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永國
“不忘始祖,面向未來”!
“提到湖北隨州,就想到炎帝神農……”
“旅游湖北,尋根隨州……”
2009—2011,連續3屆世界華人炎帝神農故里尋根節的舉辦,提升了湖北文化,提高了隨州知名度,隨州正在成為凝聚世界華人情感的尋根地。作為尋根活動的載體,世界華人炎帝神農故里尋根節,正在成為一種文化品牌,一種很大的文化品牌。
一、傳承與升華:品牌元素構成 “尋根節”是改革開放的需要,也是中華文化推陳出新的產物。
回頭看連續三屆令人稱道的“尋根節”,尋根節品牌的構成至少有三大文化元素:
1、推進建筑文化,展示農耕文明。
炎帝神農是華夏人文始祖,農業文明的開山人!蹲髠鳌贰ⅰ秶Z》記載炎帝神農生于“烈山”。漢代的學者班固,鄭玄進一步明確“烈山”即隨故國“厲鄉”。此后,歷代著述皆指今湖北隨州市隨縣“厲鄉”為炎帝神農出生地。
“厲鄉”,今隨縣厲山鎮,至今保存有神農洞、神農祠、神農碑、日中街等有關炎帝神農史事的遺址。唐代大詩人李白客居安陸時有詩云:“神農號長生,風俗久已成”。清代嘉慶乙卯進士儲嘉珩詩云:“是鄉帝誕生,流傳自上古”、“至今神農廟,年年賽村鼓”。
及至當代,洞穴猶在,廟祠荒蕪。上世紀末,隨州市掀起第一浪炎帝神農文化研發熱潮,先后重建了炎帝神農廟,興建了功德殿、紀念館,但這些建筑局限在1平方公里的景區內,難以承載“全球華人尋根”之旅。
因此,2009年的“尋根節”之前,在省委、省政府的支持下,隨州市委、市政府啟動了炎帝神農景區新一輪建設,按照規劃,拉開了景區框架,在烈山之顛及其南坡,建起了甬道、圣火門、炎帝神農廣場、炎帝神農大殿,培植了大片大片的炎帝神農林,將南坡下一座波光粼粼的水庫命名為烈山湖;在烈山湖與炎帝神農廣場相對的直線上,建起了九曲石拱橋。新景區達到4平方公里,與老景區分別承擔祭祀、拜祖、文藝表演的功能。2010年尋根節,新景區—烈山之巔立起了高30多米石雕炎帝神農大像,高高的炎帝神農,手抱五谷,俯視大地,為景區增添了農業文明的核心元素。
2、革新祭祀拜祖文化,升華尋根理念。
據鄉民口耳相傳和史籍記載,從先秦至春秋,及至漢晉,直至近代,烈山上炎帝神農出生洞、神農社祠,代代香火不絕,年年朝祀有序,厲山鎮乃至整個隨州農村形成了三牲祀祖、五谷上香、板凳龍、獨角獸、牛面舞,出天方(敬太陽)等一系列朝拜農炎帝神農的禮儀、程式、群眾性文化活動等形式。這些形式豐富多彩,有著濃郁的農業文明印記和農耕(牛、太陽)圖騰氣息。
2009年以來的三屆“尋根節”,承擔籌劃、設計、組織工作的隨州市委宣傳部,統籌兼顧,精心動作,組織宣傳文化工作者、民俗專家對傳統的炎帝神農朝祀形式進行了整理、分類,推出了一套“雙軌制”的朝祀程序與禮儀。即把傳統民俗朝祀禮儀交給“民間社火”,當地群眾在社火活動中采用三牲祀享,舞龍鬧獅,展現一種民間拜炎帝神農的氣象;官方舉辦的“尋根節”則推陳出新,采用了“敬獻花籃”、“敬奉高香”、“致祝辭”等形式,向人文始祖表達敬意,對美好未來寄托祈盼。“敬獻花籃”、“敬奉高香”,則安排數組多名政要、名人,各方各地尋根拜祖團隊的有關代表依次進行,擴大重大禮儀的涉及面,更多地實現溝通、聯絡作用!爸伦^o”則由主辦方主要行政首長領銜承擔。祝辭的基本內容為頌始祖功德,揚創業精神,表發展核心,既是今人與古人的心靈溝通,也是尋根源流中各方人士、各地團隊的愿景溝通。
3、推出大型演藝文化,弘揚炎帝神農精神。
“尋根節”的內容很廣泛,從拜祖到文藝表演、理論研討,從文化旅游到經貿,門類多樣。但逢節需得有個吸引人的開幕式。
尋根節的開幕式分兩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尋根拜祖,按程序、禮儀,在鐘鼓聲中次第進行,場面隆重,氣氛莊嚴。第二部分則是大型廣場文藝表演。連續3屆廣場文藝,創作者運用炎帝神農創世功德的基本元素,如太陽、火焰、耒耜、耕牛、五谷、藥草、藤麻等,用歌曲、舞蹈、曲藝、影視、圖影等藝術形式,表現炎帝神農制耒耜、創農耕、種五谷、馴六畜、采草藥、療民疾以及這些創世發明的不朽功德,深情表達炎黃子孫們對先祖的景仰,對先祖精神的弘揚,對未來的激情與展望。
大型廣場文藝表演需有主題節目、骨干節目。連續3屆尋根節,隨州市動員本地創作力量和多種方式與市外、省外創作力量合作,創作了一批頌炎帝功德、播炎帝精神、抒今人情懷的好作品,如歌曲《炎帝大歌》、《炎帝頌》、《夢隨心動》,大型舞蹈《烈山鼓樂》,為海內外賓客所喜愛。2009年創作的《炎帝大歌》渾厚,抒情,尋根節大合唱表演后,很快唱響了市內外,成了每屆尋根節的保留歌曲和尋根的標志性樂曲。
科學規劃,逐步推進景區建設,以炎帝神農“印記”的景物,凝固農耕文明元素;推陳出新,形成炎帝神農朝拜奉祀禮儀文化元素;創作整理,推出炎帝神農文化的組合文藝節目,形成繼承與創新的文脈,集諸元素為系列,可以說尋根節這個文化品牌已在荊楚大地上初展風姿。