨制石器為主,且相當精致,既有大型的石斧、石鏟、木柄石鋤,又有精巧的刀、鑿等小工具,全面而多樣。各地遺址不定期出土了大量的含有稻谷的紅燒土、陶片和谷灰渣,說明當時荊楚大地已普遍種植水稻。陶器是先民長期使用火和掌握用火技術的結晶,是當時生產力發展的標志。大溪文化遺址出土的陶器,有紅陶、黑陶、灰陶、白陶之分。屈家嶺文化以黑陶為重要特征。石家河文化陶器則雙灰白陶(或黃白陶)為主,器形復雜,許多大型器物前所未見。石家河文化中還格外引人注目的,是發現了眾多的稀世珍品玉雕。古荊楚地域內出土如此眾多精致的石器、陶器和玉器,證明古荊楚大地,包括江、漢、湖、汀的先民,歷來是相互交流和日漸融合的,所以這些文化遺址也反映了炎帝神農氏文化的面貌與發展軌跡。
漢江中游的谷城縣自西周封谷國。谷國更早時期,炎帝神農在谷城嘗植五谷的駐地——大薤山,堪稱“中國南避暑山莊”,這里有神農生活和勞作過的神農洞、百草園、五谷廳等多處文化遺址,民間傳說和民風民俗等。據介紹,薤白、茶葉皆源于薤山,是神農嘗百草的重要物證。谷城考古發現了石刀、石斧、石耜等遠古時期的農耕器具。谷城現存的諸多祭祀活動,都是以神農為祭拜核心,祭天、祭谷、打圍鼓等農業祭祀活動演變為文藝形式,仍然保留了對五谷豐登的期盼。谷城,因炎帝神農在此嘗五谷而得名。
農業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手工紡織業也相應得到發展!段淖印氛f:“神農之法曰:丈夫丁壯不耕,天下有受其饑者。婦人當年不織,天下有受其寒者。故期耕不強者,無以養生;其織不力者,無以衣形!笨梢娚褶r氏既強調農耕,亦注重紡織,中國古代男耕女織的社會形態已經形成。這在江漢地區出土的有關文物,亦可得到印證。如屈家嶺文化遺址中,就出土了大小不同的陶紡輪,質地一般為泥質橙黃陶,形體輕巧,彩繪鮮艷,說明當時手工紡織不僅已相當普遍,而且紗和布還有粗細之分。農業、手工業的發展,必然帶來商業的發展,“日中為市,致天下禮賓司,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這是炎帝神農時代“衣食備”所速帶來的積極結果。
中國醫藥,為炎帝神農在湖北始創。著名的神農架林區,則傳為神農嘗百草、創醫藥文化的地方!痘茨献印氛f:“古者,民茹草飲水,采權木之實,食贏之肉,時多疾病毒傷之害。于是神農乃始教民播種五谷,相土地宜,燥濕肥堯高下,嘗百草之滋味精,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當此之時,一日而遇七十毒!鄙褶r氏為了使民人免受病毒之苦,訪師請教,親身體驗,終于創建了獨具中國特色的中草藥文化。包括湖北、湖南在內的古荊楚大地,不僅神農架傳為神農氏嘗百草、創醫藥文化的圣地,而且后來楚人還留下了許多有名的中劃藥記載,楚地更留下了中草藥的實物見證。隨州市厲山鎮距神農架林區只有兩百公里,前者是神農氏故鄉,后者是神農氏采藥的地方。至今,兩地的民俗風情、方言、有關神農氏的傳說故事,都大抵相似。兩地皆系炎帝文化的發源地之一。神農架民間關于神農氏的傳說故事豐富多彩。炎帝神農氏在這一帶搭架采藥、懲惡揚善、為民謀利的事跡,家喻戶曉,人人皆知。僅1990年出版的《神農架民間故事集》一書,就收錄了與神農氏有關的傳說故事幾十篇。這些傳說故事表明,神農氏曾踏遍神農架的山山水水:他架木為巢,供老百姓居。凰罴懿伤,為民治病。后來,春秋時屈原的《離騷》中的“江離”、“芷”、“秋蘭”、“木蘭”等,《九歌》中的“瑤”、“杜若”、“頻”、“蓀”、“辛夷”、“鹿蕪”、“石蘭”等,說明楚人對各種花草的性能均有一定的認識,并引為自己詩作中描繪的對象。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女尸,手里緊握著兩個絹包,內裝有多種藥物,大多味辛溫,與上述《楚辭》有關中草藥讒完全相同。
時至明代,湖北蘄春人、我國杰出的醫藥學家李明珍,畢生深入民間,上山采藥,繼承和發揚了神農氏嘗百草、救人命精神,成《本草綱目》一書,對總結古人醫藥物成就和為后世中草藥訴繼續發展,作出了突出的貢獻。從炎帝神農醫藥文化至李時珍成為祖中草藥文化的集大成者,說明荊楚大地歷來是我國古代中草藥研究和發展的重要基地,反映了炎帝神農文化與楚文化的密切關系。
炎帝神農在楚地植五谷、創編織、嘗百草、興貿易,這在當時來說,是生產力發展的質的飛躍,代表了一個時代的科學技術的成就。楚人立國后,受此思想影響至深,在圖存爭強的歲月中,既堅持“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發展生產,“惟厚于民”,又注重與周邊各族搞好關系,《史記》稱,“甚得江漢間民和”。楚國人繼承炎帝神農開創的事業,經長期的奮斗,終建成一雄踞大江南北的泱泱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